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即流民或灾民种植皇庄提供的田地,次年提供一石(120斤)的粮食,大约五分之一的亩产。
庸,即租用皇庄地的百姓,每年要到自带干粮,去皇庄的公田上,给皇帝干二十天活。
调,即你要有手艺,比如打个铁或者做木匠什么的,或者能做点农副产品、采药等等,都可以抵消皇庄的租粮和要干的那二十天白活。
本来朱元璋好好一个救济灾民和百姓的政策为自己小金库创收的政策,结果被大明的太监们玩坏了。
太监们利用乡间的地痞流氓为皇庄的庄头,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他们随意增加税收,聚敛财务,任意逮捕农民,奸污妇女,戕害人命,大肆借着皇帝的名头兼并田地,关键是这些兼并来的田赋,压根到不了皇帝的内帑里多少。
这些兼并皇庄的土地来源,一是兼并民田,通过直接强行兼并民田、诱骗方式取得土地、强行购买土地;二是二是兼并卫所的屯田、牧马草场或者是勋戚庄田。
要知道永乐时期的皇庄才有二十五万亩,到成化年间这皇庄就变成了五十五万亩,这多出的田赋,少部分是上交了内帑,但大多还是被这些皇庄的太监贪墨了。
其他太监和这些城狐社鼠的庄头勾结,普通的流民或者灾民,本来从佃户直接被欺压成皇庄的世袭农奴。
王宇要在大明抑制土地兼并,当然先要动大明最大的地主“皇帝”的皇庄开始改革了。
当然了,这个也是王宇进三退一之策,打出去的旗号是要把皇帝的内帑都没收了,到时候,他们对皇庄妥协起来,就痛快多了。
想想一个人拿着刀子架在你脖子上说要,说要抢走你家里的东西,本来你会因为一无所有,有了反抗的勇气,但他妥协了一下,只抢走你的钱包,你是不是就得考虑一下要不要冒险了。
温水煮青蛙,或许不是它意识不到危险,可能只是它只想呆在更舒适的范围里考量。
最后,还有一个摊丁入亩之策。
这个才是大明从仁宣之治的盛世,开始走下坡路的真正原因。
皇庄兼并土地带头,大量的官僚士绅紧随其后,大量的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大明户籍上的户数开始减少,那些地主老财家的干儿子干女儿增加了,纳税缴赋的百姓没有了,朝廷没钱,自然只能看着所谓的盛世江河日下了。
冷知识,因为朱元璋明确规定,大明百姓不得为奴,所以大明没有奴隶,那些地主老财家的没有户籍的失地流民,都是他们的“干儿子”和“干女儿”。
摊丁入亩是什么政策呢?
等于说,大明以前是每户人家按人头收田赋,现在直接变成按地收田赋。
不得不说,我大青的雍正帝,算是为数不多能拿得出手的皇帝了,但看看史书上,被那群文官给黑的。
但这个政策一弄出来,刘俨真的可以保证,大明举国皆反,大明的统治根基,其实不是百姓,而是那些乡绅地主。
看看这大明的勋贵和文官,哪家不是发达了,就可着劲的买田买地。
所以王宇倒不是真要推行摊丁入亩,让大明的文官自己监督自己,让武将拿刀子砍自己,那不现实。
即使是后世大青的雍正劳心劳力的推完了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化纳粮,但他儿砸顶不住压力,一波又送了回去。
最后他儿砸更是为了敛财下江南,发明了议罪银制度、捐官制度、候补制度。
一个官位任期三年,后面还有一补二补三补,一官四卖,想要往前挪挪,交银子。
汉灵帝刘宏见了,都要直呼内行啊!
