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视察了参与抗震救灾的部队之后,李路来到了灾民安置点,当他来到这里的时候,看到在场的百姓,李路很是动情,“父老乡亲们,你们听我说,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灾害。只要咱们的双手在,我们就可以建得更好!我会权力支持大家重建家园的”
“陛下.”在场的百姓们激动起来,他们都很相信李路的承诺,几位年长的老者说道,“陛下,从来就没有一个帝王亲临灾区,也没有一个帝王这样牵挂着他的子民,陛下啊,你的仁德泽备四方,我们一定会好好的重建家园,不会让您失望的”
李路安抚了一下百姓,就看到在安置点有些小孩子聚在一起,无人照料,他皱起了眉头,招来了负责人,问这些孩子是怎么回事,当得知这些孩子都是失去双亲成了孤儿之后,李路抱起立刻一个看样子刚会走的小女孩,给她抹了抹眼泪,“莫哭,莫哭,哭花脸就不好看了”他抱着小女孩,然后看向这些孤儿,“孩子们,我啊是咱们英国最大的官,我会管你们的!管你们生活,管你们的学习,你们要好好地活下去!”
仅仅一个安置点就有十几名孤儿,这场地震的波及范围这么大,破坏力这么强,搞不好孤儿会非常的的多。他们的父母被夺去了生命,却留下了这些稚嫩的幼苗。
而现在灾区基础设施几乎被夷平,显然不具备收容安置这些孤儿的条件,李路略一思索就拿出了主意,那就是想办法这些孤儿分散安置到其他地区,他把寻找和安置灾区孤儿的任务,交给了民政司的专门负责妇幼保健任务的女官员罗淑珍。李路严肃地对她说道:“罗淑珍,你给朕听好了,那些孤儿,一个也不许饿死,一个也不许病死,知道了嘛?”
女兵出身的罗淑珍立刻条件反射一般向李路行了个军礼,“请陛下放心,我一定保质保量的完成您交代的任务的!”
自打接受了任务,罗淑珍就骑着马到处跑到处看,东一个、西一个地把孤儿们“收”回来。罗淑珍在安置孤儿的时候发现,多数孤儿是被他们逝去父母的单位、邻居、道门和医生和救灾的军队收养着的。执行任务的马车上,常常能看见车厢里坐着个孩子,裹着大军装,捧着战士们给他们的糖块和水果。有的英军连队平均三个战士带一个孩子。
此外罗淑珍也发现有人在抢着收养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各地许多善良的百姓,听说灾区有许多孩子没了爹娘,他们都在托救灾人员到灾区抱孤儿回来收养。运输部门有时也会把孤儿带往碎叶、康州、石城甚至是天竺。李路的几个女人更是以身作则,她们派出最喜欢孩子的史莎做代表,来到灾区,代表王室收养了好几个孩子。
就算如此,罗淑珍的任务依旧艰巨无比,这找到了孩子,还要为他们找吃找穿,她想尽了一切办法,在长乐公主还有月里朵等人的帮助下,筹措了一大笔钱和一大批物资,这才安置好了这些孩子们。
这些没有了爸爸妈妈的孩子,在地震后一下子懂得了许多许多的东西。有一家父母双亡,留下了四个女孩和一个男孩,抗震救灾的部队收养了他们,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吃,把改小了的军装给他们穿,还在高坡上为他们盖了一间简易房。
孩子们嘀嘀咕咕商量,想做点什么来报答这些英军战士。可是,他们什么也没有啊!结果他们想到了家里的五只小鸡,那是他们姐弟五人用小手从废墟中扒出来的没死的小鸡。心爱的小鸡成天叽叽叫着不离开他们的脚边。
大姐说:“叔叔们救人、盖房那么辛苦,咱们熬一锅鸡汤给他们送去吧!”弟弟妹妹听后都很赞成。于是,他们真的把那五只小鸡杀了,熬成了鸡汤。战士们接过那只用布包着的小锅,看着那五张稚嫩的脸蛋,一个个淌下了热泪.
可是,尽管李路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是灾区当时的情况仍然很混乱,各方面损失很大,没有力量管这么多孩子,又有瘟疫流行的危险。孩子们在大地震中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决不能再让他们有个三长两短,在得知这五个孩子的事迹之后,李路果断决定,把所有的孤儿全部送走,让他们去安全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
出发的那天早晨,孩子们从各处聚集到了英军铁道兵紧急修建的临时车站。所有的孩子都穿着蓝色的衣服,胸前挂着写明姓名、年龄、籍贯的白布条,车站前面的广场上一片蓝色,四处是尖细的叽喳声。他们每个人都背着一只饱鼓鼓的新书包,里面装着都是李路让人为他们准备的水果、点心、还有日用品。
有一个六岁的小哥哥搀着四岁的小妹妹..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姐姐吃力地抱着小弟弟..许许多多灾区百姓到广场上为灾区的孤儿送行。一个戴矿工帽的小伙子,为他已故师傅的小女儿在梳辫子,他的手颤抖着,不小心带下了头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大娘,深情地望着这些即将远行的孩子,喃喃自言自语:“娃儿们这是要出远门喽,出远门喽..”
