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 第36节

钱谦益自然也不会闲着,他装作痛心疾首状,在东林党内到处宣传,好像圣贤之学就要崩塌了,以后就是西学的天下了,这还得了,不上书弹劾徐光启那简直就没脸说自己是读书人了,于是,东林党的各级官吏也纷纷上奏折弹劾徐光启。

朱慈炅看着堆的越来越高的奏折,知道麻烦大了,这次可不是几十份,而是几百份!

第二卷 第十四章 无奈妥协

黄道周果然不愧为当世大儒,谏言一出,应者云集,不到两天,朱慈炅就收到将近五百本弹劾奏章。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在京官员全部加起来也就一千出头,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官员反对推广西学!

其他官员的态度还不知道,要么是明哲保身之辈,要么是碍于徐光启和毕懋康等人的面子不好意思上奏折弹劾,真正赞成推广西学的估计一CD不到。

朱慈炅有点怕了,他终于体会到了万历和天启的无奈。万历皇帝不是傻子,天启皇帝也不是蠢蛋,为什么会被手下的官吏吓得不敢上朝呢?有一个词叫众怒难犯,用通俗点的说法就是集体罢工,你再是皇帝,再是老板,人家不干了,你拿他们有什么办法?

公司还可以关门倒闭,国家能关门倒闭吗?那叫亡国!

朱慈炅知道,不能让他们这样弹劾下去了,再不处理肯定会出大事。但是,怎么处理呢,他也没太好的办法,只能招来一众亲信商议了。

望着手下这小猫两三只,再想想那满朝的文武,朱慈炅心里升起一股对权力的渴望,要是满朝文武都是听他的,自己又何必如此憋屈呢。

怎么让满朝文武都听他的呢?学天启皇帝一样重用太监吗?魏忠贤是把东林党给收拾了,整个朝廷也没人敢反抗他,但那些官员怕的不是天启帝,而是魏忠贤,难道自己也要培养一个九千岁出来吗?还是算了吧。

朱慈炅还是偏向于慢慢培养自己的亲信去掌权,虽然这样比较费时间,但好歹不会出现一家独大,大权独揽的情况。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平息这场弹劾风波。

现在御书房就徐光启、毕懋康、曹化淳等一众亲信,大家都矗在那里满脸忧色,皱眉沉思,整个书房除了低沉的呼吸声,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场面压抑无比。

朱慈炅想了一会儿,见众人都不吭气,只得指着书桌上一沓一沓的奏折,无奈的道:“怎么办,大家说说吧。”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顾无言,只能摇头叹息。这次事情太大了,几乎半个朝廷都跳出来反对了,众人实在是想不出什么万全之策。

最后徐光启长叹一声,悲壮的道:“他们的目标是我,皇上只有把我撤职查办就没事了。”

朱慈炅闻言一愣,开什么玩笑,徐光启可是自己的头号大将,把他给办了那不是自废武功吗。他摇头道:“这是朕的主意,不能怪恩师,再说他们的目标也不是你,而是......。”

说到这里,朱慈炅脑袋里面灵光一闪,拍手道:“对啊,他们的目标是要阻止西学的推广,我们暂时不推广不就没事了!”

徐光启闻言,眼中露出希冀的光芒,但是他想了想又黯然摇头道:“不推广西学这军工厂怎么办,燧发枪谁来做,光靠我们几个,一天又能做出几把,根本不顶用啊!”

朱慈炅也不答话,他沉思了一会儿,又问道:“现在招了多少生员了?”

徐光启叹息道:“总共才招了一千来人,还都是工部下属的匠户子弟,他们这么一闹,还有谁敢来报名啊!”

才一千来人,貌似有点少啊,他又问毕懋康道:“孟侯,工部下属的匠户不是有一万多吗,怎么才这么点人来报名?”

毕懋康闻言尴尬的回道:“皇上,这匠户也有分工的,有泥瓦匠、有木匠、有铁匠、有石匠,真正能短期内训练出来制作燧发枪零件的也就木匠和铁匠了。再说他们都有一门手艺在身,没人想改行来学这个,只有那些家里人丁比较兴旺的才会送一两个后辈来碰碰运气。”

朱慈炅闻言一呆,自己倒是有点想当然了,算了,一千就一千吧,必须早下决断,不然这个样子下去迟早要出大事。他一咬牙,低沉的道:“那就这样吧,这一千人全部招到王恭厂,也不用倒班了,白天就让他们跟着你们干活,现场指导,晚上再教他们怎么识图。至于那四处学堂,就交给黄道周他们去折腾吧,让他们拿去传播圣人文章,这样总行了吧。还有,要委屈恩师一下了,罚俸一年,你看怎么样?”

徐光启都做好丢官的打算了,这罚俸一年算个什么事,他无所谓的道:“微臣还薄有家产,罚俸一年倒也没什么,只要能把事情压下去就行了。”

朱慈炅当然不是真要罚他的钱,闻言立马解释道:“这罚俸一年只是拿来堵他们嘴的,朕怎么能让恩师吃亏呢,曹公公去内库取五千两银票来给恩师。”

徐光启闻言,感动的热泪盈眶,他赶紧阻止道:“皇上,使不得,使不得,”

明朝的官员工资是很低的,他一个一品大员月俸禄也就一百多两,这五千两都够他几年的俸禄了,他自然是连连推辞。

朱慈炅才不在乎这点钱呢,硬塞到他手里,把他们打发走了,然后便令曹化淳拟旨,明日早朝当众宣读。

大概意思就是:这次推广西学是他崇正皇帝考虑不周,他决定虚心接受大家的建议,停止推广西学,建好的学堂就交给侍讲学士黄道周管理,用来传播圣人文章。礼部尚书徐光启虽然不负主要责任,但他是帝师,教导不力,特罚俸一年以为惩戒。

