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 第158节

而在此时,国外的化肥生产技术却已经走向了大型化,年产30万吨合成氨装置成为流行趋势。大化肥与小化肥在能耗方面差距极大,据测算,年产30万合成氨的大型装置吨氨电耗为38度,而年产5000吨的小型装置吨氨电耗为1363度。不同的消耗水平带来了成本和利润的巨大差异,在80年代初,大型厂生产的合成氨每吨利润为130元,而小型厂每吨仅为27元。

此外,国产氮肥主要为含氮量较低的碳酸氢铵,也就是农民俗称的碳铵,含氮量仅为17%,国外普遍使用的则是尿素,含氮量为48%,肥效上的差异也是极其明显的。

70年代初,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中国开始大量从国外进口尿素,花费了大量的外汇。为了摆脱这种困境,70年代中期,国家从美国、荷兰、法国、日本等国家引进了13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的大化肥设备;70年代末,又追加了4套同等规格的设备。

然而,仅仅依靠这17套引进设备,并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农业生产对于化肥的需求。农业部和化工部估计,到本世纪末,国内农业生产需要的化肥按折纯量计算将达到4000万吨以上,综合考虑大中小型氮肥以及磷肥的结构,国内至少还需要新建30套以上的30万吨合成氨装置。

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买设备和造设备的两派,而且势均力敌,相持不下。

造设备是国家定下的大方向,冯啸辰所在的重装办就承担着这样的使命。在重装办负责的11项重大技术装备中,就包括了大化肥这一项。国家明确提出,大化肥设备是保障国家农业安全的重点装备,必须自己掌握这方面的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主张自己造设备的一方是有着“政治正确”这把尚方宝剑的,说话也有底气。

然而,主张买设备的一方也有充分的道理。买一套设备进来,3年就能够投产,为农业生产提供急需的尿素。而如果选择自己造设备,从消化吸收到技术成熟,没个十年八年是办不到的。在这段时间里,农民需要化肥,如果国家不能提供,那么就意味着粮食无法增产,饿着了10亿人的肚子,由谁负责?如果由国家提供,那么就只能是依赖进口,同样要花费宝贵的外汇。

一吨尿素的进口价格按100美元计算,年产52万吨尿素的装置早一年投产,就能够节省5000万美元的外汇支出。如果等待国产设备,哪怕只是耽误五年时间,损失的外汇也会高达2至3亿美元,而这些钱已经足够引进五套设备了。

有一个历史数据,从1971年至1985年,国家引进17套大化肥设备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设备,花费的外汇为10.6亿美元;而1988年一年进口化肥的用汇就已经达到了20亿美元。是抓紧时间引进设备替代化肥进口,还是宁可进口化肥而不进口设备,为国产设备让路,这道选择题恐怕并不难做吧?

“造不如买”这句话,如果不掺杂进意识形态上的标签,在有些时候的确是有道理的。

除开这些能够拿到桌面上来说的大道理,还有一些不能说出来、但又谁都知道的小道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比前面的大道理还要关键。

与轧机不同,大化肥设备的引进价格并不特别高。70年代中期,中国引进的1700毫米热轧和冷轧生产线,总投资是38.9亿元人民币,而同期引进一套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的生产装置,投资仅为3亿元。前者因为投资额巨大,地方政府无力承担,必须由国家出钱,所以经委可以强制要求必须是“联合制造”,并逐步提高国产化水平。而后者所需要的投资是省一级政府能够筹措到的,人家自己掏钱买设备,国家又有什么理由去说三道四呢?

大型的化工设备企业都是国家直属的,省里养不起这样大的企业。而化肥厂却是属于省里的,生产出来的化肥以及获得的利润,都是省里的好处。哪个省愿意放弃嘴边的肥肉,拿去给国家直属的化工设备厂练技术?

至于说到引进设备能够给当事者个人带来的好处,就更摆不上台面了,可谁又能说这方面的因素不重要呢?

冯啸辰现在跳进去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旋涡。这次的考察团是由经委牵头的,从一开始商定参加人员的时候,就已经是矛盾重重、剑拔弩张,让经委领导都头疼不已。因为涉及到大型装备引进的问题,经委便要求重装办派人参加,相机协调。罗翔飞也知道这件事的麻烦之处,带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派出了自己的看家法宝冯啸辰,希望以冯啸辰的机智,能够在这团乱麻中间梳理出一个头绪来。

大化肥设备考察团与秦重的轧机设计代表团是同机前往日本的。冯啸辰原打算在飞机上和考察团的人员多聊一聊,谁料想一上飞机就被胥文良和崔永峰给拉过去了,谈了一路的轧机问题。这会好不容易把胥文良他们送走,冯啸辰这才回到自己的团队里来了。

“小冯,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日本化工设备协会的副理事长乾贵武志先生。”

