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79 第159节

  他只是没想到这辈子还有机会见识到他老娘威武的一面,大概是女人口袋里有钱,这心气就不一样了吧。

  而李兆坤也大概是低估了王玉兰护崽子的程度。

  

144、1986年的春节

  

  老五在李和回家的第二天就挨了揍,此时正是眼泪汪汪,满腔怨气。

  “讨厌死你啦”,赌气转身就要跑。

  李和一把抓住她衣领,给摁在椅子上,道,“当我开玩笑是吧!是不是平常给你好脸了!”。

  王玉兰在洗衣服,李梅在厨房忙活,李兆坤在逗弄小孙女,老五左右看了一圈,也没人出来帮她说话,大家都忽略她,心里委屈啊,哭的就更凶了。

  李沛在旁边一边拍手,一边咯咯笑,看来平常没少受小姑姑欺侮。

  李和道,“哭也没用,你都五年级了啊,怎么还是这成绩?把课后习题做了,做不完你别指望出门了”。

  他奶奶过来了,进门道,“女孩子会咂摸几个字就行了,牛不吃水强按头没什么意思”。

  老太太不是心疼闺女哭的可怜,只是觉得哭的太吵人而已。

  李和道,“奶,你别管,我治治她这脾气”。

  老太太见吵闹的很,耳朵不清净,闲聊了几句就走了。

  李和搬了把椅子就坐在老五旁边,“写吧,我看着你写”。

  老五以往的招数使出来一点用都没了,也没动笔,就坐在椅子上跟李和僵持着,嗓子都哭哑了,身子还不停的抽搐着。

  就这样兄妹俩大眼瞪小眼儿一直熬到中午时间,老五还是没翻一页书,哪怕写一个字。

  李和道,“你尽管在那坐着,反正都是你的任务”。

  李梅把老五拉起来,“走吧,洗把脸吃饭”。

  中午饭后,杨学文塞给李和一沓钱,“这一千块先还你用着,你要是不着急,明年我把所有的钱还你完”。

  李和又把钱重新塞给了杨学文,“你们先用着吧,我暂时不缺钱用。你们不是还是要修房子吗,都是花钱地方,不用急着给我”。

  杨学文道,“你在外面花销也大,总欠着你也不好”。

  “行了,就这么说了,你先用着吧”。

  不少人家在地里烧秸秆,玉米和大豆的根茬找平后晒干,堆一起就烧了,庄子里都被呛上烟了。

  李和在家受不住这呛,就到河坡上溜达了,河坡地势比较高,一片开阔,风也大,飘不着烟。

  在河堤上深吸了一口气,就习惯性的点了一根烟。

  “你还没呛够啊,在河堤上又呕烟”。

  何招娣扛着一把铁钩子出现在了李和的身后,她里面穿着一件线衣,外面套着一个夹克袄子,袖子高高撸起,露出了纤细的手臂。牙齿特别的细小,像动物的牙,白的像镀了层釉。皮肤已经找不到白皙的地方了,脖子都是深小麦色,但身上偏偏有一股说不清的气质,那会说话的眼睛,跟柳叶眉相呼应,一股灵气儿蔓延开。

  李和道,“今天一天没抽烟了,就到河坡上来抽根烟,你在干嘛?“。

  “我拿点麻绳到船上”。

  “船,哪个是你的?”,李和看河边停了有五六艘船,不知道是哪一艘,都是不大的,洗沙或者拉货用。

  “就是中间那个,系着红布条的那个”,何招娣指给李和看,她晶莹的眼波上带着笑,也满是骄傲。

  “这不是吴驼子那艘船吧?”。

  “当然不是了,吴驼子的船都没我这一半大。哦,对了,我把钱给你”,何招娣把麻绳放到地上,从口袋里点出两百块钱给李和,“下次不要再这样,但是还是谢谢你帮我,不然我买不了这么大的船”。

