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才是宋世祖 第147节

  如果有什么侵略性特别强的物种,就不许带回大宋大陆。只有那些经过筛选核验有益的,才能带回来。

  另外,他还要求所有出海寻找新土地的将士,都要洁身自好,回来时也要检测传染病,如果带上了异域瘟疫,也要隔离不能直接放任回中土。

  最后,为了鼓励大家,赵子称还对地理发现者给予重赏,比照武力开疆拓土递减一等,做得好的也有可能封侯封公。

  这些激励和皇帝的信任,终于在大宋海商和水师将士们当中激起了地理发现潮。

  不过三四年间,先是北海道的耐寒水稻被引入,在东北辽河平原和松嫩平原推广种植。

  不但汉人要种水稻,连黑龙江的奚族和渤海族也被渐渐改造成农耕民族,从在白山黑水之间渔猎,变成会开荒种地,渐渐同化为大宋子民。

  随后,琉球的香樟,澳洲的桉树也都被弄来,搞了万精油、风油精,各种驱虫驱蚊药物。

  到了这一刻,加上休养生息也休够了,朝廷府库钱粮极为充裕,经过三五年的繁殖,四川人多地少的压力也再次膨胀到了临界点。

  于是赵子称就大手一挥,宣布了建炎八年冬天正式开始南征。

  所用兵源,主要从蜀地的西部山区里征调,也可以稍微选一些湖广地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较为尖锐的土人州县,这些地方的穷苦百姓比较在乎分田,也容易被利益吸引。

  在朝廷的加持下,这些川军虽然没什么战斗经验,但训练有素装备合用,后勤保障还很有针对性。

  大军南下穿过大渡河,穿过金沙江,很快就杀到了大理国的土地上。

  已经快六十岁的大理国主段和誉还想卖惨,表示他跟大宋皇后的母亲有点远房堂兄妹的关系。还说什么大宋太祖皇帝曾经挥玉斧划江,说大理是不征之国。

  不过赵子称哪里会管这种狗闭倒灶的破事儿,段和誉越是这样,赵子称越不能容他。

  赵子称正式宣布了大宋朝廷的一条官方意识形态:之前的大宋历代皇帝,因为武德不昌,才曲解先圣,不敢论证正统。

  而他赵子称当了皇帝后,天下正统的最低标准,就是要至少恢复大唐故土!

  天下从来就没有什么“五代十国”!所谓十国,只是因为当年太祖皇帝只把大唐灭亡分裂后裂出来的国家,灭掉回收了十国!

  实际上至少是十四国!西夏也算是五代时期慢慢半独立、最后正式独立出去的军阀!

  高丽、交趾也是大唐灭亡后独自建国的!

  大理虽然在大唐的时候就有南诏,但大唐能容不代表朕也能容!

  所以至少是灭尽十四国,才算恢复大唐版图!至于吐蕃、西辽,这些将来还要再看,有没有灭国宣称。

  但不管怎么说,南部两国这次也跑不了了。

  最终,大理皇帝段和誉因为他不会说话,加上赵子称也忌惮他活下来搞什么刺杀,最后将其斩草除根。

  大宋天兵二十万,趁着冬天凉快,以泰山压顶之势攻破大理,攻破昆明,杀段氏抵抗者,杀高氏抵抗者,彻底灭掉大理高层。

  随后强推移民屯垦,把部分川军辅兵直接就地改为地主,就跟后世明清的改土归流一样。

  当地大理人原本还以为只要隐忍半年,等天热了北方军队就会撑不住。

  结果殊不知那些四川和湘西的士兵,本来就算相对能耐热了,如今又有先进的传染病防治医疗科技,又有各种热带病瘟疫的特效阻断药物、驱蚊驱虫的蚊香等物。

  所以大理土人的算盘彻底落空了,指望夏天把汉人大量弄死,根本就做不到。

  虽然还是免不了有水土不服而死,但至少一大半能活下来,不出数年,原本大理的主要城市,都被汉人厢军移民控制了。

  随后赵子称再依法炮制,用广西土人和已经适应了大理环境的移民川兵,南征交趾。

  交趾本以为可以仗着瘴气顶住北朝。结果一来宋人专挑冬天进攻、第一年攻破屠戮劫掠一番后,夏天到来前还撤走了。

  交趾国以为可以反攻收复失地,结果到了冬天宋军又来了。

  如是三五年,终于把交趾这片不服管的地方,人口都杀得轮换了一遍。终于彻底服服帖帖,不愿归附汉化者屠。

  而在这段时间里,赵子称在其他方向也没闲着。

  之前他为了北海道耐寒水稻,就占了扶桑的虾夷岛。

  如今打交趾那几年,只有冬天可以动兵,夏天海军却闲着。加上高丽早就被灭了,赵子称也就顺势把扶桑的很多地给逐步蚕食了。

  扶桑还是比较难同化的,急不得,因为他们独自建国的历史比高丽和交趾都要早很多,高丽和交趾都只有两百年左右,而扶桑自古就没被外国统治过。赵子称估计一两代人都未必能同化,但结果是不用担心的。

