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猜测其实并没有依据,也没有可以直接证明的证据,因此学术界比较通俗的观点认为,朱标是脑出血而死的。
朱标死后,朱棣本来以为,朱元璋会注意他的,但是事与愿违。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嫡长孙朱允炆,史称建文皇帝。
后来的事情就不赘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朱允炆的江山。
而赤蛟,当时被朱棣所利用,成为了燕王军队中的马前卒,确实做了不少对建文帝不利的事情。
如此说来,眼前的这些鲛人,应该是忠于建文帝的,即便不是建文帝的手下,起码也和建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这些鲛人,肯定也是参加过靖难之役的,否则也就不会认识赤蛟了。
还没等我开口,顾队长便直接发问了:
“鲛人,你们刚才说建文帝,你们和建文帝是什么关系?”
鲛人长老看了顾队长一眼,居然还口出狂言:
“小妞,这事和你们没有关系,听我一句话,离开这里,这里不关你们的事,如果你们硬要介入,就不要怪我们鲛人手下无情了!”
鲛人长老说完之后,可能是为了表示自己所言非虚,居然带领着异种鲛人又向前压了压。
与此同时,许多鲛人又用出了水枪绝技。
只不过这些水枪都打在了我们身旁的树上,看来,是他们故意打偏的,只是为了示威,赶走我们而已。
好家伙,要来硬的,那可就不好意思了。
于是我马上发动了异能,精神力奔涌而出,马上就控制住了鲛人长老周围所有的鲛人。
然后我操控住这些鲛人,将鲛人长老团团围住,龇牙咧嘴。
鲛人长老见状,面色难看极了,他心里也明白了,我们不是他们能惹得起的对手。
说时迟那时快,鲛人长老的面色由难看变得满脸堆笑,居然又做了一个人类的礼仪,然后恭敬的说道:
“误会,都是误会,几位一看就是人中龙凤,不知各位到我们这偏僻之处有何指教?
如若无事,我们就先行告退了!”
刘胖子一听,噗嗤一声就笑了出来:
“卧槽!这些鲛人可真是够现实的啊,一个个的都是人精啊,真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鲛人长老以及一众鲛人们听到刘胖子的嘲讽,丝毫不在意,依旧保持着一个谦恭的状态。
也是,面子什么的和性命比起来,不值一提。
既然对方这么给面子了,咱们也得尊重一下对方的劳动成果,否则怎么能有理由饶了他们呢?
于是我便清了清嗓子问道:
“算你们识趣,只要好好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是不会为难你们的!
先说说看,你们在这里干什么?你们口口声声要给建文帝报仇,你们和建文帝又是什么关系?”
接下来,鲛人长老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漫长的故事。
鲛人,生活的区域非常广泛,既可以在江河中生存,也可以在大海中生存。
鲛人的性格十分好斗,也喜欢凑热闹,因此会经常与人类产生争执斗争。
当然了,有输有赢,赢了的话可以吃人肉,输了就被做成长明灯。
有一段时间,鲛人们闹得很凶,因为在那个时候,天下分裂,到处都在打仗,也没有人有能力有想法去管这些鲛人。
所以鲛人们过了一段快活的日子,吃人无数,这也是有些地方有讲大姑娘投入河中敬河神习俗的由来了。
那所谓的河神,其实就是鲛人了。
不过鲛人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有那么一个乞丐,可以说是天选之人,很快扫平了天下。
这个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
先不说朱元璋的功过是非,但是这个皇帝有一点还是非常值得尊敬的,那就是从内心深处爱民。
毕竟朱元璋的出身,可以说是卑贱的不能再卑贱了,所以他对平民百姓的疾苦生活感同身受。
再加上大明刚刚建国,到处都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
在这样的情况上,这些鲛人还在残杀百姓,可谓是雪上加霜了。
朱元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消息,于是命令手下的将军唐胜宗去剿灭这一帮鲛人。
鲛人确实凶猛,但是在身经百战的明军面前,确实不够看。
唐胜宗又是个打仗非常凶猛的主,把鲛人部落给狠狠揍了,甚至将他们的王都给斩杀了,夺取了鲛人族的至宝——东珠。
东珠,其实就是一颗很大的珍珠,在鲛人的传统中,谁手里有东珠,就可以号令所有的鲛人。
如此,鲛人的东珠被唐胜宗缴获,献给了朱元璋,唐胜宗也因此功绩,被册封为延安侯。
朱元璋得了东珠,自然也就得到了鲛人的效忠,至此,鲛人就成为了朱元璋的一支秘密力量。
老朱对于这些鲛人,绝对谈不上欢喜,也没指望这些东西能做什么,只是安排他们在大江大河上游弋,维持海湖秩序。
后来又倭寇时常骚扰沿海,鲛人也作为奇兵,经常弄沉倭寇的船只,也算是有点作用了。
再后来嘛,朱元璋死了,东珠就交到了朱允炆的手里,成为了建文帝的力量。
靖难之役,鲛人们自然而然的也参与了,但是他们的战斗力和生命力,在大军面前,还是不够看。
而且朱棣的阵营当中还有赤蛟,鲛人们根本没有扭转乾坤的能力。
建文帝就这样败了。
故事讲到这里的时候,鲛人长老似乎陷入了回忆之中,接着缓缓了说道:
“建文帝,在靖难中并没有死!”
