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中的第三帝国 第469节

所以,芬兰政府必须趁着军事实力达到顶峰的这个时刻,抓住机会倾力加入同盟国与苏联的战争,收复失地。无论是曼纳海姆,还是芬兰总统里斯托·吕蒂都明白,如果这个时候不抓紧历史机遇收复失地,等苏德战争尘埃落定,就再也没有机会收回他们失去的土地,或者扩大更多的地盘了。

既然芬兰人急着从苏联人手里拿走土地,那德国这边就不是那么急了,至少,要表现的不比芬兰急。

里宾特洛甫明着说的都是好听的,什么德军与挪威陆军将会帮助芬兰收复失地,会协助芬兰占领更多苏联土地。

但实际上,由于莱因哈特担心芬兰人浅尝辄止,在战争后期不再为同盟国承担太多军事责任,所以,他打算在一开始,就让芬兰把责任承担个够。

莱因哈特可不是什么大善人,他对帮助芬兰收复失地,建立大芬兰领土一类的事情,并不在意。说到底,莱因哈特绝对不会为了芬兰人的利益,做半点影响德国利益的决措。

虽然这一世的芬兰,已经和认同了和德军的结盟,双方是为盟友而非战友。但是,莱因哈特对于芬兰人的信任,却并没有多出太多。

莱因哈特很清楚,无论是从芬兰人历史上的表现来看,还是从芬兰全民皆兵带来的经济压力与困难来说,芬兰人都不可能长时间的参与战争。

说白了,就算芬兰将领们愿意,他们的国力也不支持长时间作战。

芬兰人绝对不会为了“战胜苏联布尔什维克的神圣事业而尽心尽责。”他们的政客,只在乎本国的实际利益。

所以,要把芬兰这个前期给力,后期划水的盟友利用到极致,莱因哈特就只好在一开始,就让芬兰人承担更多的压力与牺牲。

芬兰不是在前线部署了15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2个长枪旅吗?芬兰不是利用从德国进口的三号突击炮和原先的落后坦克,缴获的苏联坦克,组建了8个装甲营吗?芬兰空军不是还拥有300架战机,大量德国援建的边境机场吗?

那就让芬兰人都用上,而且还让他们把后方几十万的本土防守部队和边防警卫部队也一并用上,让他们的士兵去流血牺牲,让他们的坦克与突击炮去在苏芬边境上冲的头破血流,让他们历史上损失轻微的空军,在这一世因为压力骤增而直线增加伤亡。

对于芬兰,莱因哈特从来没有将其当做伙伴。

他在演讲中把曼纳海姆与芬兰的将军们比作同志们,声称是德国的好战友。

但实际上,芬兰,保加利亚,意大利,甚至是忠诚可靠的罗马尼亚和挪威,所有德国盟友,对莱因哈特来说,都只不过是件道具。

这场与苏联的大战,莱因哈特不管过程如何,也不管盟友们会付出多大的牺牲,对于第三帝国来说,只有自己的胜利才是一切!

盟友们损失再惨重也没关系,反正最后获胜的一定要是自己领导的国家。

这样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在原先的历史时空中,太多的盟国最终背叛德国,并且最终成为德军的敌人。究其原因,还是德国自己的实力最终削弱了。

所以,莱因哈特这一世要反其道而行之,让盟友们承担更多的牺牲与流血,从而尽可能的保存德军的实力。

就那与芬兰军队并肩作战的同盟国军队来说,德国已经没有像历史上那样派出德国军队与芬兰军队无缝协同作战了。

莱因哈特准备给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比起历史上削减了第12步兵师、第32步兵师、第121步兵师,第126步兵师,第122步兵师、第123步兵师共计6个步兵师。

这样配置的德国北方集团军,作战任务仍旧是穿越并解放波罗的海国家,攻入苏联北部。

这个由威廉·里特尔·冯·勒布上将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现规模为14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2个摩步师、1个党卫军装步师、3个警备师。

虽然比起历史上那个北方集团军,削减了6个步兵师。但是相对的,同盟国在波罗的海三国方向上使用的步兵,则换为了更多的芬兰步兵师。

基本上,削减的德军部队,都被更多的芬兰部队填上了。

除了芬兰部队,还有两个挪威小型师,共计大约8000兵力的挪威步兵,也将被一同投入北方作战。

本来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兵力就配备的非常少,大多数都是步兵部队,这是由北方集团军群面对的地形以及作战任务决定的。