  彻底搞定交趾后,赵子称终于把目光投向了北边。

  建炎九年,大理灭国,建炎十三年,交趾灭国。

  随后天下休整两年,到建炎十六年时,赵子称再次下令岳飞西征,目标是消灭西夏、西辽。

  西夏王族并无余孽,被岳飞全部击毙。

  建炎十八年,西夏彻底覆灭。

  建炎二十年,西辽灭。

  建炎二十四年,吐蕃灭,岳飞一路杀上雪域高原,饮马长江黄河源头。

  这一年,赵子称已经是个五十岁的老头。岳飞也是五十岁了。

  赵子称的嫡长子赵伯琮,都有周岁二十七岁了。

  至于赵子称那个退位当太乙宫主的远房堂兄赵桓,也已经在去年老病而亡,享年五十三岁。

  他的岳父母也已经老死,慕容家的男丁事实上算是绝后了。不过他岳父临死还是很爽,觉得自己壮志得酬,他根本不知道外孙其实并不是他女儿亲生的,赵子称也懒得揭破,就当让他临死都有个好心情吧。

  赵子称戎马半生,终于完成统一大业,他也想出去走走,就跟岳飞和其他年轻一代重臣开玩笑,说在考虑传位太子,自己当个安享太平的太上皇。

  群臣无不叩首:“陛下春秋鼎盛,神武古今无比,区区知天命之年,怎可言老?”

  最后赵子称想了想:“那就让太子先任监国,熟悉一下政务,但不得过问军务。朕不在京时,就由太子全权处理内政,三省六部都向太子汇报。

  天下形势已经剧变,北方没有胡虏之患,黄河也已改道,漕运之利害变化巨大,我大宋如今航海鼎盛,再指望运河转运,实在靡费人力。汴京过于内陆,驻军数十万,依赖运河运军粮,并非善政,朕欲迁都。”

  迁都之议一提出,反对的人肯定不少,毕竟大家都在汴京有房地产的,汴京不是都城之后,不都贬值了么。

  但皇帝说的也有道理,加上赵子称是武功赫赫的马上天子,如今的大宋都是他一片一片重新打下来的。这样的威望,谁人可挡?

  最后,群臣也只能在迁都的备选项上请求皇帝三思。

  而赵子称已经想好了,

  首先,他不会强抄历史答案去燕京——他很清楚,地理环境,航海环境都不一样。历史上金国开始去燕京,一方面是金、元开始没占据南方,只能在燕京。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金国建国后最初几年,黄河就改道夺淮入海,导致中原河南和苏北变成了黄泛区,中原待不住了,漕运被破坏太严重,南方运河系统也崩了。

  但是现在,赵子称可是扭转了黄河改道的,没让黄河夺淮入海,反而是往北的,现在反而是河北的漕运系统大变了,那还去燕京做什么?

