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一听,好悬没晕过去,“李路李知远,果然是狼崽子,吃什么就是不吃亏啊!!”
第113章高原反应
“撑不住了想求和?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张弓哪有回头箭啊,是不是?”李路看了看来充当中人的王珪,“伯父,麻烦您告诉卢家,既然敢对我下黑手,就要想得到惹怒了我的下场.....“
王珪哈哈一笑,”知远啊,老夫也就是当个传话人......不过他们做的的确不地道,我这次来找你是有更重要的事情.....“王珪出资太原王家,王家和范阳卢氏有姻亲的关系,他的母亲就出自范阳卢氏,虽然关系很紧密,但是还没有到郑家和卢家那种紧密程度,说句实在的,就是范阳卢氏没落了,王珪顶多叹息两声,反正又不是自己的太原王家是不是?
“噢伯父,您说?”李路对这位王珪还是很尊重的,人家毕竟是“初唐四大名相”之一,是个青史留名的大佬。
“知远,老夫知道你想为咱们汉人争一口气,去讨平那些胡蛮之国,可惜老夫年老,走不了远路,但是老夫知道你需要人才,所以跟太原那边联系了一下,老夫的几个子侄,愿意跟你去西边拼搏一下富贵......老夫是厚着脸皮来求你照应他们的.....“王珪一边说着,一边拿出几张拜帖递给李路,“知远,这些孩子都是老夫的子侄,也都能拿的起刀枪.....“
李路拿过来翻看了几页,发现大多是王家的庶出子弟,当他翻看到最后一页,看到“王玄策”三个名字的时候。李路笑了,他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天竺,这位一人灭一国的超级英雄的到来,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伯父,大恩不言谢,我别的不敢保证,只要几位兄弟有能力,我必然重用,而且我会给他们相应的爵位!”
王珪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然后又和李路探讨了一下太原王家和碎叶的商业合作事宜,没错,别看大唐的大佬们口口声声说商业是贱业,但他们很多时候,还都主动为了家族商业奔走,因为他们都是人精,早就认识到光靠地里刨食,压榨那些佃农,根本养活不了偌大家族,不经商整个家族就活不下去。
在送走了王珪之后,李路从李松益哪里知道了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吐蕃人来大唐了,“来人是谁?是不是噶尔.东赞?”李路问道。
“王上,不是噶尔.东赞,是他们的大相尚曩来了......还有两三天,就到长安了.......“李松益说道。
啥,竟然不是禄东赞?”松筠,那噶尔.东赞还没坐上大相的位子?“李路问道。
”王上,没有,现在吐蕃的大相还是尚曩.....“李松益说道。
李路仔细在系统后台里查找了一边,发现自己记错了,这应该是乡下干部第一次派人来见李二,第二次来的时候才是那位噶尔.东赞呢。
吐蕃人,呵呵呵,乡下干部,都说你是少年天骄,可老纸也混了个少年天骄,你想娶公主,还想赚便宜,哪有那么好的事情?看老纸不搅了你的好事,就算你让噶尔.东赞再来长安,也不行,因为老纸不能容忍亚洲水塔掌握在敌人手里。
于是乎,在回门的家宴上,李路跟李二说起来了吐蕃的事情,“父皇,我听说吐蕃那边来人了.......“
“是啊,他们的赞普给朕上了折子,说是要求娶公主,还拿你做例子呢.....”李二端起骨瓷酒杯,美美的喝了一口,”还真跟你前几年说的那样,这个叫什么布的年轻人够狂......“
李路一听明白了,折子里不是什么好话,无非就是“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尔唐国,杀尔,夺取公主”的话罢了。
“呵呵呵,他和我很相像,但又很不像!”李路说道,“我们像,是因为我们经历都差不多,在西边胡蛮中就有人把他和我相提并论,说是北阿栈南弄赞....不像是因为我是李陵的子孙,就算离中原再远,我也没忘了我的根在哪儿,他就不一样了,他不是汉人也不讲汉化,更不习汉字......“
“阿栈,那你说朕应该怎么招待这个吐蕃使团呢?”李二问道。
“打发算了,父皇,你可不知道,这弃宗弄赞早就娶了尼婆罗国的公主,而且来自尼婆罗国的尺尊公主还做了觉蒙之位......”李路正说着呢。
“慢着,慢着,尼婆罗是哪里的国家?还敢称公主?还有这觉蒙是啥子?”李二听得是一头雾水。
