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第387节

“到这里来工作?什么意思?”

谢喜德问道。

“谢教授,您也看到了,这套设备就是我们国内最先进的设备,可以说是电子产业巅峰的象征,只要把这套设备搞明白了,不说赶上国外先进水平,起码也能和他们缩短距离,几位都是国内的顶尖科学家,这里正需要你们的帮助,不如你们都到这里来工作,正确在最短时间内把这些科技全部摸清楚!”

刘琅把心中所想都说了出来。

“呵呵,小家伙倒是挺能说的,还挖起别人的墙角了,这事我们可说得不算,那是组织部门的事情,听说你在上面那里很有能量的,不如你帮我们跟上面说说,不说别的,你们这里的伙食可比我们三厂好多了!”

谢喜德半开玩笑地说道。

“那好,我会试着跟杜宏达部长说一下的!”

刘琅微微一笑。

谢喜德几个人并没有把刘琅说得话当回事,很快所有的注意力就放在了这些零部件和集成电路板身上。

谢喜德四人的到来让他们的研究的速度一下子提高了不少,这几个人的水平的确非常厉害,可能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达不到周明的程度,但是实践水平绝对比周明这些人还要高出不少,每一块集成电路板都能说出一二,比如现阶段是否国内是否能够做得出来?如果做不出来如何改进?要是想达到万贺他们的技术指标要在什么地方下手等等。

当然,所有人最关心的还是光刻机的制造。

“岛国的光刻机已经比我们领先了一代,咱们那个时代是接触式光刻机,而这台已经是接近式,通过气垫在掩模和硅片间产生细小空隙,掩模与硅片不再直接接触,其精确性要比我们提升两倍,这种光刻机的最大区别还在于校对方面的提升,我们就是要在这方面进行改进!”

几天之后,谢喜德和周明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

这个结论看似简单,可是做起来那就不容易了,他们把光刻机全部打开,要知道光刻机是一台精密仪器,其精密度远超其他设备,里面不允许有灰尘进入,不过这里可没有无菌实验室,为了把影响尽量降低,这项工作只能在一个密闭的小房间里进行,打开之后几个人的动作都是小心翼翼,一个个缩手缩脚从早上干到了晚上,出来时差点都累的虚脱倒地。

可没有人说一声苦说一声累,每个人都是兴致勃勃,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谢喜德四个人在江南无线电厂待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里没有一天休息,所有人同心协力,每个人天天都泡在车间里不断研究,周明和王海军这些人也是如此,有的时候为了某个观点还会大声争吵,以至于弄的面红耳赤,当然,这都是技术上的争执,一旦达成一致的结论后所有人又会开怀大笑。

刘琅当然也不能错过这么好的机会,他虽然不是学习电子产业的学生,可是机械制造是所有工业产业的基础,集成电路板也需要特殊的机床来制造,同时这套设备中也有很多金属零部件,有一些零部件也是具有很高科技的,靠国内现阶段的制造水平同样无法制造出来,这些就需要刘琅想办法去解决了。

另外刘琅这段时间里基本上把一些基础的电子产业知识都掌握了,水平未必比王海军低,毕竟他的脑袋近乎电脑,所有数据进入脑袋后就会飞快成为自己的知识。

一个月后,很多关键的问题基本上都掌握了,以万贺公司的标准来说,这套设备的成像精度也还达不到,要想再次提升,就得需要改进光源,现在这台设备还是以准分子激光产生的光线作为光刻光源,实际上就是以汞灯为光源,其实这种方法国内也在使用,但是相关技术方面还没有达到岛国这台设备的高度,而要想在这个基础上再次提升,那就需要用更先进的分子激光技术了。

好在国内的激光技术那也是非常的“牛逼”。

“早在1961年夏,在激光技术专家王江的主持下,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研制成功,此后短短几年内,激光技术迅速发展,各种类型的固体、气体、半导体和化学激光器相继研制成功,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一系列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如q突变及转镜、行波放大、铼系离子的利用、自由电子振荡辐射等等。

通信方面,1964年9月用激光演示传送电视图像,1964年11月实现3至30公里的通话;工业方面,1965年5月激光打孔机成功地用于拉丝模打孔生产;医学方面,1965年6月激光视网膜焊接器进行了动物和临床实验;军工方面,1965年12月研制成功激光漫反射测距机精度为10米/10公里,1966年4月研制出遥控脉冲激光多普勒测速仪。”

谢喜德如数家珍一般把这些年国家在激光领域的发展讲了出来。

“我曹!”