考察团团长王时诚看到冯啸辰过来,笑呵呵地给他引见着日方前来迎接的人员。王时诚是经委的一名副司长,而重装办是设在经委下面的机构,所以王时诚算是冯啸辰的间接上级。不过,王时诚是个挺聪明的人,他早就听说大主任张克艰对冯啸辰颇为欣赏,而且由于冯啸辰出了一个成立经纬咨询公司的主意,解决了经委许多待业子弟的就业问题,经委许多干部都对他心存感念,因此王时诚也就不便在冯啸辰面前摆上级的架子了,话里话外对他都很是客气。

“乾贵先生,很高兴认识你。”

冯啸辰走上前,与乾贵武志对鞠了一躬,用日语向对方打着招呼。

“想不到小冯你的日语这么好!”王时诚半真半假地发出一声惊叹,“怪不得罗主任那么器重你。对了,乾贵先生,我忘了向你介绍了,这位是我们经委重大装备办公室的副处长冯啸辰先生,有关重大装备引进的问题,便是由冯处长所在的部门直接负责的。”

后面这句,他便是向乾贵武志说的了。翻译把他的话译给乾贵武志,乾贵武志脸上露出几分惊讶之色,接着便向冯啸辰又鞠了一躬,说道:“如此说来,这一次贵我双方的合作,就要多多仰仗冯处长了。”

冯啸辰笑道:“哈哈,乾贵先生搞错了,刚才王司长是在跟你开玩笑呢。王司长是我的领导,我们代表团里所有的人都是我的领导,我只是给他们当当翻译、跑跑腿的勤杂工罢了。不过,还是希望我们合作愉快吧。”

乾贵武志也分不清王时诚的话和冯啸辰的话谁更靠谱,但本着宁可错杀、决不错过的念头,他还是向冯啸辰客客气气地说道:“对对,合作愉快。来,各位,这边请,我们先到宾馆去下榻,然后到东京郊外最负盛名的疗养地去泡泡温泉,解解旅途上的乏累。”

第二百二十九章 地方上的态度

“小日本真是会享受啊!”

穿着日方免费赠送的高档化纤泳裤,泡在热腾腾的温泉池子里,喝着鲜榨的果汁,郝亚威目光迷离,对身边的冯啸辰感慨万千地说道。

冶金局撤销后,郝亚威被调整到了经委工业交通司,依然当了一名分管预算拨款的处长。这一次大化肥考察团赴日考察,他也是成员之一。在整个考察团里,与冯啸辰关系最好的,就莫过于郝亚威了,这倒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俩同在冶金局工作过,而是因为在德国的时候,冯啸辰曾经帮郝亚威买下过一部打折的莱卡相机,这台相机至今仍然是郝亚威家里最贵的物件。这么说吧,在郝亚威家里,孩子自然是地位最高的,其次是郝夫人,然后便是那台莱卡相机,郝亚威自己只能屈尊第四。

“咱们国内也有温泉吧,汤山那边,据说温泉的质量还挺好的呢。”冯啸辰不以为然地说道。这个池子,相比后世国内的豪华温泉,应当算是比较简陋的了。在冯啸辰的印象中,后世在京北的汤山一带就有几处颇为奢华的温泉酒店,泡一次的花费足够一户工薪人家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郝亚威笑道:“你说汤山温泉啊,那就是一个大澡堂子,男的一池子,女的一池子。我去泡过几回,五分钱一次,倒是不贵,听说能治关节炎和哮喘啥的,有不少老头每星期都去的。”

“呃……”冯啸辰无语了,郝亚威说的这个,好像挺刹风景的。不过,时下国内的情况的确如此,大家的温饱也就是勉强刚刚解决,哪有闲钱去享受温泉。温泉浴对于国人的价值,就是一个澡堂子,加上少许的医疗功效,不像日本这边,已经成为一种休闲、享受的方式了。

“郝处长,冯处长,啥时候到我们滨海省去,我们那里的谷山温泉,也是赫赫有名的呢。相传早年乾隆下江南,路过我们滨海,当地士绅就请他去泡过温泉,现在谷山上还刻着一行字,说是天下第一汤,说是乾隆的手笔。”

滨海省化工厅的生产处处长郑斌游到他俩身边坐下来,笑吟吟地发出了邀请。这一回,他来日本的目的就是为滨海省引进一套大化肥设备,省里给化工厅的指令是,必须是原装进口,三年投产。听说国家有政策要求新建项目必须达到一定的国产化比例,郑斌颇感头疼,这些天正在拼命地游说各部委官员,希望能够在政策上网开一面,让他完成省里的托付。

“谷山温泉吗?的确是很有名气啊,一直都没有去过,啥时候去叨扰叨扰郑处长。”郝亚威随口应道。所谓乾隆亲自吃过、用过、睡过什么,而且留下墨宝的传说,在各地数不胜数,甚至连滇省、川省啥的,都能和乾隆贴上,好像乾隆是个超级路痴,成天做布朗运动似的。这种话,郝亚威和冯啸辰都肯定是不会当真的。