李路也放下繁忙的公务,来给孩子么送行,尽管孩子们脸上已经没有了恐慌,但是失去父母的哀伤却还是显而易见的,他在孩子们上火车之前,接见了诺州被送走安置的两千六百多孤儿,“孩子们,把眼泪擦干了,你们父母的在天之灵要是看到你们还没有走出阴影,他们在天上也会不好受的只要你们好好的活下去,他们在上面也会高兴的..”
这批孤儿的主要安置地还是碎叶,主管民政的郭图早就得到了李路的命令,对原本就有的碎叶福利院进行了扩建,好容纳这些可怜的孩子们,作为王后的长乐公主更是亲自到车站迎接这批孤儿,由于长乐几个起了带头作用,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他们都注意着这些孩子的去向,他们纷纷提出了申请,想要收养一个或者几个灾区孤儿。
“陛下,这次地震,共波及七个府,三十二个县,受灾百姓达百万之众..至于死伤和财物损失,暂时无法统计”周正刚跑遍了灾区的边边角角,然后得出了个大把该的结论,“陛下,不是臣妄言,要复建灾区,需要一比巨款,这笔钱..”
李路一听头都大了,钱钱钱,眼下最缺的就是钱啊.
第258章老子才不下什么罪己诏
由于这次地震来的极为突然,需要“第一时间先救人”。但灾后的重建却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无论是灾民的安置还是灾后的重建都需要大笔的钱财,李路在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不管多么困难,他一定要咬着牙和灾区百姓同甘苦共命运,挺过这个难关。
李路的话引起了英国百姓的强烈共鸣,由于李路多年的汉化工作给力,百姓们都认同华夏民族的基本观念,在大灾难来临的时候,英国百姓们选择团结在李路周围,共赴难关,报纸上的一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立刻点燃了百姓的那颗善良的心。
英国的百姓掀起来了轰轰烈烈的捐款运动,上到王公贵族,豪门显贵;下到平头百姓,普通人家;都纷纷慷慨解囊,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一位纺织女工手里拿着一张面额为一百两银子的飞钱,带着孩子来到民政司,找到有关人员把飞钱递过去,并且说道,“北面的娃子们没了爹娘,陛下既要操心国事,还要养活这么多孤儿,我一个妇人也没啥帮得上忙的,这五十两飞钱就当我们娘俩的一点心意,请您代我们娘俩把钱送到那些需要的人手里去”
工作人员看看这个纺织女工,他认识,这个叫周蕙娘的妇人前几年男人战死成了烈士,她为了自己的孩子不受气,就没有再嫁,一个人拉扯着娃子,虽然每个月都能得到一笔亡夫的抚恤金,但是周蕙娘都把钱存了起来,她过的很是简朴,可今儿这个妇人却拿出来了五十两钱,这不是一笔小钱啊,这笔钱都能在碎叶置办一个小院了。
“蕙娘,你该不是把钱全取出来了吧??”工作人员惊讶的说道。
“呵呵呵,娃他爹的抚恤金我没动,这些钱是我当织娘攒下的钱我一个妇人,也不懂啥大道理,我只知道陛下对我们这些百姓好,他和北边的百姓们有了难处,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么些了..”
捐款的不仅有周蕙娘这样的纺织女工,就连小孩子也参与了进来,康州道门学校的一个叫刘龙的小娃子,他的父母前几年就去世了,一直靠道门还有民政部门的资助帮助上学,当他听到大地震的消息后,将自己几年来捡垃圾积攒的钱全部捐了出来。他说:“我是一个孤儿,知道失去父亲母亲的痛苦,现在灾区的小伙伴们比我更不幸,希望这点钱能帮助他们早日回到校园。”
普通人尚且慷慨解囊,那些富商就不用提了,他们出钱的力度更是超乎人们的想象,可以说本来就很团结的英国,因为一场地震,上下变得更团结,凝聚力更强了。
可就是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救灾的时候,有人却在不安分了,这些人就是儒门的死忠,他们认为之所以会发生如此惨烈的地震,那是因为李路不尊孔孟,不修德业,僭越称帝,还妄动刀兵,惹怒了上天,才降下了惩罚。
几个腐儒甚至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要求李路下类似于“罪己诏的东东”,全面修正英国国策,废除他们认为的伪帝号等等,那意思就是必须按我们儒家说得来,不然你看,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李路你要是听从了我们的教导,你就是圣君,如果不听,你就是桀纣一样的暴君,就算你再努力救灾也于事无补。
儒家很擅长拿地震说事,司马老先生的《史记.周本纪》里记载了周幽王二年的岐山地震,据老先生的记载,当时的太史伯阳甫认为,“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
他的大概意思是,这是周朝快要灭亡的迹象。天地间的阴阳之气,是平衡有序的;如果乱了,阳气沉伏不能出来,阴气压迫着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会有地震。如今三川地区发生地震,是因为阳气不在原位,而为阴气所镇伏。
