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陛下明鉴!金人狼子野心,早已昭然若揭,纵然我大宋不去招惹金人,金人也迟早会对我大宋下手!纵然我大宋当初不联金灭辽,金人自己也能独力灭辽。
岂能因为鸿胪寺卿在与金人谈判时的些许错漏,便贸然杀害忠良!难道劝陛下恢复燕云本身也有错么?”
赵佶对于李纲这种刚刚当上太常少卿的中层官员,当然是不屑一顾的,当即就怒斥了李纲,还要重新贬谪他的官职。
但李纲很快拿出了赵子称提供给他的一些证据,据理力争,在朝堂上力陈论证“金人早有野心,如今的宣战借口不过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言辞痛切声声泣血,直指皇帝这时候清算主战派大臣,绝对是在涨敌人威风、灭大宋军心士气,不可不察。
赵佶见李纲所言确实恳切激烈,而且表面确实挑不出错来,一时也不想闹大导致人心士气愈发涣散。
当下只好选择冷处理,暂时饶了赵良嗣一命,但至少要先褫夺其官职、削为平民。
李纲也被罚俸警告,责令反省。
估计直到赵佶退位之前,李纲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
但李纲主战派的名声,算是就此打了出去,而赵良嗣的命也被保住了。东京城内不少太学生,都开始传说这几个主战派的义举。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太常少卿李纲、原鸿胪寺卿赵良嗣,这两个人绝对会成为赵子称的铁杆。赵子称对于赵良嗣,算是有救命之恩了。
眼下这节骨眼,李纲和赵良嗣还不至于把情报来源透露出来、说这一切早就搜集的关于金人“早有野心”的旁证是来自赵子称。
一旦等将来时机成熟了,李纲和赵良嗣绝对会成为证明赵子称高瞻远瞩的证人。
第147章 改元靖康,快请秀国公跟金人谈判
随着金兵破燕京、一路继续南下,赵佶病笃乱投医地杀了一批作战不力或是负有其他责任的文武官员,罢免了赵良嗣,责罚了李纲。
但这一切显然并没有什么卵用,金兵南下的速度还在加快,整个十一月份,金兵连破五六层州府,推进了五六百里之多。
“官家!不好了!燕云失陷!郭药师降金!金兵已过霸州!”
“金兵已过雄州!”
“金兵已过磁州、相州/澶州、卫州/滑州……”
当得知金兵过了磁州、绕过大名府、距离汴京还有最后三百多里,皇帝赵佶终于忍不住演了一场中风昏厥、手足动弹不得的戏码,被宫人抬回后宫的病榻上,在太医一番紧急救治下才悠悠转醒。
实在是败绩太可怕了,在磁州的时候,两千大宋的地方厢军、遇到一队几十人的金人骑兵斥候队,就被杀得全军崩溃,死伤践踏逃散近半,而金人的斥候队几乎没有损失。
按照这个算法,金兵的巡逻探路小队,都能挑了大宋一座州府的地方厢军。
被彻底吓懵逼了的赵佶,,最后就这么颤颤巍巍地下旨传位太子。
而这天,才仅仅是宣和七年的腊月二十。
太子赵桓毫无办法,硬着头皮登基,三天之后,金兵进一步逼近滑州时,太上皇赵佶就带着蔡京等人,匆忙南逃,巡幸江南去了。
这里面,唯有一点小小的蝴蝶效应,那就是原本历史上、赵佶此番南下,要靠朱勔接驾,因为历史上朱勔在江南经营多年,富可敌国,又多有奢华园林,足以供天子享乐。
但这一世,朱勔已经在四年前被赵子称杀了,赵佶在江南折了一臂。但赵佶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他总不能学唐玄宗去“幸蜀”,只能是硬着头皮继续往江南赶。
偏偏赵佶还不消停,因为没有了朱勔,他需要更多人为他的东南小朝廷供给钱粮,就变本加厉试图以太上皇谕旨要求东南州府都不要给汴京的朝廷缴纳税赋钱粮、全部截留转运到金陵,供太上皇享乐。
赵桓刚刚登基,就面临躲到后方的老爹背刺、财政不得自主,东南税赋重地被截留了相当一部分,这东京还怎么守?
