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苏辙,升官发财只为捞亲哥 第113节

苏辙不慌不忙道:“大哥身陷囹圄,小弟岂有不探望的道理?”

紧接着,苏辙把带来的食盒放在桌上,摆上酒菜。

包拯坐到桌边,叹道:“果然还是义弟了解我!我早就想喝他个十碗八碗美酒!吾且问你,是否是西湖楼的桂花酿?”

第164章 狱中托孤

苏辙道:“大哥放心,你最喜欢什么酒小弟自然是记得的!”

菜还没吃一口,包拯就痛饮了一大碗,口中连连称赞:“好酒!好酒!”

环顾四周,发现周围连一个兵卒都没有,包拯惊叹:“这里是刑部大牢。义弟居然已经能够随意进出,可见你的势力发展超过了我的想象。”

苏辙和包拯说话向来都是直来直去:“这可不是我的功劳。大哥清正廉明,百官叹服,所以处处有人照拂,我才能顺利进来。”

包拯道:“你少来给我戴高帽子。义弟,你的力量恐怕我亦未知全貌。”

“大哥,这世上有钱神也怕,到得无钱鬼亦欺,可见钱之一字的妙处。”

“义弟可不像是爱财之人。”

苏辙想到了往事,不能保护家人的心酸和无力历历在目:“子由不爱财,但有拼命也要保护之人。世人为钱财忙碌一生,到头来连一个铜板也带不走。钱财我早就看透,它们只不过是我保护心系之人的手段而已。”

包拯笑道:“那么我是不是也算一个?”

“那是自然!”苏辙道,“大哥为人令子由敬佩。若大哥有难,哪怕前方是洪水猛兽我亦不会退缩。”

包拯脸上带着微笑,但眼底却浮上阴冷:“义弟,你到底想要做什么?”

包拯是大宋忠心不二的臣子,可义弟培植的力量越来越大,只怕会是朝廷最大的威胁。

若说西夏和辽国,那也只是外敌,日夜可防范,可义弟是内患,若乱起来会更加可怕。

苏辙当然知道大哥的担忧,道:“大哥放心,子由知道自己的位置,有些东西我绝不会去触碰。百姓艰难,子由只想让他们好过一点。子由所做无愧天地,心中清明!”

包拯激动地握住苏辙的手:“好!义弟,你要记住今日所言,要为大宋百姓披肝沥胆,替官家诛杀乱臣贼子,护佑大宋安宁!”

“子由一生都会以大哥为榜样,时刻鞭策不敢忘怀。”

包拯端起酒杯:“义弟,咱们干一杯!”

和心意相通之人痛饮,兄弟两人都觉痛快。

酒过三巡,包拯沉声道:“义弟,其实哥哥我知道过刚易折。好多人恨毒了我,巴不得我即刻就死。”

苏辙一听,立刻道:“我会保护大哥,不会让奸人得逞!”

包拯道:“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况且我活了六十够本啦!义弟,若真有那一天,哥哥只求你两件事。”

苏辙道:“大哥,你身强体健,哪里就说死的话?而且你为国为民,就连阎王也会让判官在生死簿上为你添福添寿。”

包拯按住苏辙的手:“义弟,你且听我说完。大宋强敌环伺,团练使赵忠实宽仁有余,但勇武不足。将来你和哥哥苏轼一文一武,定要守护好大宋百姓,赵家江山!”

为君者,要恩威并济,对百姓和朝臣要宽容,对外敌要刚毅强大。

赵忠实太软弱,永安王太狠辣,都不是帝王的最佳人选。

包拯只是衡量再三,选择了赵忠实。

有时候他也会想,若是义弟是赵家血脉,定能成为与秦皇汉武比肩的千古一帝。

只可惜对于皇位来说,血脉正统远远高过才能。

尽管包拯刚正不阿,但他生活在大宋而非现代,思维依然受时代的限制。

苏辙坚定回答:“大哥放心,这一点就算你不说,为了大宋百姓,就是搭上我的性命也会去做。”

包拯道:“第二件就是我的儿子包綖。小儿才六岁,我却年过花甲,已经赚了好些日子,恐怕看不见小儿长大娶妻。”

苏辙已经知道大哥要说什么,急忙制止:“大哥,就算皇后娘娘震怒。但大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后娘娘只是做做样子,绝不会让你性命!”

