年代:我有一扇两界门 第175节

  “婶子,没这么着急。”

  对于村里人来说,工分是最重要的,这耽误挣工分,下次都不好意思找她干嘛了。

  “没事!正好我也歇歇!”

  冯寡妇不在意的笑了笑。

  王青松闻言,想了想也没有说太多了,拿着粮食说道:“婶子,这粮食您先拿着,我经常不在家,有时候可能赶不上趟,你们吃饭就别管我了。赶上我就吃一口,赶不上我就不吃了。”

  听到这话,冯寡妇伸头看了一下。

  点了点头:“行,每天她吃多少啊!我按着量做。小枣,盛点饭。”

  小枣见状拿着碗给他盛了一碗玉米糊糊。

  “额,她吃多少做多少。婶子你们以后也吃干的吧。”

  “哎,那不行!”

  冯寡妇赶忙摆摆手。

  小枣盛好饭放在了炕桌上,“哥,吃饭。”

  “好,谢谢。”

  王青松道了声谢,接过小枣的饭,坐在炕边上,笑道:“婶子,这个冬天熬过,后面就好了。就这么吃吧。”

  “那也不行啊!就是以后好了也不能这么吃啊!”

  听到这话,王青松想想也就没有再劝了。

  就算是往日里没这么困难的时候,那也是忙时吃干的,闲时喝稀的。

  猛的吃这么好,他们也估计接受不了。

  “那行,婶子您自己看着办好了。”

  粮食只要充足,也不会饿着她们。

  吃着玉米糊糊,王青松想到了什么对着冯寡妇说道:“那个……婶子,这马上就开春了,我准备跟队长说一下自留地的事情,我打算种点东西,地到时候我自己刨,您到帮我照看一下。行吗?”

  “行啊!不就几分地嘛!顺手的事情。”

  冯寡妇不在意的说道,还以为他是种菜呢!

  王青松闻言点了点头,也没有说具体的情况,准备以后看情况。

  不过自留地是该去队里要了。

  说是要,其实就是打个招呼,王老西死了以后,自留地就收回去了。

  现在也就打个招呼而已。

  原来的菜地就在墙角根,两家离的本来就不远,也就没必要再弄一块了。

  说定好以后,几人在那里吃着饭。

  王青松看着两人,之前的浮肿现在消的越来越快了,小麦几乎已经看不到了,也就剩下俩肿的眼泡子。

  吃完饭,两人回到了家里。

  生火烧炕。

  王青松看着小麦把刚做的鞋子收了起来,便笑道:“行了,这鞋做了就是现在穿的,别留着明年了。”

  他知道小家伙是这准备明年过年的时候穿的。

  听到这话,小家伙眨巴了一下眼睛:“啊?现在就穿啊?不等过年了啊?”

  “不等了,明年再跟二哥要去。现在不就是过年嘛!”

  小麦闻言一阵的高兴:“嗯,好!”

  不过还是喜滋滋的将鞋子收了起来,等以后换着穿。

  “行了,火烧热了,去炕上躺着,一会哥给你弄点吃的。”

  晚上吃了玉米糊糊,要是以前已经算是不错了。

  但是现在他又不缺吃喝的东西,还是要给妹妹改善一下伙食,当然了,他自己也想吃。

  “哎,好!”

  小麦答应了下来,就跑去炕上待着了。

  此时外面已经天黑了,王青松也回到炕上,拿起了那本《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手册》开始看了起来。

  翻找了一会,终于找到了红头瘴是什么玩意了,其实就是小麦赤霉病。

  只不过看完以后,让他眉头紧皱。

  里面倒是有防治的手段。

  酮可湿性粉剂,酮可湿性粉剂,多菌灵·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等等一堆防治的手段。

  在不同时期喷洒不同的药。

  问题是这时候不一定有这些药啊!

  他只听过敌敌畏、乐果,DDT,其他的好像没怎么听过。

第146章 ,梁父的 决定

  而油菜的叫霜霉病。

  同样的,也有用药的办法,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病情较重时,按100-300倍喷施HILOT凯霜,3天用药一次。

  只不过又是他不认识的药。

  看完以后,他将书本给收了起来。

  不知道有没有土方子。

  不过看完以后他没有着急,这两种病现在都是冬天,等开春或者抽穗之前都能治疗。

  当然了,早治疗肯定越好。

  只是现在就算是用农药也没法用,大部分田里还盖着雪呢!

  随后开始看起来各种种植。

  最先看的自然是天麻了。

  这玩意贵啊!

  蜜环菌什么玩意?

  他也没看过天麻是什么样子,这是山区那边有的。

  养天麻需要蜜环菌。

  先放一下。

  最后开始翻开菌类这些种植。

  香菇。

  他是第一个看的。

  看完以后,他在那里琢磨着。

  里面有四个配方,有两个合适的。

  一种是:木屑89%,麦麸10%,石灰1%。

  另外一种是增加了玉米芯打碎的粉末。

  木屑,麦麸,玉米芯,这些东西除了麦麸,其他的好像都很好弄。

  至于石灰,到处都有卖的。

  每次刷墙写口号的时候,都要用到。

  麦麸因为现在大部分都是全麦面粉,所以麦麸现在不是很弄好。

  但是城里的人群不同,还是有卖麦麸的,而且这个价格也不贵,村里以前没吃的去城里的加工厂买过。

  3块钱一千斤。

  估计这是里面最贵的了。

  而且用量少,只有一成。

  木屑只有城里的木材加工厂才有,而且量也不是很多,不稳定,那就用玉米芯,最多产量低点而已。

  上面说的,三斤菌菇棒子能产两斤鲜香菇,大概能晒成1两半的干香菇。

  三十斤的棒子就能产一斤半的干香菇,香菇比木耳的价格还要1毛,要两块二毛五一斤。

  当时县农技站推广的时候,是选了木耳和香菇两种。

  菌种应该也没问题。

  老百姓感觉香菇这种太高级了,还是木耳更符合,感觉更稳妥一点。

  最后选择了木耳。

  琢磨了一下,毛估估算了一下,就算全用最贵的麦麸,一千斤能产50斤的干香菇,价值112块钱。

  就算技术不到位,产量只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一,那也有差不多三十块钱。

  而且根本用不了三块钱。

  唯一要考虑的,那就是保水袋。

  这玩意用来保水的。

  看看城里有没有这玩意,要是太贵那就不行了。

  正好这次去城里看看。

  而且这玩意二三月就可以开始弄了。

  想到这里,他将书给收了起来。

  就准备在这个院子里搞试试,等村里人看到有效益了,肯定会弄起来。

  最多的可能是集体来弄。

  至于其他的,都被他给放弃了。

  要么价值太低,要么就是技术复杂,材料复杂。

  先小批量弄点试试。

  而且同样的材料,不止能用来种香菇,还能用来种木耳。

  收起书来,来到了堂屋这边。

  此时外面的天已经黑了。

  锅里的水也已经开了。

首节 上一节 175/10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