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的生活日常 第37节

原本住在沈阳近郊,家里遭了匪父母不幸遇难,老太太带着孙女孙子来四九城投奔周闻的大伯。

但是周闻大伯前些日子牺牲了……

就是那次爆炸。

媳妇带着两个孩子回了西北娘家。

一边前脚走,一边后脚来,不出意外的错过了。

老太太年岁大了,身子骨也不行,再说回去也没了依靠,再加上周闻大伯军功烈士的身份,官方无法不管。

最后组织就决定提供工作安置这老少三人。

恰好这份责任重担,就分配给了这里。

一个单身姑娘即便是要被安置工作,来到街道办张大妈也是要收集情况的。

周闻对婚嫁之事不排斥,但是条件确实有点苛刻。

带着老太太养老,给弟弟找一个学校供他上学读书。

这条件,虽说站在了解周闻情况的街道办众人来说,很正常,还很佩服。

但站在男方角度去想,就拦下了一大部分了。

这不是娶妻,是多扛了一个家。

今年北方大旱,南方洪涝的迹象越加明显,粮食储备已经严重不足,很多省份的供应粮都消减了一些,有的甚至消减了三成。

这种情况下,别说是多供养一个家庭,多供养一个人都很困难。

因为周闻情况虽然特殊,但也只能解决她一个人的户口。

老人和孩子是吃不上供应粮的。

周闻的条件说出来就能吓跑一群人。

何况……

在张大妈看来,周闻这姑娘条件也一般,不算个好生养的。

不符合当下审美。

但这种责任心和善良,却是魏平安欣赏的。

哪怕最后相亲不成,也不会影响魏平安对姑娘的感观很好这个事实。

二十多分钟后,院子里响起了对话声,一方是张大妈,另一方是个姑娘,听声音就让魏平安很舒服。

嗯,怎么说呢,有点清脆爽朗的感觉。

张大妈带着姑娘推门进屋,姑娘在张大妈身后。

魏平安抬头就瞅见了姑娘的模样。

脑海里下意识第一反应,就是大高个。

因为张大妈走在前面,也就到姑娘肩膀上一点,面容完全没有被遮挡。

魏平安目测,姑娘最起码有172的身高。

穿着黄胶鞋,蓝色的粗布裤子,半袖的碎花衬衫,扎了个马尾辫。

一眼看去。

感觉醒来万物皆是沉寂,唯有面前姑娘是世间的一缕旖旎。

魏平安,心麻了。

两世为人,自负踏遍花丛,未曾想今日又品尝到了一见钟情的滋味。

颇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姑娘就在,张大妈身后……

“伱好,我是魏平安,轧钢厂一名车间工人。”

“你好,我叫周闻。”

……

四合院三大爷阎埠贵,趁着中午回了趟家。

“唉,这事儿难办啊。”

三大妈问:“咋难办了?要是不办,解成两口子还不闹翻了天呐……”

“听说下个月消减10%的供应粮,啥时候恢复都说不准……”

两口子一商量,把外面洗衣服的儿媳妇于莉喊了进来。

“我打问过了,后面那间耳房得45块钱,这个钱我可以先给你们俩垫上,等以后你们慢慢分着再还,不过下个月……”

阎埠贵“细致”的帮儿媳妇分析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供应粮消减了,什么时候恢复还说不准,家里现在都考虑拿细粮去换粗粮,不然就得饿肚子,这种时候,你们俩最好还是合计一下,最好是先等过了这段时间,情况好转了再拿下那间房子,心里也能更踏实。

于莉是个有主意的,当即表示先拿下来再说。

实在不行,自己也可以去干临时工,哪怕在家糊火柴盒都行。

但阎埠贵是打心底里想等一等的。

一来,接下来粮食困难是大概率,得留着钱买粮食,先吃饱肚子。

二来呢,越是困难,街道办就越可能松口,瞅准时机再去砍价拿下房子,就可能会省一大笔费用。

“要不,等解成回来了,你们再琢磨琢磨吧,反正现在挤一挤也能住,可不能为了搬出去住让全家跟着你们饿肚子啊。”

三大妈毕竟是最了解老伴阎埠贵的,也就跟着帮腔。

于莉此时还是新进门的小媳妇,历练不足,被老两口三言两语暂且劝住了。

此时的三人还不知道,几条胡同之外的街道办中院里,张大妈正喊了李卫东进了西屋,就当着魏平安和周闻的面,谈起了婚后安置的事情。

“我院子里正好前段时间起了个小屋,虽然有点小,但能住。”

魏平安表示。

面对这样一位绝对符合60年后审美的姑娘,魏平安恨不得今晚就洞房,岂会拒绝。

他又不缺那每月几十斤粮食。

至于养老和供小的读书……

魏平安是七级钳工,每月80多块。

要不是时代局限,他铁定会拍着桌子吼一声:钱能办的事,都不是事儿。

周闻对魏平安感观也是非常好。

魏平安大胆问,周闻也回复的直接。

类似于:

“我稀罕你,你稀罕我不?”

“我要养奶奶,要供弟弟读书,起码也要读完初中,你能接受吗?”

“没问题。”

“那我也没问题。”

“行,那我去跟张大妈说。”

等一脸懵的张大妈被魏平安拉着过来,还没缓过神儿来。

“你俩这是相中了?”

“嗯呐。”

一股东北味儿。

不是周闻,是魏平安。

上一世他东北方言可地道了,因为好几个前女友,都会在情不自禁的时候,爆发出大碴子味儿。

第40章 告别单身

作为烈士的遗属,是享受特殊安置条件的。

主要是老人的赡养。

因为周闻和周子墨跟烈士只是叔侄关系。

可是老人年事已高,所以就退而求其次,安排周闻的工作,用迂回的方式解决老人赡养问题。

类似这种事,是有先例的。

或者有亲属关系,或者就找符合条件的邻里。

就像四合院里的聋老太太。

易中海七级工升八级工,未尝没有这方面的因素影响。

因为聋老太太的养老,归易中海和一大妈负责,就是“官方认定”的。

除了解决周闻的工作问题之外,还有房子的安排。

这方面原本就应该是街道办负责。

因为周闻大伯的房子是被单位回收了的。

可四九城住房紧张,一些热门的单位,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前脚有人走,后脚就安排了新人。

拿回去是不可能了。

张大妈就喊来了李卫东。

协商解决老人房子安排问题。

魏平安能安排是魏平安的善心,但这不是街道办办事的方式。

丁是丁卯是卯。

这年代的公职人员,就这么认真,就这么无私。

真心为老百姓考虑得失。

“这不巧了嘛,可以让老人和小孙子先住到前院穿堂西边的耳房,虽然小,也能暂且将就,下个月王海兴王老师要调去上海,房子就空出来了,你们可以考虑买下来……”

李卫东是知道魏平安财力的。

虽然不确定他具体收入多少,但文人稿费挺不错,魏平安有好些文章都在人民文学发表过,再加上工资,想来拿下一个房子不成问题。

“王老师家的房子也是公转私了吗?”

“那倒是没有,不过你们院的阎埠贵阎老师问过耳房,想给他儿子儿媳妇,后来也没了信儿。”

李卫东压根不相信阎埠贵会真的掏钱。

这阎老扣的算计,街道办也是深有体会的。

李卫东几个经手的,哪一个不心里腹诽的。

包括王主任,虽然明里什么都不说,但背地里也肯定是被折腾的心气不顺。

首节 上一节 37/5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