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五龙同朝,这个逆子孝出强大 第381节

“小登子,看见这中都城没有,老子迟早有一天推平了他,让朱棣那个坑儿贼天天喊着把老子发配凤阳。”

郭登:“???”

啥?

这话能说吗?

你清高,你了不起,你直呼皇帝陛下的名讳!

这尼玛地,这些话是我们这些小卡拉米能够听的吗?

郭登恨不得捂住自己的耳朵,偏偏聂兴还不知道干嘛去了,只能由他一人独自承受这些痛苦。

眼瞅着自家王爷还在口无遮拦,郭登只能硬着头皮提醒了一句,道出了一个秘密消息。

“咳咳,王爷,罗网密报,锦衣卫虽然废了,但精锐全都转入暗处。”

“皇帝陛下的意思是,让宦官阉人指挥管理,名为‘东辑事厂’……”

朱高煦:“???”

啥?

东厂?

朱棣成立东厂了?

我尼玛啊,你这是要疯啊!

朱高煦蒙了,他万万没有想到,朱棣设立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东厂,竟然与自己有着间接关系。

东辑事厂,由皇帝的亲信宦官担任首领,简称东厂!

东厂啊,这可是真正的臭名昭著了啊!

要知道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或者说正史上面,朱棣设立东厂,原本就是为了监视锦衣卫,所以东厂能够压锦衣卫一头。

毕竟东厂厂督或者厂主都是内廷里的宦官阉人,这些死太监与皇帝的关系更加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

比如锦衣卫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东厂可口头直达,光是这一点锦衣卫就比不了东厂。

这东厂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启了大明朝宦官干政的开端。

宦官毕竟是阉人,大多都是些身体残缺心理阴暗的死变态,朱棣让他们执掌特务机构,从本质上就是一种错误的决定。

朱棣设立东厂,开起来了一个宦官乱政的开端。

发展到大明中期,东厂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并非完全为朝廷办事,更多的是为自己谋私利,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

甚至到了大明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一度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

大明史书上那些赫赫有名的权阉,如刘瑾、魏忠贤等专权的宦官,都是通过掌控锦衣卫与东西二厂这三大特务机构,炮制出无数冤假错案,不断陷害、诬杀正直大臣,从而达到自己权倾朝野、专权擅政的目的。

东厂既出,只怕西厂也就不远了。

大明朝啊,还是走上了这特务统治的老路!

朱高煦脸色阴沉如水,直接看向了郭登。

“本王身边有没有东厂番子?”

“足足十人,都被监视着,翻不出什么浪花来。”

郭登低声回答道,他是希望这些话,能够警示一下自家王爷,不要他娘地什么话都敢往外面冒!

朱高煦点了点头,示意自己心中有数了。

看来当初他听从郭登的建议,设立罗网组织,不是没有道理。

当时因张軏这小子思想滑坡走了极端,所以锦衣卫脱离了朱高煦的掌控,他也没有办法从这个特务机构手中获得情报。

深感不安的朱高煦遂下定决心,组建一支专属于自己的情报机构,主体由聂兴率领的锦衣卫精锐与以往的靖难遗孤组成,分散伪装到了各行各业。

毕竟汉王府家大业大,想要帮助他们进行伪装,简直不要太轻松。

罗网罗网,天罗地网,无所遁逃。

事实证明,朱高煦当初这个决定是无比正确的。

随着张軏叛乱身死,锦衣卫成为众矢之的,顺势被朱棣废除,而东厂则取而代之,就此问世。

他朱高煦想要在这权利中枢中独善其身,保护自己的亲朋故旧,势必会与永乐皇帝发生正面冲突。

到了那个时候,罗网与东厂,只怕会爆发出一次又一次的碰撞!

郭登注意到了自家王爷的脸色,忍不住询问道:“王爷,要不把这些东厂番子全给宰了?”

虽然他不明白王爷为何称呼东厂的谍子为番子,但是这样喊起来还真是好用。

朱高煦闻言一愣,随即没好气地笑骂了一句。

“杀你大爷,那是皇帝陛下的人,你敢挑衅皇上?”

“再说了,杀了一批,还会有下一批,何必打草惊蛇?”

听到这话,郭登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好像,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王爷,聂大头去哪儿了?”

郭登现在无比怀念聂兴,至少聂大头在的话,还能有人跟他分担一下压力。

朱高煦露出了一个神秘笑容,看向了北平方向。

“他比我们先走了一步,此刻只怕到北平了。”

“大头替我们寻找根基之地去了,日后那就会是我汉王府的立足之地,谁都夺不走的那种!”