所以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王宇只是开天窗之前,先提议拆房顶的折中之法而已。
真要做到这一步,那王宇得学着雍正那样勤政,天天早上四点起,晚上八点打完扑克,还得批阅折子,凌晨深夜才睡,一年休息三天,每年亲自批阅3000份折子,平均一天8份,每份平均大约三百字,每天都要平均写2500字。
现在有的码字作者君,一天2500字都码不出来,更何况还手写。
所以要在大明推行摊丁入亩改制,那得一个雍正式407的强权人物来才行,凌晨四点起,中间有两个小时的吃饭打扑克时间,然后批折子到凌晨十二点。
雍正这么干了十二年,直接给大青开了一个盛世的好头,然后被他的好大儿一边下江南,一边干仗,给一波败光。
反正摊丁入亩,先不说大明统治基础的那些乡绅地主要造反,关键是王宇可没这精力来玩407。
现代的996都差点把王宇卷成咸鱼了,更可怕的407生活,那他宁愿放弃这个大明的影视世界的任务。
所以摊丁入亩是假,最后和朝廷的文武百官扯皮之后,王宇在顺势推出折中的“一鞭法”,这便容易多了。
一鞭法,其实可以看做是摊丁入亩的起源初始版本。
主要三方面:
一是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提莫的那些朝中有关系的勋贵和大臣的田赋收不了,劳资还收不了你现在朝中没人脉的土财主的田赋了。
二是统一赋役,限制苛扰,简单点来说,就劳役合并到税里去了,税增加了5%左右,但朝廷以后征发劳役要给工钱或者给吃的。
不知道大青永不加赋,为什么大多在吹仁政,提莫的只不过是把赋,隐秘的加到税里去了。
大明也实施过“永不加赋”的政策,只是改革的张居正葛了,一鞭法人亡政息。
三是,计亩征银,官收官解。简单点来说,只收银子,专门派遣衙门的银差接收。
这么一来那些粮食的多少、或者置换同等的农副产品的价格,就不是官差随意说的算了。百姓可以找商人按市价出售,然后折成银子上交。
至于火耗,这要让银差专心办事,去咬各地没权没势的狗大户,这口肉,王宇就留给他们了。
可惜现在王宇掺和的弘治元年是1467年,张居正还要六十多年才出生呢,王宇不能把他逮来给自己改革了。
再说了,蝴蝶效应这么大,谁知道大明后面还有没有张居正啊!
没错!即使主导一场相对较小小改革,王宇也觉得累得不行,一周有三天来左衙坐班,一天批二十份军机大臣给出建议的折子,他都嫌累。
所以没事就偷偷从左衙溜走,到右衙的五军都督府躲躲清净。
五军都督府
右衙
王宇躲过了军机处的“作业”,却没躲过王仁来念叨。
“爹!太上皇已然退位,于宁寿宫荣养,身边没个人侍候,难免爹你会受人诟病……”
“啪!”王宇把五军都督府右衙里的长桌拍的生响。“我会受人诟病,谁说的?老大你告诉我,我让老二去把他砍了~”
王宇这么一说,王仁还没出口为太上皇朱见深求情的话,直接被堵了回去。
之所以王仁活下来,倒也不全是因为亲情,王粤的老岳父于谦已经被王宇葛了,难道还要把他亲爹给葛了吗?
奴儿干都司那五万重骑,以后王宇要重用,是拆开用呢,还是不拆呢?
那努尔干度司五万重骑的种子,是王宇种的,但培育它的可是于谦和王粤,他不敢说这些重骑一定听自己或者五军都督府的指挥。
另外,老二的性子太像王宇自己了,没了老大这个嫡子,王宇怀疑老二的心思,怕是全到自己身上来了。
所以现在老大王仁还好好活着,挂着阁老和礼部尚书的空衔,作为王宇和皇室中间的纽带,他实际职务是弘治皇帝的老师,新帝登基之后,就加了太傅衔。
不识趣的成化皇帝朱见深之所以身边没人侍候,完全是他在王仁三请之后,才肯退位。
更重要的是,朱见深没骨气,儿子死不低头、妈死不低头,结果自己饿了三天,提莫的你低头了。
这直接惹怒了王宇,把他身边太监宫女,让王义一并撤走,但吃穿倒是不会亏待他,每个月还准许纪皇后和他的皇妃们探望他一次。
第七百三十三章:改革之前先扩军
弘治元年
三月
在宁寿宫荣养的太上皇朱见深,身边没人侍候,在每月探望的皇后和皇妃们的教导下,他不得不学会了自己穿衣,和处理一些日常生活的事务。
王宇不在乎那些狗屁读书人,又在民间说些什么苛待皇室的话。
等三舍法在大明推广开来,大明的舆论自然会偏向他这一边。
“爹!那孩儿就告退了”
老大王仁没能为太上皇求得自家老爹的恩典,肉嘟嘟的大脸有些沮丧,他拱手后退,准备退出五军都督府右衙。
“等等!”王宇开口叫住老大,开口叮嘱“你已经教错一位大明皇帝了,不要再教错这个皇帝了,老大,你也不想弘治是大明最后一个皇帝吧!”