包拯摆手:“我知道官家和娘娘不会杀我。只是我年事已高,早点有了交代我也好心安。若大哥去了,求义弟代我抚养蛋儿长大,教他诗书,要他考取功名,做一个清廉的好官。”

大哥陡然的托孤之举,让苏辙心中怆然:“大哥,你说的子由都牢记在心。不过子由相信大哥会长命百岁,你不仅要看着蛋儿金榜题名,还要看着他娶妻生子,更重要的是咱们兄弟要时常一起痛饮,那才是人生乐事!”

包拯道:“好!大哥不说了,咱们吃酒吃菜!”

在刑部大牢里关了三天,包拯就被释放回家。

空悬多年的太子之位终于还是落到了赵忠实的身上。

一切都看似尘埃落地,但暗潮却在京城中铺撒开来。

另一边的苏轼,刚刚就任凤翔府判官,掌管五曹(兵、吏、刑、水、工)文书,是知州的副手。

凤翔知州宋选为人敦和又是一个爱才惜才之人。

苏轼刚刚在制科考试中超等拔擢,实乃大宋百年第一人,是而宋选对苏轼是格外照顾。

苏轼第一日上衙门的时候,宋选就挑了一个年轻力壮的皂隶给他,道:“子瞻,他叫杨石头,办事最是得力。若你家中需要干重活,或是要跑腿都可以唤他。”

宋选话音刚落,杨石头就作揖道:“石头拜见苏判官!”

石头?

苏轼一听这个名字就很亲切,因他小时候家中收留过一个孤儿也叫石头。

只是小石头后来不知所踪,苏轼这些年还一直惦念着。

算算年岁,若小石头还在,应当和眼前的皂隶差不多年纪。

苏轼客气道:“子瞻初来乍到,有许多事还不甚顺达,以后还要多多劳烦你。”

杨石头道:“老爷太客气了,有事尽管吩咐。老爷以后叫我石头便是。”

宋选道:“石头,你以后就跟在苏判官身边做事,凡事机灵些。现在你就带苏判官去公房,然后再煮茶送去。”

杨石头应声:“小的晓得了,请苏老爷跟我走。”

接着,宋选又对苏轼道:“子瞻,你要批阅的公文都在案牍上,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问下属,也可以来问我。”

苏轼拱手道:“子瞻谢过大人,那我便去了。”

苏轼初入仕途,怀着一腔热血,对待公务更是上心。

文书这些公务,对文豪苏轼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因而苏轼每日都很清闲。

第165章 初入仕途的苏轼

人在忙碌的时候就会忘记许多事情,一旦闲下来,心事就会涌上心头。

对于苏轼来说,他最大的心事就是思念弟弟。

是的,他从小和弟弟一块长大,无论是娶妻还是进京赶考都从未分开。

乍然分别,满腹的思念和愁肠都在心中郁结不开。

杨石头是个特别会琢磨上司心事之人,从平日和苏判官聊天的时候得知了苏判官的心结。

于是上前进言道:“老爷与其坐在衙门里闷得慌,不如让小的带您出去走走。这凤翔府虽在边境,不比汴京,但也有不少好玩的地方。而且老爷也可以在外体察民情。”

杨石头的话对于苏轼简直就是醍醐灌顶。

他最近沉湎于离开弟弟的忧伤里,却忘了他现在是大宋的官员,是凤翔府的父母官。

百姓生活如何岂是坐在衙门里就能知晓的?

