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 第132节

“我们目前所列出的,大致就是这些,围绕着这6个重点产业方向,我们拟定了20项重大工程,详细的目录都已经在资料上了,请大家发表意见。”张鹤最后这样说道。

看到张鹤结束介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吴仕灿笑着对冯啸辰说道:“小冯,这些内容,都是我们规划处的同志们这些天工作的成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份规划最起码已经是十易其稿了。关于规划中提出的重大装备目标,我们处里也是有不同意见的。小钟属于保守派,认为规划的目标太大了,难以实现;小张属于激进派,认为目标还可以再远大一些。至于我自己嘛,属于妥协派。小冯,你在前期也为我们的规划提出过不少意见,不过这段时间你在外地出差,没有参加我们后面的讨论,这份规划你也应当是第一次看到,所以,请你先发表一下意见吧。”

“各位都是专业人士,我是属于冲锋陷阵,专门跑一线的,对于规划是个门外汉,让我先发言,真是赶鸭子上架了。”冯啸辰笑呵呵地表示着谦虚,这也属于是套话了。人家请你提意见,你不先声明自己是外行,上来就装专家范,是很容易拉仇恨的。

听到冯啸辰的话,被吴仕灿指名为保守派的副处长钟启帆嘿嘿笑着,说道:

“冯处长太谦虚了,谁不知道你是咱们重装办的技术专家啊。我们这些人,多半都只了解自己从前从事过的专业,对于这种全面的规划,还是第一次接触。就拿我来说吧,我原来是在电子部工作的,对于电子、信息这方面的事情,了解得多一些,对于吴处长搞的化工,还有张处长搞的航空工业,我就都不懂了。冯处长是个通才,听说是天上的事情知道一半,地上的事情全知,所以,请冯处长从全局上帮我们做一些指导吧。”

钟启帆这话,半真半假,倒也不能说有什么敌意。冯啸辰此前与钟启帆也接触过,知道他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崇洋派,言必称国外如何如何,经常用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咱们中国不行”。因为冯啸辰能够说好几国外语,钟启帆对冯啸辰还是颇为欣赏的,此外是不是还有一些嫉妒,就不好说了。

冯啸辰向钟启帆笑了笑,说道:“钟处长这是把我往火上架呢,我哪是什么通才,充其量算是个通译吧,大家都知道的,我过去在冶金局就是当翻译的,稍微看过一些国外资料,能够拽几个名词而已。对了,张处长,你刚才说我们这是面向21世纪前叶的规划,这个前叶具体界定到哪年呢?”

张鹤扶了扶眼镜,说道:“这个不太好预测,我们初步考虑是到2030年前后完成所列出的所有技术装备,当然,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有一些装备有希望在2010年左右就完成。”

“我对这个规划是持保留意见的。”钟启帆打断了张鹤的话,说道,“比如说吧,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前后,实现家家拥有计算机的目标,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到那个时候,中国按3亿个家庭计算吧,一家一台计算机,就是3亿台,这得多少钱?谁来制造这些计算机?还有,一个普通工人,家里要计算机干什么?按照这样的规划来指导咱们的装备建设,完全就是误入歧途。”

第一百九十章 第三次浪潮

“钟处长的意见我不太赞成。”规划处的工作人员张翰匀说道,“去年,美国出版了一本书,叫《第三次浪潮》,书中提出,代表农业社会的第一次浪潮过去,代表工业社会的第二次浪潮也即将过去,未来人类将进入第三次浪潮,也就是知识社会,或者叫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里,人们将主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工作,那时候家家户户拥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问题。”

“可是,家家户户要计算机干什么?老张,你家里需要计算机吗?”钟启帆说道。

“我……我当然不需要。”张翰匀犹豫了一下,回答道。

钟启帆又转向众人,说道:“那么,谁需要计算机呢?”

工作人员黄明答道:“钟处长,你这个问法本身就不对。老张说的《第三次浪潮》那本书,我在杂志上看过一些梗概,人家说的是未来的情况,而我们做的规划也是面向2020年的。我们现在家里不需要计算机,不意味着未来也不需要,对不对?”

“我说的就是未来啊。”钟启帆抬杠道,“我过去就是搞计算机的,对于计算机的用途,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计算机是用来做科学计算的,放到科学院肯定是用的,但放到各家各户,干什么?大家都想想,给你家里放一台计算机,你用得上吗?”

