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107节

  府外喧嚣鼎沸,府内常山相陶升焦灼如热锅之蚁,围着诸葛亮打转:“诸葛军师,万万不可弃城而去啊!若你一走,真定休矣!”

  1更来啦

第167章 豪绅的钱帛到账,刘备带着黄忠来了

  “陶相,”诸葛亮轻摇羽扇,脸上挂着从容笑意,与陶升的焦灼形成鲜明对比,“左将军未在城中,亮恐也爱莫能助啊。”

  陶升大急,咬牙请道:“诸葛军师若肯相助,我愿倾尽家财!”

  钱帛诚可贵,生命价更高,陶升可不想人死了钱还没花完。

  然而,即便陶升愿意尽散家财,诸葛亮也没答应,反而婉拒道:“陶相此言差矣。亮岂是贪恋财物、趁火打劫之人?安心便是,纵使真定告急,亮亦保你性命无虞。”

  得到诸葛亮的承诺,陶升稍微宽了宽心。

  正说间。

  小吏抬入一箱竹简文书,向陶升禀报:“府外众人已将交割令签署盖印已毕,请陶相复验。”

  看着满箱竹简,陶升愕然:都火烧眉毛了我还顾得了这个?

  等等交割令?

  陶升猛地惊醒,忙拿出最上面的交割令,只见上面写着

  ————

  建安六年,正月二十六。

  左将军刘备受常山国士民所托,欲聘张燕等黑山诸帅为部曲,专事讨伐屠各、乌桓、鲜卑等胡虏。

  所得委托财货详细如下:

  一、粟米二千五百石,小麦一千石。

  二、布帛三百匹,锦缎五十匹。

  三、金银八十金,铜钱五万枚。

  四、酒五十坛,肉脯一千斤。

  交割既讫,原主不得复索。

  接收人:左将军刘备

  交付人:真定人章超

  监交人:常山相陶升

  ————

  “章超?拿着肉脯在锅边刷一圈便说是给长工开荤的老吝啬鬼,今日竟然这般阔绰?”陶升不由愕然。

  再往下看。

  又是一份“阔绰”的交割令。

  ————

  建安六年,正月二十六。

  左将军刘备受常山国士民所托,欲聘张燕等黑山诸帅为部曲,专事讨伐屠各、乌桓、鲜卑等胡虏。

  所得委托财货详细如下:

  一、粟米三千石,黍米八百石。

  二、绢帛二百匹,麻布四百匹。

  三、金银一百金,铜钱七万枚。

  四、耕牛三十头,羊二百口,盐三十石。

  交割既讫,原主不得复索。

  接收人:左将军刘备

  交付人:真定人褚婴

  监交人:常山相陶升

  ————

  “褚婴这个老王八竟然也下血本了?”陶升更是惊愕。

  常山虽然有十三个县,但最有势力的豪族几乎都聚在真定,即便不在真定的也会派家族中能说上话的常驻真定城。

  毕竟真定是常山国的治所,而政治中心往往也是经济中心,

  先前任凭陶升怎么说,章超、褚婴等豪族都是一味敷衍,而今日,这些人竟然都变得慷慨阔绰了!

  很快。

  陶升又释然了。

  越是有钱的,越是怕死。

  章超、褚婴等人不是认识到错了,而是怕了。

  陶升迅速检视,面上顿露喜色,转向诸葛亮道:“诸葛军师,先前那些吝啬之徒皆已签令!您看……”

  诸葛亮依旧不慌不忙,命小吏依次取出交割令,逐一批阅登记。

  陶升不由心急:“诸葛军师.”

  羽扇微压,诸葛亮示意噤声,气定神闲地在令上代刘备签字,加盖左将军印,同时又让小吏在一旁登记汇总,只对城外喧嚣充耳不闻。

  半个时辰后,又一箱文书抬入。

  陶升一瞥,更是愕然:“章超竟追补二十头耕牛、三百只羊?!这老吝啬鬼当真大出血了!”

  再看褚婴等人,也是或多或少的增加了财货,生怕诸葛亮嫌弃少了不肯出兵守城一般。

  诸葛亮闻言,却只淡然一笑,继续低头批阅造册,仿佛早就预料到了众人的反应一般。

  直至晌午,诸葛亮方派人将交割令分发回府外众人手中,并宣告:“若不能退城外叛军,左将军分文不取!”

  众人这才如释重负,相继离去。

  诸葛亮的交割令用得很巧妙,仅令众人签印立契,而不即刻收财,又承诺“不败叛军,分毫不取”,稳稳占据道义高地。

  至于退了叛军后,有人想反悔?

  那诸葛亮可就太高兴了:有人欺瞒和羞辱左将军,抄个家不过分吧?

  交割令到手,诸葛亮便不再迟疑:“传令关将军,接管城防,树起大旗!”

  军令即出,城内一万新卒在关羽调度下迅速接管全城。

  关羽守西门,颜良守南门,文丑守东门,陶升则引真定兵马戍守北门。

  霎时间,一面面“左将军刘”、“关”等大旗高扬城头——既安民心、慑叛军,更为城外预伏的刘备传递讯号!

  此时在中山方向,一支两千人的骑兵藏于山中。

  为首者正是刘备。

  而在刘备左右,除了一开始便跟着袁熙去了中山的焦触、张南外,还有自代郡而来的裨将军黄忠!