第473章 建文帝之谜
“什么?建文帝没有死?”
顾队长脱口而出,脸上充满了惊讶之情。
这也难怪,建文帝生死之谜,在整个历史学界,都是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呈现泾渭分明的两个派系。
一方认为,建文帝已经在靖难之役当中死亡了。
这个观点的依据主要就是正史,根据记载,建文帝死于靖难之役当中的皇宫争夺战,被火烧而死。
不过这里的正史,也是后世朱棣及其后人编纂的,肯定是要站在朱棣的立场上来编写的。
毕竟对于朱棣来说,国家不需要有两个皇帝,像是建文帝这种人物,还是死了的好。
否则如果建文帝不死,总有一些居心叵测之人蠢蠢欲动。
另一方认为,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并没有死,而是秘密逃走,存活于世。
持这个观点人的主要依据还是因为并没有发现建文帝的尸体,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因此不能确定建文帝已死。
再加上后来朱棣的种种奇怪行为,似乎佐证了建文帝依旧存活的这一事实。
比如派出郑和七下西洋,名义上是与东南诸国交好,实际上还是为了出海查访建文帝的踪迹。
而现在,建文帝没有死这件事情,由鲛人长老亲口说出,似乎这段历史的谜团已经盖棺定论了,建文帝,确实还活着。
听到了顾队长惊讶的反问,又看到了顾队长惊讶的表情,鲛人长老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快,但很快就调整了过来。
想想也是,自己的主子随便成为别人口中的谈资,令谁都会不愉快的。
但是鲛人长老迫于我的压力,依旧是耐心的回答道:
“是的,主人并没有死,我们保护着主人逃脱了。”
原来,在京城被攻破的那一日,建文帝眼看着已经没有了退路,本来想要挥刀自尽。
因为他并不想落到自己叔叔朱棣的手里,毕竟他也是皇帝,也是有自己尊严的。
但是在建文帝准备自杀的时候,他亲近的内侍拼命拦住,痛心疾首的对建文帝说:
“陛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您是万金之躯,怎么能自戕呢?
如今虽然山穷水尽,但是在南京城外,依旧有无数忠臣义士。
只要陛下脱离险地,到时再振臂一挥,定然会有无数人响应,到时候依旧可以东山再起啊!”
朱允炆想到自己的爷爷朱元璋将江山交给自己,给予了自己莫大的信任和关爱,就这样自杀, 确实对不住他老人家。
于是朱允炆决定不自杀了,但是是死是活,却还很难说,因为朱棣的军队,马上就要打入皇宫了。
这个时候,朱允炆忽然想起了朱元璋留给他的特殊部队,鲛人。
在皇宫之中,并没有太多的鲛人,因为毕竟是皇帝居住之所在,有这么多异兽,也不是那么保险。
这些鲛人,平常生活在皇宫的护城河之中,也不见人,因此知道这些鲛人存在的人并不多。
当下,朱允炆便决定利用鲛人,从水路离开。
于是,皇宫中的鲛人先是护送着朱允炆从皇宫的下水道离开,进入到了护城河内。
一旦进入到水中,那可就是鲛人的主场了。
几个鲛人要拉着一个朱允炆在水里前潜行,并不困难,甚至游的飞起。
当然,鲛人在水下呼吸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朱允炆就不行了。
不过鲛人们也有办法,他们可以给朱允炆换气,保证他在水下的氧气获取。
朱允炆虽然不太乐意,但是也没有办法,活命要紧,恶心不恶心的已经不重要了。
就这样,鲛人们带着建文帝,就这样从朱棣军队的眼皮子地下溜走了。
混出城外之后,朱允炆依旧处于一个危险的境地。
从陆路赶路,无论他向哪里跑,都会被朱棣的人马发现。
而此时,朱棣已经发现,在皇宫之中并没有发现朱允炆的尸体,因此朱棣推测,朱允炆还活着,于是发出了搜捕的命令。
朱允炆眼看着局势越来越糟糕,在大明的土地上,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容纳他这位丧国之君了。
于是朱允炆做出了一个决定,去南海与鲛人部落的主力汇合,然后通过海上,辗转逃脱。
接下来的时间,皇宫的这几个鲛人带着朱允炆走水路,一路辗转,最终抵达南海,与鲛人部首领汇合了。
朱允炆向首领展示了代表鲛人族无尚至尊的东珠,鲛人族便知道,自己的主子来了。
鲛人这种生物,是有智慧的,而且也可以口吐人言,因此交流方面,没有任何的问题。
本来按照朱允炆的想法,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这种异族,实在是过于危险了,但是此时的他并没有别的选择了。
不过鲛人也有优点,虽然性情残暴了点,但是却是个信守诺言的种族,对于朱允炆,倒也是忠诚不二,处处维护。
经过朱允炆和鲛人首领商量之后,决定还是离开大明,去别国求生存。
因为鲛人种族在大陆上,根本无法和精锐的明军抗衡。
虽然朱允炆有千般不舍,不想离开祖先打下的江山,但是形势所迫,只能是从南海离开了。
朱允炆和鲛人们到了一个偏远的沿海小城,随便抢劫了一艘渔船,就这样出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