“用处还是挺大的吧?”冯啸辰笑呵呵地说话了。作为一名穿越者,看80年代初的人谈论信息社会,真是一件郁闷的事情,明明是后世的常识问题,在今天居然会被当成是异端邪说。

张翰匀说的《第三次浪潮》这本书,1980年在美国出版,当即就引起了轰动。不过,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信息社会的阐释,其中涉及到技术方面的内容并不多,而是专注于讨论在信息时代可能出现的社会变化,比如多样化、个性化、小型化的倾向等等。在书中讲到的分散式办公,其实就是后世实际出现的SOHO一族。自我服务、自己动手的概念,则与DIY、3D打印技术等有着一些关联。书里说到传统媒体的衰落、小型化媒体的出现以及信息碎片化等问题,与自媒体时代的很多特征颇为吻合。

限于当年的技术水平,作者阿尔夫·托夫勒并没有预见到移动互联技术带来的强大影响,对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之类的概念都未能提及,这也证明老托不是一个穿越者,只是一个预言家而已。

《第三次浪潮》在中国国内引起广泛关注是在1984年出版了中文版之后,一段时间里几乎不谈第三次浪潮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正如后世你不说说工业4.0或者3D打印之类的,都不敢说自己懂工业。重装办的这些工作人员都属于思想比较前沿的,所以现在就已经在谈论第三次浪潮的概念了,但他们无论如何前卫,也想象不出未来的信息社会会是什么样子。

“我举个例子说吧。”冯啸辰决定给大家做做科普,他不打算去抢托夫勒的饭碗,但对重装办的同事们说点后世的概念,还是可以的,至少让大家有一些前瞻的眼光,不至于犯一些过于保守的错误。

“咱们现在每天都要来单位上班,讨论一个问题,然后写成文件。如果计算机技术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就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把计算机连接起来,然后各自呆在自己家里,在计算上进行讨论,再把写好的文件通过计算机传递到其他同事那里去。这样一来,不就是家家户户都需要计算机了吗?”冯啸辰说道。

“这种计算机网络在国外已经有了,美国军方在1968年建立了ARPANET,目前已经推广到了非军用部门,覆盖了美国全境,甚至英国和挪威的用户都能够通过ARPANET连接到美国的计算机上。”

工作人员陈默插话道,这是一位德语专业出身的姑娘,人如其名,性格比较沉默,但眼界很开阔,对国外的情况颇为了解。

冯啸辰点点头,道:“我说的正是阿帕网这种模式,未来这种模式将会应用到全球,其中当然也会包括中国。届时我们就都有可能在自己家里办公了。”

钟启帆道:“这个东西我也听说过,但那是人家美国,不是中国。小陈刚才说的美国在1968年搞这个阿帕网,到现在也只是一些重要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军方在使用,还是没有普及到千家万户嘛。要普及到千家万户,我估计美国也得再花几十年时间,至于咱们中国,恐怕就得到下世纪末了。”

“这倒不一定。”胖乎乎的黄明说道,“钟处长没听说过一条摩尔定律吗?这条定律认为,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24个月就能提高一倍。我们现在认为很复杂和很昂贵的计算机,过20年就会变得非常简单,也非常便宜,到时候大家就都能用得起了。”

“的确如此。”冯啸辰道,“苹果电脑的出现,使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咱们国家发展得慢,但我们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最多到2000年前后,家用电脑就会得到广泛的普及。再往后,手持式信息设备将会出现。”

“啥叫手持式信息设备?”陈默好奇地问道。

“移动电话,平板电脑。”冯啸辰说道,接着,他便把后世出现的手机、平板电脑之类的概念向众人做了一个详细的描述,捎带着把什么游戏一族、剁手一族、埋头一族之类的现象也都做了个介绍,让包括吴仕灿在内的众人都听得入了迷。

“小冯,你的想象力也太丰富了。”

听完冯啸辰的讲述,吴仕灿感慨地说道,“真到那一天,那就真是实现了四个现代化了。”

“岂止是四个现代化啊,那简直就是……”黄明说到这里,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表述才合适了,的确,在有关四个现代化的理想中,根本就没有移动互联这样的事情。

“小冯,你觉得你说的这些,会在什么时候实现?”钟启帆问道。

冯啸辰道:“按照我们目前的发展速度,2010年之前肯定能够达到。”

“我觉得你太乐观了。”钟启帆道,“如果你说是2050年,我还勉强能够相信。另外,如果是在美国呢……2020年之前实现这样的目标,也是有一些可能性的。”

冯啸辰也无话可说了,思维超前别人一步,那叫天才,超前人家十几步,在人家眼里就是疯子了。他说的明明是2010年的中国真实出现的情况,在1981年的人眼里就成了神话。当年有一部科幻小说叫《飞向人马座》,其中写到了无人驾驶汽车、星际航行、中微子通信,可偏偏没有写到手机、互联网,宇宙飞船上带着的图书馆是几十箱子的缩微晶体片,每块晶体片像芝麻一般大小,需要用手指捏着放到一个专用机器里,然后就能够阅读了……