  闻知公孙续引屠各、乌桓南下,诸葛亮当机立断,遣快马调黄忠南下汇合,这便是刘备悄然离城的原因。

  诸葛亮素来用兵谨慎,是不会将胜负尽托于黑山军一句“归降”的。

  若只有张燕等人,自邺城而来的一万新卒足以对付;而今加上屠各、乌桓,自然就得自代郡征调精骑了。

  令张燕暂缓归降,一者是常山大族的钱帛没到位,二者是诸葛亮需要再用武力对张燕等人进行震慑,方可让这群散漫惯了的流寇今后不敢生出反抗之心。

  诸葛亮效仿平南中经验而制定的对黑山方案,更侧重于战后的善后;而在战前,是需要表现出军威震慑不服的。

  无终城三千败三万的传言始终只是传言,张燕等人若不能亲眼目睹,始终会滋生侥幸心理。

  “报——!”斥候飞驰来报:“禀将军,真定四门大旗已起!”

  闻言,刘备抚掌大笑:“军师的讯号已至,诸位,该我等出阵建功了!”

  “愿为左将军陷阵!”焦触、张南声震山谷,激动难抑。

  本以为跟着袁熙到中山,会错过讨平黑山的大战,没想到竟然还能跟着刘备并肩作战。

  如此机遇,岂能错过?

  右侧黄忠亦是缰绳一紧,眼中精光灼灼:“子龙挑死难楼五口,云长万军取蹋顿首级,翼德三声喝死敌将,三人皆已扬名,唯有我声名未震。今日,也该我南阳黄汉升扬名于此了!”

  2更来啦

第168章 谁包围了谁,诸葛亮与刘备里应外合

  真定城北门外。

  看着北门竖起的“刘”字大旗,公孙续下意识的想到了被刘备拒见的旧事,顿时怨从心来,转而对呼厨泉道:“刘备既已竖旗,可先激其对话,再以言语先夺守卒锐气。”

  呼厨泉点头,派探子马出军前,对着城头大叫:“请对阵主将答话!”

  而在城头。

  虽然竖起的是“刘”字大旗,但旗下立的不是刘备而是诸葛亮。

  但见诸葛亮纶巾羽扇,素衣皂绦,飘然而出,令护军小校高呼:“汉左将军麾下军师将军诸葛亮,与公孙续会话。”

  公孙续闻言,不由一愣:“刘备不在北门?”

  见公孙续不出,呼厨泉面有愠色:“公孙续,让你出阵答话,为何踟蹰不前,坏我军心?”

  要激城头对话的是公孙续,现在城头点名要公孙续答话,公孙续却在踟蹰,若不出阵答话,岂不是让三军将士误以为公孙续被吓到了?

  公孙续暗暗生恨,纵马飞出,对城头大喝:“公孙续在此,速让刘备出阵答话!”

  诸葛亮在城头大笑:“亮以为昔日名震幽燕的白马将军公孙瓒之子,定是个英雄不凡的人物,没想到今日一见,竟是个不识礼数的胡蛮。”

  公孙续闻言大怒:“诸葛亮,你敢辱我?”

  诸葛亮居高临下,俯瞰喝骂:“你一介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便是辱你,你待怎样?”

  被诸葛亮当着数万人的面喝骂,公孙续瞬间被怒气冲昏了理智,竟然高呼反问:“我如何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

  大笑声再起,但见诸葛亮羽扇一指,声音清朗却如刀锋般锐利:“白马将军忠勇汉室,拒胡骑于边塞,你竟俯首而事贼酋,裂疆以媚胡虏,此谓不忠!白马将军嫉胡如仇,身为人子,反引胡人南下,悖父之灵,毁父之功,此谓不孝!胡酋狼子野心,屠戮汉民如刈草,你不思保境安民,反纵豺狼行凶,此谓不仁!左将军与你父同窗缔命,恩若手足,你竟借胡兵伐叔父,裂通家之谊,此谓不义!”

  “嗟乎!公孙家世代公侯,世受汉恩,竟生你这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真乃犬彘不如!劝你速速收兵,以免贻羞祖宗,留万世骂名!”

  公孙续听得面红耳赤,又气又怒:“天数有变,神器更易,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董卓、李傕、郭汜、袁术、袁绍、曹操、刘表、吕布皆能争夺神器,我公孙家为何不能争夺?你一介书生,岂懂自然之理?《汉书》有载:单于狐鹿姑曾经给汉皇致书,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高祖亦曾赐婚冒顿单于,汉胡联姻数代,何以再分彼此?又有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亦曾为武帝托孤大臣!今有单于呼厨泉仗义助我,有何不可?你见识浅薄,不配与我争论!速让刘备出来答话!”

  “哈哈哈哈——”诸葛亮摇扇大笑:“左将军奉天子诏命,匡扶汉室;亮奉左将军令,兴师讨贼,此为匡君辅国之大义。你一个谄谀之人,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黄口竖子!獠面蝇声!你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你公孙家历代先祖?”

  话锋一转,诸葛亮的语气又变得尖锐犀利:“二臣贼子!你枉活二十一年,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舞舌,弃国忘家!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小贼速退!可叫那胡蛮呼厨泉来与吾共决胜负!”

  公孙续本想用天数来让自己立于道义之上,且引经据典来证明呼厨泉虽然是胡人但与大汉息息相关,不曾想诸葛亮压根就没打算跟公孙续引经据典的辩论,依旧是一以贯之的“骂战之词”。

  战场之上,谁跟你闲得没事的引经据典摆道理啊。

  大字不识几个的粗鄙武夫,又如何听得懂天数之论、汉书之载?

首节 上一节 107/1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