  李和发愣,他都快忘记当初借给何招娣书的时候夹在书页里的二百块钱了。

  他顺手接了,就窝到了口袋里,问道,“过年了还这么忙?”。

  “你也不点点数,错了我可不管”。

  “没事,我信你”。

  这话让何招娣心里跟吃了蜜一样甜,“过年刚好不用拉货,我趁着点空剥点麻绳”。

  李和跟着何招娣到了河坡边的水渠里,里面密密麻麻的都是麻捆儿,上面都压上了石头和木头。

  农村捆绑、包扎东西、货物都是用麻绳,剥麻就比较普遍了,麻沤足水分,把皮从杆上分剥下来晒干就可以搓成麻绳了。

  何招娣费力的用铁钩子把麻捆从水里钩到岸边,见李和要过来,立马阻止了,“你别过来,臭烘烘的”。

  麻呕烂了,确实有股臭味,不怎么好闻,李和不忍心见何招娣这么费劲,刚要伸手过去帮着拽。何招娣猛力的用胳膊肘把他推开,“我说了,我一个人可以,这不是你干的事,这里太脏了,你到边上去吧”。

  趁李和愣神的功夫,何招娣已经把麻捆拖上来了。

  李和无奈又点了根烟,就坐在河坡上静静的看着何招娣剥麻。

  何招娣的两只手灵巧的很,也不见身子动,两只手一抽一送,麻纤维皮越拉越长,等整个儿脱了,只剩下白亮亮的麻杆儿。

  节奏很有韵律,看着也很舒坦.......

  春节临近,老四也回来了,在家里主动忙家务。

  王玉兰听李和唠叨老五学习上的事情多了,对着学习上的事情也有了关切,也不让老四忙家务,催促道,“快去看书吧,明年考大学呢”。

  老四在学校看书都看的吐了,盼着在家里多歇息两天,“考不上考得上又不在乎这两天了”。

  李和找陈永强要了一整头猪,出了140斤肉,谁让家里的大肥猪让李兆坤给卖了呢。

  给李梅家送了40斤,李福成老爷子那边给了20斤,河湾姥姥姥爷又送了20斤。

  王玉兰的脸李和不用看都知道已经是黑的了,不过还是忍住没看。

  最后李和又问李隆,“李沛姥爷那边你也要送20斤吧?”。

  段梅看到婆婆王玉兰脸上分明写着“不高兴”三个字,“俺爸他们在家有的吃,不用跑那么一趟”。

  李和在等李隆的态度。

  李隆道,“那我下午送过去”。

  他夹在亲妈跟媳妇之间也是为难。

  1986年的年三十是个难得好天气,无风无雨无雪,还是异常的干燥。

  年夜饭以后照例拜完年打牌,李和老规矩做了散财童子,二十块出去,硬是让王玉兰嘀咕了好几天。

  初五刘老四结婚,新盖的三间大瓦房可是气派的很。房子没有像李和家的房子全部用的红砖,只是在墙根用了红砖,墙根上面还是土坯,但是房顶却用足了瓦,在农村也算是拔尖的房子了。

  刘老四这样的老光棍,多年名声在外,虽然条件好了,但凡有主见的姑娘都不怎么乐意。

  他娶得是个邻村的一个寡妇,也才二十一二,身段好面相好,奈何命不好,结婚才一年男人酒喝多了溺到了河里,她就成了寡妇,所以也不曾生养。

  刘老四初见就是满心欢喜,看起来好,用起来也好,就是真的好。

  女方是二婚不想再办酒席,刘老四虽然是老实人,可越是老实人爆发起欢喜来,越是没有度,非嚷着要办个热闹的让人瞧瞧,好像要把多年的压抑给宣泄出来。

  刘老四把这女人娶回家后,就差点当供着了,整天肉胆心肝,果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洗衣做饭一样都舍不得女人做。

  这女人倒是知冷知热的,洗衣做饭,养牲口,一样也没少做。

  刘老四老娘嘴都笑歪了,这媳妇算是捡着了。

  李和想这也是命里注定的东西吧,刘老四发家比上辈子早了两年,但最终还是娶得同一个女人,缘分啊,都是缘分。

  

145、感念

  