第二天圣旨一宣读,黄道周自然是满意了,他不但劝阻了皇上,还整治了帝师,赚足了面子。作为一个博学大儒,礼尚往来的道理他自然是懂的,自己的面子有了,自然不能让皇上太没面子,于是,他立马变脸,大赞皇上英明,年少有为。

钱谦益却是郁闷的不行了,这都两次了,每次都是误中副车,根本没有达到目的,他枉做了两回小人,却什么好处都没得到。

朱慈炅也很郁闷,这事情是解决了,但燧发枪的产量也严重下降了,光这一千来人,一年能做两万把出来就不错了,这让他清剿起义军的时间又拖后了几年,这帮东林党真是害死人啊。

他当然不会就此放过这帮人,下了朝以后,他马上把曹化淳叫道跟前,咬牙切齿的交待道:“给我派几个文采不错的番子打入他们的内部,我倒要看看到底是谁老跟我过不去。”

他气的连朕都忘了说了,直接用上我了,曹化淳知道他正在气头上呢,也没指出来,只是默默的下去安排去了。

第二卷 第十五章 增添机床

天气慢慢转冷,眼瞅着还有两个来月就要过年了,年节是华夏传统上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是合家欢庆的日子,按道理应该欢欢喜喜、热热闹闹才对,但朱慈炅现在却一点都欢喜不起来。

陕西的农民起义还在继续,杨鹤对招抚工作还是很负责的,已经招抚了多股义军,但他的招抚速度还赶不上起义军增加的速度,一般他招抚了一股,就会新冒出来两三股,主要还是没钱,当人面临要么造反要么饿死这么简单的选择题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造反。所以陕西的局势不但没有改善,还有越来越糟的趋势。

这招抚不起作用,那就要准备剿了,为了节省开支,朱慈炅选择了用燧发枪武装军队,然后再去剿灭义军。但这燧发枪的生产却又遇到了问题,招不到人啊,建了个起码能容纳上万人的大型军工厂,结果却只招到一千来人,而且全是白丁,还需要从基础开始培养,这产量怎么上的去。

说到这个产量,朱慈炅倒是有办法,因为他前世就是工艺工程师,合理的工艺流程是可以提高产量的。朱慈炅想来想去,要显著的提高产量,就只有增加机床种类了。

他脑海里还有很多机床,倒不是他不愿意做出来,只是当时的加工水平,要将这些机床做出来实在是太麻烦了。

比如说铣床,结构倒不复杂,只要将钻穿竖起来,然后再将钻头换成铣刀,再做个固定零件的平台就行了。其他都不是很难做,唯独这个铣刀是个很大的问题,明朝这加工水平,要把铣刀做出来,难度那不是一般的大。

铣刀的毛胚倒不是很难做,淬火之前用车床就能车出来,关键在于铣刀的刀刃,要在一个圆盘上加工出一圈刀刃来,在没有金属切削设备的明朝,那难度可想而知。

毕懋康倒是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磨,明朝没有金属切削设备,但是天然的磨刀石还是很多的,反正那些石匠也不能参与军工生产,不如让他们用磨刀石慢慢把铣刀的刀刃磨出来。

朱慈炅把铣刀的图纸给他一画,他额头上的冷汗马上就冒出来了,这么复杂的刀刃,一个石匠怕不得磨个把月才能磨出一把铣刀!

朱慈炅当然不会让人真去磨一个月,现在这高碳钢的材质,一把铣刀能用几天就不错了,要是弄个十台铣床,那不得安排几百个人专门去磨铣刀,成本太高了。

磨刀石多那铣刀加工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可以做个简单的砂轮机,活塞系统是现成的把磨刀石加工成圆盘形,再固定到转动轴上就行了。用简易砂轮机磨的话,一个熟练工一天可以磨出好几把铣刀,成本就不至于那么高了。

朱慈炅发现,现在还有很多加工手段他不知道,毕懋康他们却是很清楚的。这不和他们一商量,铣刀的问题就解决了,有了铣刀铣床就可以做了。朱慈炅一口气让他们做了十台,燧发枪里面各种奇形怪状的零件基本上有一半能放到铣床上加工,有了铣床产量最少能提高三成。

还有些奇形怪状的零件是片状的,拿到现代来那根本就不是个事,买一堆薄钢板,直接上冲床,一个人一天能冲出几千个来!但明朝没有标准的薄钢板啊,冲床也需要现做。

先说这冲床吧,就算是加工小零件也得把个几百斤的重力轮抬起来,然后啪的一下冲下来,才能把模具上的薄钢板冲成想要的样子。这模具倒还好说,做一个冲几万个零件是没问题的,就让人去慢慢磨出来都可以。关键是这个重力轮,几百斤重,还得车成车轮状,小车床压根禁不起这么大家伙的折腾。

没办法,朱慈炅只得先做了一台大型车床,这冲床的问题才算是基本解决了。

有了大车床,这薄钢板的问题也解决了,钢板无非就是用轧车轧出来的,也就是把加热软化的钢块从两个巨大的钢辊子中间碾过去,钢块就变成钢板了,要想薄点可以多加几组钢辊,一路碾过去就行了。

有了大型车床这钢辊自然是能加工出来的,只是直径不能做太大,太大了毛胚都做不出来,还好这薄钢板用量不大,做几个半米宽的钢辊就行了。就这样一台轧板机轧一天做出来的钢板,一个月都用不完,这就属于产能严重过剩了。

朱慈炅也管不了这么多了,没有现成的钢板买就只能自己加工了,这钢板多做点也没什么,好多地方都能用上呢,只是现在还没人知道有这好东西卖而已,要大家都知道有上好的钢板卖,估计马上就会供不应求。

首节 上一节 36/4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