“尼婆罗是天竺北面的一个小国,我说父皇,外邦蛮王的女儿有的是自称公主的.......至于这觉蒙之位乃是吐蕃的王妃,也就是正妻的称号,赞普的小妾称作赞蒙,那弃宗弄赞要是说迎娶大唐公主为赞蒙,就是欺负咱们大唐不懂他们的习俗和语言。您可千万不要被他们给骗了啊......而且除了这尺尊公主,他还另娶了三个女人,连她们的名字我都知道,芒妃墀嘉、象雄妃勒托曼、木雅茹妃嘉姆增,不信等那个尚曩来了,你问他,他保证变脸色.......“李路说道。
李路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别人不知道,可是他对吐蕃可是很了解,要知道吐蕃国主称为赞普,王妃(正妻)称作觉蒙,而乡下干部弃宗弄赞的觉蒙是来自尼泊尔的尺尊公主,这应该是在弃宗弄赞年轻时缔结的婚姻。之后他又陆续娶了五个小老婆,其中三个是蕃人(芒妃墀嘉、象雄妃勒托曼、木雅茹妃嘉姆增),一个来自尼泊尔(尺尊公主),历史上的那位文成公主则是最后一个,她的身份是“赞蒙”,而“赞蒙”不过是吐蕃王室妇人的泛称,与觉蒙有着身份上的显著差距。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李二听后很是生气,丫原来是想娶大唐公主做小老婆啊,要是你真得逞了,我李老二的脸往哪儿放?”阿栈,朕听药师兄说那些吐蕃人居住的地方,咱们汉人上去了就会他们的神诅咒,头疼无比,走不动路,是这样么?“李二想了一会突然问了这么一句。
”呵呵,父皇,是有这么一说!“李路笑着说道,”其实这不是诅咒,而是水土不服,父皇,不信,你问问药师伯伯,他在西征吐谷浑的时候,是不是越往高处走,越觉得闷得慌,下来之后,就舒坦多了?“
“那么既然是水土不服,也就是说只要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就可以习惯的?但是根据你药师伯伯他们的说法,咱们大唐的将士可是有几百个将士却因为这个诅咒而死的了啊!”
啥?死人了?李路顿时皱了皱眉头,强行军,得了高原病和肺水肿,不死人才怪,想到这里,李路急吼吼的问道:“这是不是在急行军的时候出现的情况?”
李二立刻点了点头说道,“没错,当时你药师伯伯他们担心遭会到吐番人的偷袭,所以才下令急行军。”
“这就没错了!”李路前世是个医生,他太清楚这个高原反应了,”父皇,其实这高原反应和一般的水土不服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所以有些地方必须要注意,首先就是在一开始的时候避免剧烈的运动,让自己是身体能适应,一旦感到不适,就要离开,否则准出事。”李路除了是一个藩王之外,还是个连孙思邈都赞叹不已的医生,所以他说的话,李二就信了九成。
“那,阿栈,你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什么反应?”李二目光灼灼的看着李路,只要李路帮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个什么弃宗弄赞,敢作死,咱老李就灭了他。
“父皇,你除了要加强控制吐谷浑旧地之外,还要选调身体素质好的,对吐番环境适应力强的士兵,进入高原驻训,要注意的是不能猛地进去,要尽量缓慢和梯度性的进入吐蕃高原,这个过程很长,我会给你一个折子详细说明这个怎么驻训的问题!”李路说道。
“阿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高原反应的?”李二好奇的问道。
“父皇,您知道葱岭吧?”李路说道。
“葱岭,不就是山海经里记载的不周之山么,大荒西经有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高周先生说这不周山就在昆仑西北,昆仑西北不就是葱岭么?“李二表示根本没难度,这难不倒咱老李。
”这葱岭就和这吐蕃高原差不多,我上去过,一样憋得难受,后来我研究了之后,才发现了这个秘密.......“李路现在是虱子多了不痒,皮厚的很,高原反应是你发现的嘛?
“你的意思,要去适应吐蕃高原?”李二想了想说道。
“是的,还有,父皇,吐蕃人之所以能受得了高原反应,那是因为他们平日喝的是酥油茶,吐番人喝的酥油茶是用牦牛的牛奶制成的,里面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发酵过的茶叶制成吐番独有的酥油茶之后,人喝了可以大大增强对高原的适应能力......“李路说道,”要想和他们一样,那就得也喝酥油茶,除了酥油茶,还有一种叫红景天的药材也可以增强抵抗力......“
“酥油茶,红景天.....“李二念叨了两句,”哈哈哈,弃宗弄赞,老夫知晓了你们吐蕃人的秘密,看你怎么忽悠的了老夫.....”
