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 第231节

朱慈炅自然是不会反对,能住好一点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呢,又不是什么劳民伤财,十多万俘虏修完铁路,基本上就没什么事了,在那里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给他们找点事做。

这十多万俘虏他并不准备马上调到别的地方去,另外五十五万俘虏还会陆续运送过来,甚至工部修建铁路、桥梁的专家全部都会汇集到这里,这是为什么呢?虽然说现在铁路修通了,粮草的转运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但也不用这么浪费吧!

其实,这一点都不浪费,北疆成功的经验给了朱慈炅很大的启示,以前大明并不是没有征服过北疆,太祖皇帝就曾打得漠南各部臣服,北疆那时候就已经全部汇入大明版图,但是,后面北疆又慢慢脱离了大明的控制,甚至多次入侵大明,给大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交通太不方便了,大明朝廷无力支撑大规模驻军的费用,所以监管不严,只能一次次征讨,又一次次被他们降而复判。

现在就不一样了,有了铁路,粮草物资的调拨完全不成问题,大明想在那里驻扎多少军队就驻扎多少军队,北疆基本上不存在再反叛的可能性。

这次征讨南洋,朱慈炅想用同样的方法,根据地形,用铁路贯通整个南洋,到那时候,南洋不再是西南极边之地,明军可以大量驻扎于此,南边也不再是南蛮聚集之所,大明将教化这里的蛮夷,发展这里的经济,让南洋人也和大明所有平民百姓一样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样,他们还会造反吗?

朱慈炅的这个决定,直接导致思明府的府城外变成了营帐的海洋,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营帐,山包上,小河旁,田地里,到处都是聚集的明军和俘虏,而且,思明府火车站的火车从来就没有停过,不断有军队和俘虏从里面涌出来,不断有物资和粮草从里面运出来,整个思明府人越聚越多,越聚越多,一个边远府城的热闹程度,大有赶超桂林府、广州府、昆明府等省会城市的架势。

现在,曹文诏所率的关宁军和押解的十五万俘虏早就到了,秦翼明所率的定辽军和二十五万俘虏也已经陆续抵达,李明甫所率的武威军和二十五俘虏也已经从广州府开拔,很快就将陆续抵达,整个思明府已经聚集了三十万大军,和五十五万俘虏,那连营都快方圆将近百里了,还好思明府正好是块不小的盆地,不然这么多人还真没地方扎营。

至于俘虏会不会造反,这点压根就不用担心,像农民军的俘虏,皇上已经发话了,让他们服五年劳役就放他们回原籍,还发放田地给他们,让他们重新开始生活,现在都熬了快三年了,再有两年就自由了,这个时候让他们造反,他们不宰了你才怪。

满蒙俘虏,朱慈炅也一视同仁,让他们服五年劳役就放他们回原籍,虽然这会儿才开始不久,但是别忘了,他们的家人可都在明军的控制之下,要他们敢造反,后果不是他们能承受的!

朱慈炅当然不害怕他们会造反,这会儿他正坐着自己的御用专列,和孙元化、程国祥、黄道周等朝廷大员讨论《大明藩属国令制》的问题呢。

这辆御用专列就如同他和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描述的那样,有专门的卧室、有专门的餐厅、有专门的书房、有专门的会议室、还有御膳房、御医房、洗手间等等,还有太监、宫女、锦衣卫的休息场所,可以说应有尽有,就是一座移动的行宫。

至于为什么讨论《大明藩属国令制》,它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主要就是纲领性太强了,缺乏必要的细节规定,朱慈炅这次召集黄道周等人就是要讨论出一个补充的细节规定。

比如说,藩国和属国都由大明册封的藩王和属王管理,那么这个藩王和属王册封的具体流程是什么呢,又有什么凭证呢,什么人才有资格接受大明的册封呢?这些都要交待清楚,形成固定的流程,不然真到要册封下任藩王和属王的时候非得乱套了不可。