  元宵节以后,何招娣老娘赵春芳终于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坐下了一个小子,普村同庆,许多人憋在嗓子眼的那口气卸下来了,不然这家子不知道还要作到什么时候呢。

  赵春芳兴高采烈地向他男人宣布,“从今天开始,我们不了!”。

  也没到出月子就在门口一边奶孩子,一边心安的磕着瓜子,说话的嗓门都高了好几度。

  坐月子这种事情她已摸出了窍门,只要人身上干净,吃喝的好,没必要在床上窝个一个月。

  何老西闷闷不乐,坐门口大椿树底下闷头抽烟,孩子这么多可怎么养啊,而且这超生的罚款是跑不了了,越想他越觉得难受,烟头的火花更亮了,叹气声都是一连串的。

  何招娣这阶段伺候老娘也没法出船了,在家忙来忙去,给老娘烧饭,给孩子洗尿片,胳膊都冻得青紫了。

  她对何老西道,“你也别那么发愁,船到桥头自然直,你去问问刘传奇该交多少罚款,咱认就是了,我来给”。

  没有男娃一直是家里的老大难问题,现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她心里是喜悦的,这份喜悦是贴心贴肺的,如此的深入人心。

  何老西说,“那份钱是你姐妹挣的,俺哪里能用,切莫让你娘知道了”。

  何招娣说,“没事,爹,咱往长远了想,钱没了再存就是,以后就有安生日子了”。

  李和坐在门槛上听一帮老娘们唠闲嗑聊到何家,也是真心的替这何家高兴,或者说替何招娣高兴。

  春耕开始后,他跟着一家子人一起到地里起田垄,只留下李兆坤在家里看孩子。

  地有一百来米长短,起田垄拉沟壑要求直,要笔直笔直,李和搞了几天,握着铁锹的两手火辣辣地痛,腰酸背痛,腿脚僵硬,晕头转向。

  王玉兰说,“你真跟你爹一个德行,干点活就这毛病那毛病,你上去歇会”。

  李和刚好趁这会就偷了个懒,上田埂点了个烟。

  刚没抽几口,一个高高瘦瘦的人人过来跟他打招呼,“二和,忙呐”。

  李和道,“你家田也在这吧”。

  这也是他的本家,两家隔得不远,叫李志,三十好几了,家里日子也是糟的很。

  “我家田不在这,在坡那边”,李志吞吞吐吐的说了一些闲话。

  明显两个人没什么话题,但李志又没走人。

  李和递给李志一根烟道,“志哥,是不是有什么事,有事你直接说”。

  李志接了烟,划着火柴却先给李和点着了,然后道,“我想跟你借点钱”。

  李和还没说话,李志又慌忙补充道,“主要是两个孩子明天就开学了,我也是没辙了”。

  李和道,“要多少?”。

  “三十块,是不是有点多?十五也行,我秋收卖了麦子立马就还你”。

  李和道,“你家俩孩子都初中了吧,俩孩子够争气的”。

  李志来找他借钱也很正常,农村日子紧巴,这两年的显著变化就是填饱了肚子,但是肚子填饱了,接踵而来的是上学、医疗、结婚等一系列大事,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熬的。能有一百块存款的人家都是少见,何况一次性还是借二三十。

  眼下村里出外工作的也就他和希同才家的闺女希捷,看着都是有稳定收入的人。

  希捷是个女孩子,又是外姓,李志是不可能去找她借的。

  “谁说不是呢,俩孩子年龄都挨得太近了,一个初三,一个初二,要不我也不能这么着急。都考上了初中,成绩都还行,我也不能说不让他们念了。我供上了,将来他们考不上也怨不着我”。

  李和摸摸口袋,出门一毛钱也没装,顾着李志面子也不好大喊大叫去找李隆要,就道,“三十块我有,我晚上给你送家里成不。出来干活没装钱”。

  李志得了李和的话,就高兴的走了。

  王玉兰问,“李志干嘛来了?”。

  李和说,“说孩子明天开学没学费,从我这凑个数”。

  王玉兰道,“那咋没来问俺呢,你借没?”。

首节 上一节 159/10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