“郝处长,我听说,中央有要求,不能再成套进口大化肥设备,必须采取国内分包的方式。这件事,有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啊?”郑斌压低了声音,向郝亚威问道。其实,这个温泉池子足够大,他们三个人之间说话,其他人是根本不可能听清楚的,郑斌这样做,不过是一种姿态罢了,显得是在向郝亚威打听小道消息。

郝亚威用手一指冯啸辰,笑道:“郑处长,你问我可是问错人了,大化肥属于重大装备,现在都划到重装办管了。小冯处长就是重装办的人,你应该问他才对。”

“呵呵,是啊,是啊,我们在地方上,弄不清楚部委里的分工,原来这方面的工作是冯处长负责的。”郑斌装出无知的样子,腼腆地笑着,向冯啸辰点头致意。

其实,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方面的权责关系呢?他此时凑过来,就是为了向冯啸辰打听消息的,只是他与冯啸辰素未谋面,必须要借郝亚威来搭个话而已。

冯啸辰对郑斌的心思也是非常清楚,此时并不点破,只是淡淡地说道:“有关政策方面的事情,是罗主任他们这一级的领导掌握的,我就是帮领导跑腿打杂的而已,哪里会知道得这么详细?”

郑斌抓住冯啸辰话里透出的一点松动,问道:“没关系,没关系,冯处长就算是只知道一点,也比我们下面的人强多了。关于大化肥成套设备引进的问题,中央的态度到底是怎么样的?”

冯啸辰没有回答,反而向郑斌问道:“咱们省里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

郑斌是个正处长,冯啸辰是个副处长,年龄也比郑斌小得多,但他可以不回答郑斌的问题,郑斌却不能不能回答他的问题。究其原因,那就是京官与地方官的差异。京城的部委官员平时自己调侃,说司长遍地走,处长不如狗。但到了地方官员面前,他们就属于见官大三级。像郑斌这样的省厅官员,见了郝亚威和冯啸辰,就必须一口一个领导地恭维着,而后者也能坦然接受。

“我们地方上的态度嘛,还是觉得直接成套引进更为理想。这中间的道理也是很明显。一来,成套引进可以节省时间,设备每提前一年投产,就能够为我们省里的农民早一年提供大量的化肥。你们知道,农村搞了承包制之后,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连带着对化肥的需求也就与日俱增了。这两年,我们省每年都要因为化肥销售的问题发生几十次斗殴事件,其实那都是没买到化肥的农民情绪激动,一时冲动才起的纠纷。”郑斌用激动的语气说道。

“嗯嗯,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在调研的时候也听说过。”冯啸辰微微点头,表示这个问题已经可以不用再铺陈开了。

“二来嘛……”郑斌也是聪明过人,马上就进入了下一个主题,“说起国内的设备制造企业,当然,他们都是非常努力的,这一点我们也都承认。但因为十年运动的干扰嘛,国内的技术水平和国外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一点也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说是咱们的企业不努力,对不对?”

“你说得对。”冯啸辰点点头。他知道郑斌这样说就是要贬损那些化工设备企业了,事先说一些话垫一下,省得太得罪人而已。至于说什么十年运动干扰之类的,那也是当年的流行甩锅用语,总得有人来背锅吧?

果然,郑斌做完铺垫,就开始发牢骚了:

“这样一来呢,他们提供的设备无论是质量还是进度,都有些差强人意,有时候让我们下面的人真是很头疼。前年,我们建一座5万吨的尿素厂,是请国内某家企业负责的。2台容积不到10立方米的分子筛容器,交货时间就能延期了3个月,而且筒体上的焊缝多次返工,到现在还有隐患。还有4台炉水预热器,技术要求并不高,两年不到,就坏了3台,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你们说说看,这种都算不上是高、精、尖的设备,都不能保证质量和工期,我们怎么敢把30万吨的大装置交给他们?”

“这是哪家企业提交的设备?”冯啸辰问道。

“是新阳第二化工设备厂。”郝亚威解释道,“老郑前几天就跟我们几个说起过。”

出国之前,照例是有几天集中培训的。冯啸辰因为懂日语,又有其他的事情牵扯,所以没有参加集中。在那期间,考察团的成员们已经有过一些接触,有关新阳第二化工设备厂为滨海省提供尿素设备的事情,郑斌已经在私下里跟不少人聊过,所以郝亚威能够说出厂家的名称。

在这一次的考察团中,就包括了新阳二化机的人员。郑斌说他们坏话的事情,其实也已经传到新阳二化机的耳朵里了,他们对此事也只是闷在肚子里生气,而无法找郑斌说理。要论起来,郑斌可真没造谣,新阳二化机提供的那套设备,的确出了不少问题,怨不得人家用户抱怨。

“新阳二化机,我知道了。”冯啸辰点点头,并不过多评论,这让郑斌颇有一些失望。

“国家希望掌握大化肥设备的制造能力,这一点我们都是理解的,而且是举双手赞成的。但是,我们基层的难处,国家也应当考虑吧?像新阳二化机这样的企业,我们是真的有点不敢合作的。”郑斌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说道。

首节 上一节 158/63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