  而且,现在也不像历史上明朝那样,可以把大运河“截弯取直”,宋朝的运河弯曲度比明朝大多了,运河首先要往西绕经过汴京,而非跟后世那样从济南过就行了。

  既然大运河都变了,去燕京是断然不可能的,不符合地理。

  不过,去苏州、金陵这些地方,终究也不吉利,江南的偏安短命王朝太多了。虽然从地理上来说,苏州其实很好了,长江口的海运条件,经济潜力永远是无敌的。

  最终权衡之后,赵子称选择了在徐州建都,理由是这地方跟原先的应天府宋州相去也不远,只是隔了一个芒砀山。但原本的应天府宋州(商丘)终究不在运河水系上,水运物资麻烦。

  而徐州在芒砀山以东,周遭地形险要也能沾一点儿,而切就在泗水岸边,而泗水连接淮河和邗沟运河、再通过邗沟到长江,所以不用担心“运河利用”的问题。

  将来走长江转邗沟或者直接走淮河,都能连通海运,很适合海运时代。

  加上黄河没有改道,没有“夺淮入海”,所以这个世界的淮河没有失去入海口,苏北也没有大量滩涂淤浅。这个世界的海州是可以建设深水良港的,而且直连淮河口。

  所以最终,在权衡了所有利弊后,赵子称很有魄力地选择了定都徐州。这地方也算南北要冲,跟赵子称最初的龙兴之地江东以及山东半岛,都不算远,刚好一碗水端平在正中间。

  而且淮河也算是南北分界线,把都城定在淮河水系边,也省去了南北纷争,省得将来说厚此薄彼。历史上不能这么做只是因为黄河决口了、而海运又没发展起来。

  现在黄河没决口,海运很发达,这样刚刚好。

  至于国都太偏东、好不好控制西域内陆的问题,赵子称觉得这并不算问题。

  都已经有火枪大炮的世界了,西域只要负责能歌善舞就行,不用考虑武力威胁了。

  大宋早在打完南方的大理、交趾那年,就终于量产了燧发枪了。后来之所以快速灭西夏、西辽,都有燧发枪军团发威的因素在内。

  西域和雪域早就噤若寒蝉,哪里还能翻起浪来。

  于是,在建炎二十四年、赵子称五十大寿的时候,他正式宣布让太子监国,他要出去巡视天下。

  群臣没有反对。到了建炎二十六年,他就正式选定徐州为新都,从此他主要留在徐州这边,让监国太子继续留在汴京,稍稍过渡几年,再慢慢把朝廷搬过来,也给徐州这边时间慢慢建造——

  其实徐州这地方,自古也是有人建都的,项羽就在这儿,在彭城,只是项羽最终没有一统天下罢了。

  赵子称算是项羽之后,第二个在这里建都的了,但他是第一个皇帝。

  以如今大宋的物力和工程施工力量,加上赵子称只求实用,不求奢靡排场,新都的建设自然飞快,短短三年就可以全面投入使用了。

  ——

  PS:大家还有什么希望澄清的剧情,可以在这里评论提出来,我可以再流水账简述一下。

  如果暂时没想到的,那就等将来完本后我再免费番外提一嘴。

  明天开新书《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第177章 大结局

  建炎二十七年,赵子称五十三岁、徐州新都彻底建成之后。

  监国太子赵伯琮,也已经三十周岁整了,接手内政工作已经有三年整,一切都已渐渐上手。

  赵子称对太子很放心,便让太子也迁来徐州,打算给他更大的授权。

  让他可以在皇帝不在京城时,同时监管国家内政和防务——当然,目前还仅仅是防务,不包括调兵主动进攻他国,只能是应对来犯之敌。

  而以大宋如今的威权,亚洲大地上其实也没人来进犯大宋了。

  大宋的军队,已经全面列装了滑膛燧发枪,骑兵也都换成了装备卡宾枪的胸甲骑兵。

  虽然还没发明蒸汽机,但大宋的各项工业水平,基本上都达到了手工业经济的巅峰状态。

  比如纺织业的纺纱机,其实已经达到了珍妮机的水平,甚至纱锭数量可以更多,只是缺少蒸汽机这个驱动动力源。但可以在都江堰之类水流能稳定的地方,用水车驱动单台并联有数十个纱锭的大纺车。

  缫丝的机器,也跟纺棉纱的差不多,进步同样很大。

  纺织环节,飞梭织布机也彻底成熟并渐渐开始在大宋国土上普及。

  加上棉花的广泛种植,征服西辽和西夏后在河西走廊也广泛普及种棉花,大宋百姓终于告别了纺织品的匮乏,人人至少能够免于冻死。

  粮食产量方面,因为赵子称连年鼓励航海地理发现,大宋的探险者终于抵达了美洲——只不过,并没有选择直接穿越太平洋,那太远了。而是先去非洲,绕过好望角,最后再从西非越过大西洋去的美洲。

  这样总航程虽然更远,但至少单一段最大航程要短很多,不存在连续在海上开上近半年看不到陆地的情况。

  随着大宋航海商和探险家抵达美洲,数年之内,美洲作物和奎宁、橡胶终于弄了回来。

  大宋百姓也开始普遍种植玉米,部分地区还能种土豆、番茄、花生、辣椒、菠萝等物。

  靖康之变前,大宋的人口也就刚刚勉强过亿,后来因为金人的战乱屠戮,天下不说人口减半,但也至少是折损了数成。

  不过到建炎二十年的时候,随着天下太平带来的人口增长,之前战乱和扩张瘟疫损失的部分,基本就补回来了。

  当时赵子称还特地清查了一下天下户口,最后竟查出近一亿两千万人——这一亿二也不都是原本大宋故土的汉人,也有大理、交趾、金国、西夏、西辽等吞并进来的国家所带来的人口。

  不过其实也就交趾人口密集一点,大理也还行。其余北方三国其实没多少人口,小的被吞进来时也就百来万人。

  在有了玉米土豆之后,华夏大地加上周边土地要养活一亿二人口当然是毫无压力的。

  所以到了建炎二十七年,人口进一步膨胀,七年就涨了一千多万,已经突破一亿三了。

  但天下百姓依然可以基本温饱,基本上人人有地种,有足够的粮食吃,后世史称“建炎中兴”。

  这是一次文治武功民生全方位繁荣的真正中兴。

  在天下如此太平,足以无为而治的状态下,赵子称提出要出巡,把国政全权丢给监国太子,反对的声音也就小了很多。

首节 上一节 147/1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