好吧,其实也没必要笑话前人的眼界了,今天的人们恐怕也想象不出20年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也许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什么预测和科幻,到20年后也会被证明是太低估科技的力量了。

“钟处长,关于电子技术的发展速度,我们现在争论的意义也不大。不过,我认为,在我们制订规划的时候,需要有一些未雨绸缪的考虑。未来的时代一定是信息时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将会是机会无穷的。我们应当从现在开始就着手进行布局,我说一些方向: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生产技术,先进封装测试技术,半导体材料技术,薄膜液晶显示技术,关键性专用设施和仪器。所有这些技术不仅要掌握,而且要达到产业化的要求。届时即使我们国内市场无法提供足够大的需求,我们面向国际市场也是必须的。”冯啸辰说道。

“我赞成冯处长的意见。”黄明第一个举手支持,“我们做规划的时候,不能光想着跟在国外的后面,我们应当有赶超国外的勇气。凭什么我们就必须从国外进口彩电,我觉得有朝一日应当是外国人从中国进口彩电,什么东芝啊、夏普啊,在咱们中国人面前都得低头。”

“哈哈,小黄,你就做梦吧,这绝对是不可能的。”钟启帆不屑地说道。

“嗯嗯,扯远了,大家还是回到这个规划上来吧。”吴仕灿不得不发话了,这楼已经歪得不成样子了,作为楼主,他有义务打断大家的自由发挥。他指了指冯啸辰,说道:“小冯,你刚才谈了对电子信息产业方向的看法,其他几个方面,你也谈谈吧,咱们今天是神仙会,畅所欲言。这个方案是我们处搞出来的,你作为旁观者,应当能够看到一些我们忽略掉的事情。”

冯啸辰点点头,说道:

“好,那我就逐项地来说一下。首先,我认为我们还应当关注一个新的领域,那就是新能源汽车。石油危机的出现,以及西方国家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使传统的燃油汽车开始逐渐走向衰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将是不可逆转的……”

第一百九十一章 打基础

所谓规划,都是依据对未来的预测而做出的。冯啸辰说的这些内容,岂止是预测,简直可以称为是“剧透”了。他站在一个穿越者的角度,回顾了中国在20世纪后20年到21世纪初的历程,从国内经济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变迁、技术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了到21世纪前期中国装备工业发展的目标。

他所提出的目标,要比后世实际的发展要强高一些,因为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与他经历过的世界应当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之处,就在于有了他冯啸辰这样一个变数。

“中国奇迹”这种说法,在20世纪几乎没有人相信,即便是有人说起,也会被斥为一种政治鼓动,不会有人当真。但到了21世纪初,这个词就开始不断地出现在西方媒体上,包括联合国官员、著名学者、各国政治家都以不同的心态使用这个词。的确,一个在30年前还被认为是穷国、弱国的发展中国家,仅仅用了30年时间就实现了工业产值世界排名第一位的目标,几千种工业产品的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有些甚至超过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这样的发展不叫作奇迹的话,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叫奇迹呢?

冯啸辰的预言,则是在这个奇迹基础上又加了一个加速度,听到规划处众人的耳朵里,那就完全成了神话了。不过,即便是对冯啸辰的话只相信了一半,大家还是觉得热血沸腾,眼睛里都闪出了光芒。

“如果真的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咱们也不枉此生了。”一位名叫胡月鸿的工作人员喃喃地说道。

“这里头可没咱们什么事。”张翰匀笑着打击了他一句。

胡月鸿正色道:“怎么就咱们的事了?咱们是重大装备办,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重大装备。而重大装备要发展,则离不开咱们,所以,如果真的能够达到冯处长说的那种情况,咱们这些人都是有功之臣呢。”

“我赞成老胡的话!”小胖子黄明说道,“我觉得,冯处长说的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就说核电吧,咱们现在搞的是30万千瓦的核电,未来30年,搞到百万千瓦,不是什么达不到的目标。核电的关键技术,不外乎核岛蒸发器、稳压器、循环水泵、燃料棒、驱动机构、回路主管道,常规岛汽轮机、发电机,咱们一项一项地落实,一项一项地突破,总有完成的那一天。”

“时间,关键是时间。”钟启帆提醒道,“30年时间,看起来很长,但相对于装备研制来说,是短暂的一瞬间。就比如说半导体材料技术,一种材料的研制,动辄就是十年八年的,30年时间干不了多少事情。”

首节 上一节 132/63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