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佛门大兴?这是末法时代 第67节

别管西不西征,兵得先派了再说。

等到真的大军到了西部,以李世民的性格,能容忍一个敌人在西方虎视眈眈?

届时。

一场西征大战不打也得打!

李世民作为军事上的顶级高手,他自然一眼就看出了眼前的问题。

而他的心中,此时还有更多的想法。

“两界山传闻自王莽篡汉落地,已经屹立六百余年,但是今年却会被推倒。”

“推倒之后,不管是鞑靼进攻我大唐还是我大唐进攻鞑靼,最终的结果都会是一场大战!”

“在结合我才刚刚被改命增加了二十年的寿命,有的是时间来和别人打一场。”

“也就是说,漫天的神佛其实一直在促成这一战!”

“为什么?为什么神佛想要我们人间大战?”

“刚才玄都问我想要成为千古一帝么,再结合现在的事情……”

想到这,李世民陡然间心中一惊。

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这一切!

都是为了自己!

漫天的神佛,全都为了自己成就千古一帝而下凡!

什么西游取经?

这仅仅是菩萨的借口,她的目的只有两个!

为我改命!

并找理由推了两界山!

为自己西征推平所有的拦路虎。

至于说玄都投胎到我家成为皇子,为的就是提升我大唐的国力!

这些年里,他的那些发明让大唐已经领先了身边所有敌人。

大唐已经有了碾压任何一个敌人的资本!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便在现在向我提出西征的建议!

开疆拓土!

扬我国威!

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朕成为千古一帝!

因为!

朕乃圣人之后!

朕乃天命之人!

朕!

天生就是千古一帝!

李世民,终于“明白”了一切!

所有人!

所有神!

所有佛!

都是围绕着自己在转。

在这样的情况下,岂有不西征之理?

龙椅之上,李世民双目精光一闪。

“传令,调集大军,准备西征,诸位武将,随我亲征!!”

李泰:“???”

亲征?

你特么的都想了些什么?

怎么突然之间想要亲征了?

第055章 大哥,你要做一辈子的太子么?

李泰一脸懵逼,殿中大臣此时也是一脸懵逼。

“陛下不可,您九五之尊,岂可亲征。”

“正是如此,些许西征之事,我们出手便可。”

“对对对,陛下坐镇长安城,等臣好消息即可。”

一群大臣一听李世民要亲征,立即出声阻止。

这……

没道理呀!

他们倒不是不相信李世民亲征。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大唐数一数二。

之所以不让李世民亲征,实在是如今大唐军力鼎盛。

要是还要大唐皇帝亲征,这简直就是打他们的脸。

可此时的李世民怎么可能听从别人的意见?

朕都是天定的千古一帝了。

这一场西征岂有不胜之理?

“朕意已决,诸位不用再劝。”

李世民直接阻止了众人的劝说。

这一下,轮到一众大臣坐蜡了。

李靖悄然来到李泰的身边:“殿下,陛下亲征,不是您的目的吧?”

他首先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李泰摇了摇头。

我特么的也么想过李世民会想到亲征呀。

虽然理论上来说李世民亲征对西游的破坏更大。

可这一场西征我没打算短时间结束呀。

时间,才是对西游取经最大的破坏。

李世民西征,打一个鞑靼之后估计就会班师回朝。

可自己,还想着让大唐大军一直朝西打过去呢。

能打多远打多远!

这事,完全不适合皇帝亲征。

李靖见李泰摇头,他松了口气:“那殿下可得劝劝陛下不可亲征。”

李泰看了一眼李靖,然后满意的点了点头:“可以,那就你来挂帅了。”

“老臣愿意挂帅!”李靖赶紧应了下来。

不就是挂帅么?

之前打吐谷浑不就是自己挂帅么?

最多再打一次而已。

李泰见此再次出列,看着龙椅上的李世民。

“父皇,亲征之事还请父皇收回成命。”

李世民眼看李泰出面,他的眉头一皱。

李泰阻止她亲征,这事情可就不一样了。

这可能代表着神仙不允许自己亲征。

“泰儿,如果我不亲征,你觉得该如何安排?”

李世民顺势借坡下驴。

“父皇,诸位大臣,或许是刚才我的话没有说清楚,所以此时我再详细的解释一遍。”

李泰看着李世民和一众大臣开口道。

“首先,我刚才说了,父皇可以展现自己对佛门的重视,让一个皇子和玄奘一起西行取经。”

“第二,因为两界山要倒,所以我们最终要面临的就是鞑靼的攻击。”

“与其被动的等待鞑靼的攻击,我们不如主动的开疆拓土,扬我国威。”

“事实上,父皇,这两件事我们是可以一起进行的。”

李泰说到这停顿了一下。

然后转头看向了少有的几个上殿的皇子。

“比如让三哥李恪跟着玄奘取经,让大哥带着大军去攻打两界山。”

太子李承乾:“……”

吴王李恪:“……”

卧槽!

这事,特么的还跟我们有关系?

一边吃瓜的李承乾和李恪直接差点就喷了。

我们在这里什么都没做,怎么就突然间成了你的计划中的人了呢?

特别是吴王李恪,要不是这里是大殿,要不是他知道打不过李泰。

他都恨不得出手找李泰的麻烦了。

我没有得罪你李泰吧?

你怎么就要我跟着玄奘去西天取经呢?

首节 上一节 67/3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