王仁呆呆的站在门口,维持着恭敬后退的拱手样子,深吸了一口气,最后对坐在主位的王宇弯腰一拜。
“孩儿明白!一定让皇帝多学儒家仁孝的经典。”
王宇神色复杂的看着王仁,点点头,呼出一口气。
“去吧!过些时日,我会撤了军机处,内阁重掌大明政事,选六位常驻阁臣,十位临时阁臣共理政务,你继续做你的阁老,帮我处理一下政务,爹老了,以后大明是不是有下一个皇帝,可要看你们年轻人的想法了。”
老大王仁先是一愣,而后心中狂喜,保明有望,对着王宇又是一拜。
“爹!您此举深有周公遗风,孩儿对您高山仰止,此忠义大节,必为后世之人所敬仰。”
王宇笑了笑,难得对老大表现出亲近之意,挥了挥手。
“去好好教小皇帝读书吧!”
等着老大王仁迈着轻快脚步离开右衙之后,王宇总算松了一口气,终于把后续改革的繁琐政事甩出去了。
老大不知道随的谁,怎么这么好骗呢?
即使自己真的活不长,但王氏一族那些军中的子弟,真的愿意让眼睁睁的看着大明皇帝取回权力,然后报复他们吗?
到时候,这黄袍不加在老大身上,那也会加在老二、老八身上。
不得不说,王宇这糟老头子坏得很,自己儿子都骗。
没办法,内阁交给其他人,王宇不放心,反正老大没兵权,和老二又势成水火,之后再夺了王粤的兵权,让他管朝政,这就稳了。
老大王仁倒还真不是好骗,只是看到大明天下能重回老朱家手中的一丝希望而已,他愿意试着争取一下。
这不,第二天,王粤就在自家老爹王仁的建议下,来找王宇这个爷爷请辞奴儿干都司的布政司使的位置了,把手里的五万重骑兵和军屯马场交了出去。
王宇也没亏待他,直接加封定北侯,赐世券,另外升任吏部侍郎,直入军机处。
让王粤在军机处过渡一下,等后边军机处和内阁合并,王宇直接顺水推舟,让他做个大明的“小阁老”。
让王仁和王粤父子,提前60年体验一下大明一门双阁老的荣耀。
不要看王粤是嫡长孙,未来即使能继承王宇的王位,那他的定北侯的爵位也不会作废,可以传给其他儿子。
待老大走了之后,王宇后边几天,继续在五军都督的右衙躲清静,不想去左衙的军机处写“作业”。
虽然已经把流程简化过了,王宇只要看完折子,找军机大臣给的建议打钩即可。
但王宇还得认真做阅读理解,这可是繁琐的很,他终于明白大明科考,为什么字写不好的不录用了。
你一封折子上来,密密麻麻一大片,你不好好写,一天到晚做深度阅读理解的阁老,不是越看越生气吗?
王宇一个看漏了折子的内容,可能回复到大明地方,对于百姓来说,时代的一粒灰尘真变成一座山了。
相比于大明的军机处政务,五军都督府日常事务对王宇很友好,平常是负责调任各家勋贵子弟,安排他们去大明两京十八省巡查、驻守、轮换、探亲。
一般没有大战的时候,不涉及各镇总兵和副总兵的调任,不需要王宇这个中军大都督的参合。
总兵和副总兵加起来才不到一百个人,王宇只要管好这些人调动,就能把大明军权牢牢抓在手里。
现在大明一共十二个镇,一百二十万职业士兵,对于大明现在两京十八省庞大疆域来说,十二镇人马还有两镇是水军,确实不够用了。
(现在大明比原本历史上多出来的五个省,北方由草原三城由东向西延伸区域,设了三个军管布政司,南方是多出来安南布政司、占城布政司)
王宇决定再增设五镇人马,主要还是分配在大明边疆地区。
北方归化城设归化镇,由于北方汉人少,所以是混编镇,以骑兵为主。
甘肃一地本就有甘肃镇,但最近东察合台汗国乱糟糟的部族分裂越来越严重了,王宇觉得有机会可以去摸奖或者吸血,要是对方拉胯,干脆把伊犁河谷占了。
伊犁河谷可是塞上江南,养活百万人口不成问题,唯一的缺点,就是离甘肃太远了。
真的!顺天到甘肃,基本等于伊犁到甘肃了,都是千里迢迢。
王宇在甘肃西宁设一镇,主要是驯养更适合在东察合台汗国生存的骆驼部队,以后万一大明衰弱了,伊犁割据就割据吧,以后有了中原文明基础,收复也容易。
第三镇,应天镇,这次王宇没有加强顺天或者北直隶了,顺天有京营镇和兴洲镇,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