又比如,藩国和属国的税收都由藩王和属王自己收取,总得有个收取的标准吧,要不然那些藩王和属王为了享乐狂征暴敛,激起民变,到时候还不得大明去擦屁股。

又比如,藩国和属国的军队粮饷和辎重都由藩王和属王负责提供,那到底提供多少粮饷呢,又到底提供多少辎重呢,总不能大明要多少他们就得给多少,这样藩王和属王肯定不服,也不能他们想给多少就给多少,这样大明就亏大发了,所以,必须根据军队的数量给出一个具体的标准。

又比如,藩国的官员都是由藩王任免的,这个任免的标准是什么,总不能说他们想任免谁就任免谁,那大明组织的统一科举岂不成了笑话,所以必须规定,几品以上必须由大明授予进士功名的人担任,几品到几品以上又必须由有举人功名的人担任,这样才能让那些苦读大明四书五经的属国学子有充足的动力,不然谁来学什么汉语啊。

等这些补充细节修订的差不多了,车队也差不多快到思明府了,此时南洋四处可谓大军云集:

在北边的思明府,有大明的天雄军、关宁军、定辽军、武威军、边防军第二军团和即将赶到的禁卫军第一军团总共六十万大军;

在南边的星城港基地,有大明的南洋舰队、南海舰队、水师预备军团总共二十五万大军,战舰数千艘;

在思明府以南的防城新港,还有大明的北洋舰队和北海舰队总共二十万大军,战舰两千余艘;

在云南的孟艮府,还有各地土司集结而来的数万人马,额,这土司人马又是怎么回事呢?且看下回分解。

第十三卷 第八章 天朝降临

集结在孟艮府的土司兵马也是朱慈炅下旨招过来了的,他原本就计划在荡平南洋的同时取消所有宣慰司,所以他在出发前专门让孙元化查了一下大明所有都司卫所中土司有多少个,这一查,他有点懵圈了。

原来,不光宣慰司的宣抚使叫土司,还有很多人也叫土司:

宣慰司其实相当于都司性质,宣抚使就相当于一省都司的都指挥使,是正三品的武官!

宣慰司下面还有宣抚司,就相当于卫所,宣抚司的宣抚使相当于从三品的指挥使;

宣抚司还有安抚司和长官司,相当于千户所,这些司的长官就相当于正五品的千户;

所有这些正三品、正四品和正五品的宣抚使和长官都叫土司,在四川都司、四川行都司、云南都司、贵州都司、湖广都司下属的宣慰司和宣抚司就有二三十个,安抚司和长官司更是有上百个!

说实话,这也有点太多了,要他一个个去整,会把人累死,他干脆下旨,所有宣慰司召集两千精兵,所有宣抚司召集一千精兵,所有安抚司和长官司召集一百精兵,全部赶往孟艮府集结,准备进攻东胡,而且所有土司必须到场!

除了太祖和成祖,大明其他皇帝如果颁布这种旨意估计没几个土司会搭理,但崇正皇帝貌似已经超越成祖,大有赶超太祖的架势,这些土司还真没人敢不去的,因为不去就是抗旨,抗旨可是要杀头的,其他皇帝可能没这能力把他们全砍了,但崇正皇帝绝对有!

所以,各土司纷纷召集精兵,收拾行装赶往孟艮府,经过两个多月时间,孟艮府也渐渐聚集了将近五万土司人马。

孟艮府毕竟和现在的东胡王朝接壤,朱慈炅原本是准备派一个军团去驻守的,但是,他一问云南都司的都指挥使和正在孟艮府的王征南,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他们都认为,如此崇山峻岭,东胡就算来攻也不可能集齐十万人马,因为他们也没法运送粮食啊,云南都司就算组织所有屯卫运送粮草,也只能勉强供应十万大军的粮草,东胡又能强到哪里去。

所以,朱慈炅最后下旨让所有土司组织精兵赶往孟艮府,云南都司则组织屯卫轮流运送粮草,只要保证五万人的粮草供应就行了,他已经想好了,只要是来了的土司,以后根据职位大小,分别任命为知府、知州和知县,只管民政,不再兼管军政,至于没来的,那就什么都不要担任了,直接灭了!