不过,好在历史的惯性依然强大,在汴京朝廷内,主战派与主和派、主逃派进行了激烈的争辩。最初两三天,朝廷也没吵出一个结果来,不过腊月底的一天,随着之前被赵佶责罚的李纲被新君赵桓恢复名誉、重新有权参加重大国策朝议,情况终于迎来了转机。
李纲自然是坚决的主战派,他在朝议上言辞激烈地恳请皇帝死守汴梁,绝不可轻言退却,并献上《御戎五策》,宰相吴敏也推荐了他的方略,这才让仅仅四品的太常少卿能参与这种重大决策。
李纲主战的同时,汴京城内也发生了大规模的太学生声援,陈东为首的大量太学生声讨“五贼”误国,请新君扫清主和主逃和误国的奸佞,坚决抵抗。(朱勔提前没了所以只剩五贼)
或许是太学生的声势太大,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新帝赵桓在短暂犹豫了一两天后,采纳了李纲的建议,并且将其火箭提拔,一下子从四品太常少卿拔擢到从二品的尚书右丞、实际上相当于副宰相。
并让李纲主持汴京防御工作,统筹调度周边数州勤王兵马。
刚做完这个决策,历史的车轮也转入了次年正月初一。
或许是因为赵桓此次登基接权的时间、比原本历史上早了那么半个月,所以他也没有急于在腊月最后十天改元。而是等到了来年正月初一,才改了“靖康”这个年号,是为靖康元年。
改元靖康之后,赵桓立刻又做了两件事情,先是下诏各地兵马勤王、拱卫京畿。其次就是开始清算“五贼”当中的个别首要分子。
因为童贯已经事实上失去了权力、早就在赵佶最后两年便被架空了,梁师成、蔡京也跟随赵佶这个太上皇南下了,所以赵桓暂时只是认了太学生们宣扬的“五贼”名单,但暂时没有动这三个“贼中元老”,只是给他们定个性、让有司慢慢审查其罪过。
而“五贼”当中,还有两人依然留在汴京,而且之前并未彻底失去权力,这两个软柿子当然要好好捏一捏,也能平民愤、转移天下人对局势糜烂的痛惜。
于是,曾经的宰相王黼,以及另一位大宦官、负责西城所的李彦,就成了赵桓诛杀的第一批贼臣。
两人都在靖康元年正月、被火速审判、火线定罪,赶在金兵临城之前斩首处决。二贼授首,也让汴京将士百姓士气稍稍回升。
不少不懂军政的普通百姓,都天真地以为“之前的糜烂肯定是奸相导致的,现在奸相都被杀了,圣天子必然能振作、带领大家守住京畿”。
……
新帝赵桓刚刚杀了二贼、让李纲部署死守汴京后没多久,金兵终于顺利抵达黄河北岸,随后渡河直扑汴京。
金兵此番南侵,一共有两路人马,西路军的完颜宗翰如今还在太原城下受阻,迟迟不能攻破太原。所以赶到汴京城下的,就只是完颜宗望的东路军。
完颜宗望号称也有六万之众,实则只有五千女真精骑、外加三千郭药师的降军骑兵,多是原辽国的骑兵。再加上少量汉人降军和辅助的斥候骑兵,金兵骑兵总人数也就堪堪近万。
另外还有一万多女真步兵、算上其余各族,累计步兵三万左右。因此号称的六万大军,实际上最多四万战力,还有两万都是后勤辅兵之类,或是临时裹挟来的乌合之众。
骑兵不能直接用于攻城,金军就靠三万步兵指望强攻击破汴京,难度自然不小。
李纲受命全权统筹守城,亲自督战巡视,调度有序,激战十余日,稍挫金军攻势。
到了正月底,西军的种师道也终于率领援军抵达汴京附近,宋军来了增援,愈发士气大振,原本有希望靠围困断粮让金军陷入泥潭——金军远来奔袭,基本没有后勤,一路都靠抢劫。
如果被围在汴京城下,只要宋军粮草续得上,而金军没地方抢,时间一久金军肯定是撑不住的。