周幽王是华夏历史中有名的一个昏君,好色之徒,“千金买笑”就是他弄出来的。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后宫美人之一褒姒,就是他的宠妃。周幽王对褒姒的宠爱程度到什么地步?竟然把自己的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都废了,册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当时,太史伯阳便说过“周王朝有要大祸的”话,并把周国阴气太重,阳气薄弱,导致地震,归为周幽王过分宠幸褒姒所致。后来儒家就经常那这件事说事,如今诺州大地震发生之后,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儒家的一个好机会,就开始和后世的某些无良公知一样,开始变着花样抹黑李路和抗震救灾的英军将士,这次他们试图让李路下罪己诏只是个由头而已。
他们之所以会要求李路下“罪己诏”。那是因为儒家认为天、地、人三才为一体,地宜宁不宜动,地若“不宁”有动,说明阴阳失调,或与人君失政有关,是上天给予的惩罚和告诫。所以,作为一国之君的帝王,要赶紧承认错误,把罪过揽下来,以获得上天的宽恕,避免上天再给人间降灾,减轻灾民的不幸。
这样的“罪己诏”在历史上可不少见,第一次因为地震下了罪己诏的皇帝是汉宣帝,《汉书.宣帝纪》记载,刘询是这样说的,“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刘询想表达的意思是,地震是天地神灵发出的警告,是我刘询没有安定民生,我现在很恐惧。
显然,下“罪己诏””做法,对抗震救灾而言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但一直到清朝灭亡,封建皇帝们都愿意这么做。他们为什么会下罪己诏,作为穿越者的李路是一清二楚,这些罪己诏看似是这些帝王的心里话,但实际上是忽悠所谓上天和欺骗百姓的把戏,主要是来安抚灾民的情绪的。
“这些腐儒又不安分了,他们以为可以借着地震要挟朕?哼,不好意思,朕要告诉你们,你们怕是打错了算盘”李路冷笑着说道,他想了想刷刷刷写下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十二个大字,然后刷刷刷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地震科普文,最后拿给随行的李松益,“拿去让报刊头条发表朕的文章”
“陛下,要不要臣警告下他们这几个狗东西??”看到几个腐儒竟然要挟自己的陛下下什么狗屁罪己诏,李松益怒了。
“不用理会,朕是否有罪,百姓们心里都有杆秤,朕好不好他们最清楚”李路傲然说道,“狗咬了人,难道人还要咬回去不成??”
当李路的那篇地震科普文在报纸上登出来之后,英国百姓们纷纷表示还是陛下说得对,这是自然灾害,不是什么狗屁天罚,一个腐儒看到李路的文章之后,勃然大怒,“昏君,你妄自称帝,扰乱天数,这才招来了天罚,你不思悔改,还敢狡辩.”
老家伙还没说完,就被几个脾气大一点的退役老兵听到了,他们也勃然大怒,“老东西,你敢亵渎我们陛下,朕特么的活腻了..”
“是啊,要不是看在你一把年纪份上,老子今天非好好教你做人不可..”
在他们的带领下,百姓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这个腐儒说的无地自容,他一口气没上来,被活活气死了,因为他贬低李路,所以他的家人也只是偷偷地为他收尸。
这个腐儒的遭遇不是个例,可以说在李路的英国,腐儒们完全没有生存的土壤。
第259章快意的李小九
李路的文章彻底惹恼了儒门,因为他的那句“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虽然是引用的战国大儒荀子的名言,可是荀子一派在董仲舒之后已经被视为异端,给开除了儒家,君不见孔庙里都不见荀子塑像的踪影?李路拿荀子的话说事,在自诩儒门正统的老顽固眼里,李路已经成了异端的代名词。
更别说这货还拿出来确实证据,证明地震只是个自然现象,因为李路忙活了这些年,初步构建了一个近代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下,李路耗费了大量的金钱还有文明点,培养了不少科技工作者,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很是取得了一些成果,李路借着这次地震,引用了不少科技工作者的成果,详实的证据面前,儒家等试图想用地震做文章的人或者势力只能闭眼关心,一个劲的催眠自己,“假的,都是假的,我不听,我不听..”
虽然李治在之前曾经下令不许英国的报纸进入阳关和玉门关以东地区,但是封建王朝的执行力也就那样,照样有不少英国报纸被通过各种渠道流进大唐腹地。
长安,与李路很不对付的于志宁家,于老头正在阅读来自碎叶的报纸,话说别看于老头是个职业路黑,但是他还挺喜欢报纸这东西的,最近他在追一本叫做《射雕英雄传》的连载小说。
“咦,怎么停更了?老夫还想看看全真七子大战江南六怪呢”于志宁看了看副刊上面的那“暂停更新”的几个大字,很是郁闷,“碎叶周报一向准时,他们这是怎么了?老夫瞧瞧”
于老头开始翻动前面的正刊,就看到正刊上几乎全部是跟地震有关的消息,于志宁一看,把嘴一撇,“李路妄称天数,僭越称帝,上天若是不降下天罚,那才叫有鬼!!!”
正当于志宁臆想着李路被天罚吓坏的时候,仆人拿着更新的几期的报纸来了,“老爷,新的报纸来了,狗日的粟特蛮子,竟然要了十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