莱因哈特正好看上了这一点,才充分投入了挪威和芬兰的步兵。反正都是步兵,牺牲德国的步兵,倒不如牺牲盟国的步兵。

而且步兵作战,即便换上盟国的步兵来顶替德军步兵,影响也不会太大。

虽然盟友的步兵不比德军步兵精锐,但是承担牺牲就能达成战果的本质,还是不变的。

至少,用来消耗苏军的北部兵力,日后用来合围列林格勒等苏联城市,用在巷战中消耗等等,用盟友的军队来承担都是非常合算的。

“请放心,我会尽量为芬兰争取更大的援助。”在曼纳海姆与里宾特洛甫乘坐的车队到达芬兰政府大楼时,下车的里宾特洛甫微笑着保证道。

“相信我们在未来,一定会充分的合作,共同击败残暴的苏联侵略者。”曼纳海姆还不知道德国人准备让他们承担何等承担的牺牲,此刻很有诚意的对里宾特洛甫讲道。

“我们一定会充分合作的,这符合两国共同的利益。”里宾特洛甫隐瞒莱因哈特对他交代的“极限利用盟友政策”,装作善意的点头笑道。

正文 第六百三十七章 帝国的毁灭

当大英帝国的首都最终被同盟国德法挪三国联军包围的时候,丘吉尔和他的随从也必须去面对自身不可避免的命运一一可耻的失败。

尽管丘吉尔控制下的英国领导层依然保持着严酷的钢铁般力量的外表,目中无人地重复着丘吉尔最著名的格言:“我们永不放弃。”但是,只有少数死硬分子真的相信英国依然能够赢得这场战争,或者通过谈判获得一个可以接受的和平。

倒是更多人相信,丘吉尔真的会在英国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后,利用海外的英国军队继续战斗下去。

同盟国方面已经充分表明,他们是不会和丘吉尔及他的党羽谈判的,德国元首莱因哈特明确要求,他希望英国无条件地投降。如果英国方面不愿意的话,德国及德国的盟友,将不介意打到英国政府愿意为止。

这个时候,就连同为英联邦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不愿意为了英国出头,甚至大有希望撇清关系的嫌疑。

是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英帝国这条船,马上就要沉掉了。

在伦敦,丘吉尔搜罗了一切可以用上的兵源。除了总数不足200辆的坦克外,就只剩戈特勋爵指挥下的14万人。这些兵力总,大部分都是由国民自卫军,警察,工厂保卫团等等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

戈特将手里少数的正规军打散编入了那些拼凑的部队里,希望借助他们可以死守伦敦,利用巷战长期的拖住三国联军。

除此之外,在伦敦还有一支7千人规模,由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军队。

戴高乐的部队,主要部署在泰晤士河岸,一边加入到泰晤士河保卫序列中,一边也同时在保卫自己位于泰晤士河畔的总部大厦。

这个只被英国政府承认的自由法国政府,可能是全世界最支持丘吉尔政权的“外国政府”了。当然,除了支持丘吉尔,他们也别无其他选择。

跟着同盟国混的法兰西国(维希法国),最近因为和德军一同攻至伦敦,在同盟国内部可谓是混的风生水起。而原本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国联中的席位,现在也成为贝当领导下法兰西国的席位。

对于戴高乐来讲,任何政权都可以不支持英国,唯独他的自由法国政权必须支持丘吉尔的英国政府。因为,没有英国的支持,他这个自由法国政府就形同虚设。

为了自己的政权,戴高乐必须跟丘吉尔联手。

不过,戴高乐也很清楚的看出,伦敦已经是个死局,留下来不可能有前途。

所以,他打算向丘吉尔提出一些善意的建议,以便未来更好的抵抗。

就比如,暂时迁都到爱尔兰岛上,利用海峡阻隔,重新建立起一道防线。

戴高乐也算是一位将军了,他在法国战役,以及后来的英吉利海峡防御战里,也算是学到了不少。

首节 上一节 469/5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