于是苏轼欣然接受了杨石头的建议,让他做向导带自己城里城外到处走。

凤翔府是历史名城,周王室的发源地即在此。因而留下了许多古迹,还有名山大川。

在体察民情之时,苏轼顺道进行了各种游玩,知州宋选也不怎么约束苏轼。

每次出去,苏轼一定带着杨石头。

杨石头不仅给苏轼带路,而且有的是力气,干粮和水都有他提着,甚至苏轼看上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都会买下来,让杨石头背回家去。

事实上凤翔地界靠近西夏国,是边境重镇,往来的公文很多。

只是宋选偏爱苏轼,担心他刚上任太过劳累,遂没有分派给他许多。

苏轼也是个直肠子,没有发现宋选的好意,当真以为衙门公务很清闲。

苏轼粗犷,但妻子王弗却是个极为细腻之人。

王弗出身书香门第,颇通诗书,待人接物比丈夫苏轼更会察言观色。

一日,苏轼带着杨石头又从外边回来,还带回来不少野蜂蜜。

登山归来的苏轼格外高兴,对着王弗道:“夫人,你快来尝尝这些蜂蜜,可甜了!”

这一次,丈夫出门三天才回家,当着外人的面,王弗不好发怒,只好应付地尝了一口。

妻子的愁闷,苏轼全然不知,还在王弗面前一个劲夸赞杨石头:“夫人,你可知这蜂蜜取得何等艰难?蜂巢本在参天古树之上,石头身手敏捷,竟然用烟熏走了蜜蜂,割下了一大块来!”

王弗对着杨石头道:“我家官人就是这样贪玩的性子。石头,你跟着他吃了不少苦罢?”

杨石头道:“主母这话从何而来?我跟着老爷一路游山玩水,未有半点的苦。让我跟着老爷,分明是知州大人给的美差哩!”

王弗微笑点头:“石头,时辰不早了,你留下吃了晚饭再走。”

杨石头道:“多谢主母美意,家中还有妻儿等候,我该回家了。”

这时,苏轼从钱袋里拿出半吊钱递给杨石头:“拿着这些给孩子买点吃食回去。劳烦你跟我出门了好几天。”

杨石头收下钱,高高兴兴去了。

傍晚时分,饭桌上摆上了饭菜,但苏轼却没有看见妻子的身影。

问丫鬟,丫鬟说夫人身体不适在屋里歇息。

苏轼没有多想,以为妻子身体真不舒服,开口吩咐小厮道:“春保,快去请个郎中来看看夫人的病。”

小厮领命正要走,却被任妈妈叫住:“春保,你不用去。”

春保站在原地不知该听谁的,苏轼摆摆手让他先下去,然后问任妈妈道:“妈妈,您知道什么吗?”

任妈妈唉声叹气:“轼哥儿,我这个外人都瞧得出来,你身为丈夫,怎么就一点都不察觉?”

苏轼带着求教的态度:“妈妈,您且好好告诉我,是不是我不在的这几天家里出了什么事?”

任妈妈道:“你且问你,你这次出门多久才回来?”

苏轼回答:“三日……”

“那好,我再问你。”任妈妈循循善诱,“杨石头三日未归家,你都晓得给他赏钱让他给自己孩子买吃食。你自己也有妻儿,怎生就忘得没有影儿?”

苏轼的长子小葫芦此时已经三岁,正坐在任妈妈身旁,端着小碗自己吃饭。

苏轼把儿子抱进怀里,带着歉疚:“小葫芦,有没有怪爹爹没有时常陪你?”

小葫芦毕竟年纪还小,眼睛一直盯着桌上的糕点。

苏轼拿了一块送到儿子嘴边,小葫芦开心地吃着。

任妈妈苦口婆心道:“当初,你父亲就时常不在家,教养你和辙哥儿的重任都压在程夫人一个人肩上。如今小葫芦也到了开蒙的年纪。人人都夸你是大学士,你可不能误了自家儿子的前途。”

苏轼不敢违逆任妈妈,点头称是:“妈妈,替我照看着些小葫芦。我去房里看看娘子。”

首节 上一节 113/1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