北平。

城外一处庄园。

聂兴正满脸苦涩地看着眼前这幅商业规划图。

这幅规划图可是自家王爷亲手画的,倾注了王爷毕生的心血,也会是汉王府日后的立身根基。

可是……老子看不懂啊!

聂兴现在很苦闷,看着规划图上面这些“开发区”、“规划区”这些鬼东西,愁得双手都开始薅头发了。

“王爷啊王爷,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儿啊?”

“你让我聂兴给您搞规划,您未免也太看得起我了吧?”

“这事儿要是交给郭兰、张軏该多好,他娘地这两个混账东西,现在差事全落到我一个人头上了。”

聂兴开始了日常骂骂咧咧,恨不得抹脖子自杀,下去找郭兰张軏算账。

不过玩归玩,闹归闹,该做的事情还是得做。

很快一名名罗网成员走进了庄园,带回来了颇有价值的情报。

当年永乐帝为了充实北平,强行迁来了大量人口,这里面包括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等。

流民到了北平,要么成为苦役劳力,要么还是流民。

但是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却不一样,这些人到哪儿都能重操旧业,继续发家致富。

所以现在北平里面的富商巨贾不在少数,而他们就是聂兴的第一个目标。

聂兴拿着一份名单,上面都是北平里面如今的富户。

虽然新都还未曾营建完毕,但是各层阶级却是形成了雏形。

北平西面住的都是达官显贵,行在官员,所以被老百姓生动地比喻为“西贵”。

这北平新都可是设有一套朝廷行政班子,尚书侍郎一个不少,所以官员并不在少数。

而北平东市则是富商巨贾的聚居地,当初皇帝陛下强制迁徙那些富户商贾,正是落地于东市,现如今整个东市异常繁华,所以老百姓都形象地称其为“东富”。

至于当年迁徙过来的流民,就只能蜗居在京城的南、北两地,并且靠种田或做苦力为生。

这些日子里,聂兴指挥着罗网潜入了北平东市,刺探到了不少有用的情报。

至少北平现在数得上号的富商巨贾,都摆在了这份名单上面。

名单第一人,展玉泉。

“展玉泉?这名字有些耳熟啊!”

聂大头小声嘟囔了一句,随即猛地一拍大腿,终于回忆起来了。

“原来是他,当年参加品鉴会的盐商!”

当初那场品鉴会,汉王朱高煦制定了大明盐商专供专卖制度,一举给朝廷增加了一大笔巨额收入,而且还是隔个三五年就能再收一次的那种!

这些盐商巨头也是丝毫不手软,为了争抢人口众多的富庶之地,着实向朝廷秀了一把富。

汪福光豪掷千金,打下扬州。

王文显别出心裁,夺走应天。

这两位富商巨贾,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偏偏有些人最容易被忽略,但他们却是闷声发了大财。

比如这展玉泉,以并不算高的价格,成功夺下了新都北平。

商人都是追逐利益的,尤其是摆在眼前的既得利益。

北平虽然可能成为新都,但是如今尚且没有建设好,迁都之说更是遥遥无期。

而且谁都不能保证,朝廷是否当真会迁都北平,这期间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导致迁都一事成为笑话。

所以北平的争夺,反倒是没有那么激烈,最终白白便宜了展玉泉。

聂兴翻阅着展玉泉的履历,眼中时不时地迸射出精光。

这个展玉泉,真是好魄力,也有好手段。

他本是山西蒲州的盐商,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朝廷先前推行“开中法”,所以山西百姓大多选择从事商贾行业,其中尤以山西晋商最为出名。

展玉泉此人性聪敏而豪爽,又从小跟随其父,耳濡目染,对经商之道很在行。

他办事讲求效率,精于算术,不切切计较刀锥之利,在做生意时,先在心中盘算好,然后决然发之。

这人最大的优点,便是审时度势,明辨物产,商贾中的精英。

聂兴点了点头,决定先对此人下手!

北平东市,一处僻静院落,正是展玉泉的府邸。

虽然他很有钱,但他是个商贾,地位卑贱的商贾。

按照大明律令,天下百姓家中若有一人经商,全家不可用绸、纱,只可用绢和棉布。

并且,大明朝廷承袭古制,规定商人及其后代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也就断了商人企图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改变阶层命运的后路。

对于前者,展玉泉没有什么感官,毕竟他也不是一个喜好奢华之人,就算家财万贯也一直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

但是后者这条严苛限制,却成了展玉泉心中永远的痛。

首节 上一节 381/4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