还好,这些土司都不蠢,他们都知道不来的后果很可能是抄家灭族,所以全部乖乖赶过来了。

各路大军既已齐备,接下来就是派人宣旨了,朱慈炅将是个老头的资料仔细研究了一番,最后选择了梅之焕。

梅之焕,字彬父,别号信天,湖广麻城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进士,进庶吉士,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甘肃巡抚,在巡抚甘肃期间,曾多次率军民清剿当地贼寇,是一位难得的文武全才,但是,他有个很不好的出身,他,也是东林党人。

崇正三年,钱谦益等东林党高层贪赃枉法、以权谋私,协助江南士大夫集团鲸吞大明税赋事发,皇上一怒之下对东林党来了个大清洗,其实他梅之焕并没有参与贪腐,是个真真正正为国为民的好官,但是,钱谦益等人的作为实在是让他羞于在朝为官,所以干脆辞官归隐了。

这梅之焕其实还是明末一位著名的大诗人,有名的《题李白墓》一诗就是出自他的手,敢在诗仙李太白墓前题诗,还能被后人传诵,他的文采可见一斑,所以他也算是大明有名的硕儒,再加上他已是六十五岁高龄,所以他有幸被选为天朝上使,去为皇上宣旨!

因为他文武双全,在这十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中算是最健壮的,所以他有幸被皇上点名第一个赴安南宣旨,为什么要选个健壮的老头呢?因为思明府距安南的都城升龙城有将近三百里,而且都是山地,不健壮点恐怕到不了那儿就挂了。

三百里,如果是平原,快马加鞭也就一天的路程,问题这是山区,所以大明使节团足足走了五六天。

话说天朝上使降临,安南国后黎朝的皇帝又是什么反应呢?后黎朝现任皇帝神宗黎维祺没有一点反应,因为他已经被软禁了,压根就不知道大明天朝的上使降临了!

要说反应,现在要看的是郑氏家族的反应,因为安南的北部正是他们的地盘,而后黎朝的皇帝也正是被他们软禁的。

大明百万大军集结在安南北部,这事情郑氏自然早就知道了,但是他们判断大明是吓人的,为什么呢,这都要怪我们的崇正皇帝朱慈炅,他硬要把七十万俘虏也带上,所以郑氏家族得到的情报就是,大明百万大军有一大半是平民假扮的!

好吧,俘虏的确是平民打扮,也的确比明军多,这个情报也不能说完全是假的。

郑氏家族的确是吓坏了,但是他们认为大明有点像是在虚张声势,目的就是让他们去自动请降,所以他们并没有打算投降,他们准备就这么跟大明耗着,中间的绵绵群山就是他们天然的屏障,大明要攻过来,肯定耗费巨大,他们估计大明应该不会硬攻。

果然,这都一个多月了大明的”百万大军“一点动静都没有,似乎完全证实了郑氏的猜测。

当得到通报大明天朝上使降临的时候,郑氏家族也没有太惊慌,威胁不成你们就派人来恐吓,正常,来吧,我们避而不见,你们总没办法!

所以,当梅之焕带着大明使节团一行上百人来到升龙城外的时候,城门紧闭,根本就没人来理会他们。

这一点的确有点出乎梅之焕的预料,他想着安南要么派人假扮盗贼半路截杀,要么直接将他们赶走,要么穷凶极恶把他们全杀了,再怎么过分他都能理解,但是,紧闭城门让他吃个闭门羹,这点他的确没想到。

他想了想,一咬牙,令使节团来到升龙城北门数十步外,然后对随行护卫的锦衣卫千户耳语了一番,那锦衣卫千户立即来到使节团的前面,对着升龙城运气大喝道:”大明皇帝钦差使臣驾到,安南国王速速前来接驾!“

第十三卷 第九章 荷兰出面

郑氏家族的现任家主郑梉就在北门的城墙上呢,大明的上使都到城外了,说不怕那是假的,但看大明上使这架势,你不理他,他绝对不会走,怎么办呢?

让黎神宗出来接驾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他这可是犯上作乱,按大明的习惯,绝对不会容忍他挟持黎神宗自立,到时候不想打都要打过来了。

想了半天,他还是咬牙站出来大声回道:”我们皇上,哦,不是,我们国王陛下有病在身,不能前来接驾,上使有什么话跟我说也是一样的。“

首节 上一节 231/4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