刘琅听到这些话基本都要无语了。

第415章 三代人才

刘琅都没有想到现在国家在电子方面的技术达到了如此高度,有这些好东西为什么会在二三十年间发展不起来了呢?

当然,刘琅也知道原因,就是因为国家对相关产业的不重视,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同时时代的飞速发展让这种差距快速扩大,最终导致了二三十年后当国家认识到了问题也追赶不上。

不过刘琅相信,现在还有时间,而且是刚刚好,要是再过两年,和西方之间的差距起码比现在要扩大一倍。

“激光为光源的光刻机,在五年前的美国就已经开始使用了,湾湾那边两年前开始投入使用,现在世界制造这种光刻机的企业是美国德州仪器,不过我得到的消息是欧洲和美国的几家企业都在进行研制,尤其是美国一家名为因特尔的企业。

这家公司成立不过七八年时间,但是他们有三位创始人,这三个人在我们美国科技界那是鼎鼎大名,曾经创立的神童科技早在六十年代就成为了整个美国技术水平最高的电子企业,只是后来创始人们内讧,导致这家公司分崩离析,其中最重要厉害的三个人联手创立了因特尔公司,他们制造的芯片非常厉害,仅次于我们万安公司!”

呈贤对着大家说道。

一个月的时间里,万贺他们也和所有人都认识了,尤其是呈贤,他时常和周明谢喜德这些专家探讨技术方面的问题,要是没有呈贤的帮助,谢喜德等人也不会在最短时间内搞清楚所有问题。

“因特尔!”

这个名字终于出现了,刘琅知道,这家公司将会在未来三十年内成为世界芯片行业的超级巨头,它所拥有的技术代表着世界芯片产业的巅峰,那个时候,所有中国科学家都要仰视对方,连接近一下都远远做不到。

“德州仪器我是知道的,当年我在美国留学时还曾经到那里去实习过,那时他们的技术就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惊,至于这个因特尔,我不清楚!”

周明说道。

“因特尔这家企业我倒是知道一些!”

王元开口。

“哦,王元,你怎么知道这家企业?”

谢喜德非常好奇,他都没听过这个企业。

“改革开放之后,我和一位留学美国的同学有了联系,每隔一个月他会给我邮寄一些关于电子产业的书刊过来,这些书里都是一些论文和电子产业的动向,从这里面我知道了这家因特尔公司,同时也知道了一个摩尔定律,这个定律就是因特尔公司一位名叫摩尔的创始人制定的,他的理论就是: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每隔十几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如果这个定律是正确的,那么每隔一年多的时间集成电路行业就会翻上一倍,因为是以指数速度提升,这种速度那就太可怕了,咱们国家如果现在再不发展电子产业,用不了一两年,和西方国家的差距那就会大到无法追赶的地步。”

王元凝重地对着所有人说道。

“哦,王大哥你也知道摩尔定律?”

呈贤觉得很意外,要知道即便是在美国,绝大多数人也不相信摩尔定律是正确的,因为这个定律在数年前就被他提出来了,但这些年来集成电路可不是按照他说得那样发展的。

“是呀!为了看懂这些书,我可花了两年的时间学习英语,让我大伤脑筋呀!”

王元笑着说道。

通过一个月的接触,刘琅和他们也都熟悉了,王元,许衍和俞中钰这三人的水平非常高,甚至很多方面都赶上了周明和谢喜德,尤其是对国外产业的了解,周明和谢喜德也赶不上他们。

可以说,王元他们三人的专业知识已经达到了国内的顶尖水平,实践能力还强,这样的人才只在一家厂子里担任工程师的职务实在是太浪费了。

周明和谢喜德是国家第一代电子人才,他们大多数都在西方国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事实上,国家很多产业的第一代人才都有着国外学习的背景,这些人的学识,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下,即便是放在西方国家那也是顶尖人才,比如钱雪森、邓稼显和熊怀志这些人等等。

王元和许衍第二代电子产业人才,虽然这些人没有留过学,但他们的老师厉害,受到的教育不比外国学生差,现在正是要发挥自己力量的时候。

王海军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当然就是电子产业第三代人才了,他们刚刚毕业,理论和实践都处在上升阶段,虽然有时会很毛躁,遇到问题有时也会手足无措,但他们拥有无穷的创造力,未来是属于他们………!

周明他们是老一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可以掌控大局,王元这些人正当年,是现阶段国家发展的主力,王海军这些人自然都是潜力股,现在的任务是不断的学习再学习,他们老中青三代人都是人才,一个也不能放过。

首节 上一节 387/6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