第114章一人灭一国的妖孽
“你是王玄策?”李路看着面前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青年人,这个青年人身着一身青色儒袍,中等个儿、身材微胖,离近了就可以看见青年一张略显黝黑的面孔上,浓眉阔唇,这看上去就是一副人畜无害,憨憨厚厚的样子,但这青年人一开口就声若黄钟大吕,气势倒是足得很,“殿下,在下就是王玄策!!”声音里充满了自信。
“呵呵呵,你可是王珪王相公(注:在唐朝相公可不是老公发的同义词,这个词是有专指的,只有那些宰相们才能被叫做相公,如长孙无忌一般就被尊称长孙相公!)极力向我推荐的年轻俊杰,来来,我们好好谈一谈.....”李路一边笑着说道,一边竟然向王玄策做了一个请的姿势。
这让小王同学心里很是感激,要知道他面前的人可是正一品的亲王,而且是握有君正实权的藩王,但是他也没有胆怯,迈步就跟着李路走上了醉仙楼的二楼,王玄策深知,自己那颗不安分的心能不能得到释放,就全看接下来的问策了。
李路怎么和王玄策深谈的,无人知晓,只是有人看到英王爷在走出醉仙楼的时候,脸上是一脸的笑意,而且他看着远去的王玄策,不住的点头,显然是满意的不能再满意的样子。
能不满意么,这位王玄策是个妥妥的妖孽啊,在原本的历史上,李二曾经任命这位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30余人出使天竺,同时拜会吐蕃赞普,看望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
不想,此时称霸中天竺的摩揭陀国君戒日王已死,其所属的各地封建势力经过一番角逐,帝那伏帝(后世阿三国比哈尔邦北部的蒂鲁特)王阿罗那顺篡位自立。阿罗那顺听说唐使途经吐蕃而来,且唐蕃关系密切,担心双方联合对自己不利,就发兵劫杀唐使。猝不及防的大唐使团除正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之外外皆殉难而死。
被俘入狱后的王玄策和蒋仁师得到戒日王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逃出了牢笼。此时,有两条路摆在二人面前:一是逃回大唐复命,请朝廷定夺;二是以大唐名义借兵复仇。
在那个通讯与交通皆不发达的年代,远赴绝域的外交人员可不比后世,既享受豁免特权,又比较崇洋缺钙。那时的外交人员很多是渴望立功异域的奇男子和报仇不隔夜的伟丈夫。受了那么大的委曲,死了那么多一路走来的兄弟,却让一个域外小邦如此欺侮,怎么能忍得下这口气,更没脸跑回朝廷哭求。只有像班超、傅介子那样提剑报仇才是正理。
王玄策是正使,他说服了蒋师仁,不回长安,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他和蒋师仁一个去了尼婆罗,另一个直接去了吐蕃,他们去尼婆罗和吐蕃干什么?当然是搬救兵。王玄策和蒋师仁以一纸檄文,借了一千两百吐蕃兵、七千泥婆罗(后世的尼泊尔)骑兵。随后,王玄策和蒋师仁挥师杀回天竺,找阿罗那顺报仇,为死去的兄弟们雪恨。
在这之前,王玄策本是文人,他从没有行军作战的经验,而蒋师仁也不过是个小军头罢了,可他们毫不怯战,率领8000多人马与几十万天竺军队展开激战。最终,杀得天竺军队丢盔弃甲,死伤万余。这样就够了吗?当然不。王玄策继续率领军队,追着阿罗那顺穷追猛打,一路追到东天竺,直至将阿罗那顺活捉,押回到长安。
面对不费一帑,不劳一兵而取得的空前大捷,李二大喜,下诏封赏王玄策,授散朝大夫。
这就是“一人灭一国”的故事。这样的事情,放在任何朝代都值得大书特书,可由于大唐的名将太多了,王玄策的的事迹在其间根本不显山不露水,只有《新唐书》和《旧唐书》记了几百个字,这才勉强流传了下来。
崇尚军功的唐朝本来有更多的机会,让王玄策发挥才干。可惜,在王玄策横扫天竺的过程中,俘获过一名天竺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此人自称有长生不老之术,而且不知用何方法取得了李二的信任,为其炼制“延年之药”,结果可想而知,就在王玄策归国仅一年后,服食了外来和尚仙药的李二便“白日飞升”了。王玄策因此受到牵连,仕途受阻,终生再未升迁。
王玄策的官职最终止步于朝散大夫,而他的军功在猛将如云,军功沙数的初唐也算不上传奇,因此,无论是新旧唐书都没有没有为他作传,只是在提到天竺的时候简略的提了一提。后人知道的也多认为他是一个胆气过人的外交使节,身陷险境没有堕了大唐国威,而不会把他看成武将。甚至某些犬儒都会说他轻启边衅,干涉他国内政,破坏两国邦交云云。
还有某些砖家会说李二让他出使天竺,是因为他本是负有张骞一样的使命,出使天竺是为了给日益崛起的吐蕃树立一个强大对手,这下好了,他将天竺打得一团糟,白白便宜了吐蕃。这些砖家也不睁开眼看看,一直分裂混乱的天竺能成为吐蕃的后患吗?再说,中间还隔着难以逾越的喜玛拉雅山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