李纲上位的时候,给赵桓献的《御戎五策》里面,有两条最关键的,也正是“切断金军粮道、随后以重兵围而不打”,仗着大宋人多又擅长步步为营死守,扎营把金军围起来但不跟他们野战。
李纲的这个方略思路是没问题的,但也确实难度高了点,尤其是没考虑到大宋一方的后勤压力也非常大,由于汴京变成了战区,漕运的最后一段运河没法直接进入汴京近郊,被金国人掐断了,南方来的钱粮物资,都需要陆路转运一段,才能供给各处。
而汴京还有人口过百万,那么多将士,加上刚赶来的种师道西军也要大量粮草,大宋就算耗得起,也绝对会元气大伤,算是伤敌八百自损三千那种。
但不管怎么说,凭心而论,大宋人口财富比金国多那么多,哪怕是伤敌八百自损三千,这个交换比也是换得起的。第一次汴京保卫战时,汴京城内的底子还没耗尽,真要是肯团结起来勒紧裤腰带过最艰苦的苦日子,确实是有可能耗退金人的。
只可惜,种师道到了之后,大宋皇帝那番“权术制衡”的毛病又开始犯了,又疑神疑鬼,怕刚刚打赢了几场小守城战的李纲威望太高、权柄过重,于是便在其他重臣的秘密挑唆下,又增设了一个“河东河北路宣抚司”,让种师道去干,分李纲的兵权。
然后李纲就只管汴京城内的兵权,种师道负责管汴京城外的勤王外兵。
军队指挥权不能统一,本身倒也不会直接致命。种师道毕竟是名将,一线军事指挥的经验还是比李纲丰富,他也看出了李纲之前的一些部署小失误,及时做出了调整,也让长期相持的后勤损耗减小了一些。
但因为种师道的威望也不够统筹全局,宋军各路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比如姚家军的姚平仲习惯了大宋历来“以文御武”的传统,就想找朝中高层文官执宰投靠、甚至是直接上书皇帝,希望给他机会独走、单独进攻金军、劫营建功。
偏偏大宋的情报保密工作稀烂,有什么计划还没实施就漏了个底掉。虽然后续整个作战的过程跟原本历史略有出入、应该也受到了蝴蝶效应影响,但最终结果总的来说还是“守城勉强能守住,但反攻全都打得稀烂,损兵折将”。
姚平仲的反击部队不说是全军覆没,至少也是折损过半,被攻毁数座营寨,士卒死者过万,伤者难以计数。
左右各折腾了一次之后,损失颇重,赵桓终于清醒,再也不敢乱信姚家军。而李纲也因为姚平仲的反攻失败、被连累背锅,被再次降职处分。
投降论走不通,速胜论也走不通,只能回到持久战,
跟金军结硬寨打呆仗、靠围而不攻消耗金兵。
整个二月间,宋金两军就在汴京周边相持消耗,赵桓天天幻想着金兵撑不下去了自行退走,但事情的发展却不遂他的愿。
于是,刚刚消停了个把月的主和派,又开始撺掇赵桓,主动派出使者向金人求和,给金人一点面子换取金人借坡下驴退兵。
因为李纲被姚平仲牵连降职了,赵桓身边确实缺乏足够分量的主战派拒绝和谈,怂了的赵桓就绕过李纲私下派人去接触。
结果原本都已经心虚的金国,一看赵桓先派人来谈、弱了气势,金人顿时又抖起来了。完颜宗望非常霸道地直接把宋人使者赶走,说宋人皇帝没有诚意,至少派个亲王为质参加谈判、保障谈判结果顺利执行。
而金人之所以要人质的理由,说起来倒也有几分歪理:金人觉得之前为了燕云问题和“双方不得接纳对方降将”问题,宋人已经违约在先,所以这次再想谈判,不给人质保障条约执行,大金国就懒得跟宋人谈了,反正他们认为宋没有信用可言。
怂不可言的赵桓听后,居然觉得挺有道理,认为确实该派个亲王去,然后就是一番鸡飞狗跳。
赵桓那些弟弟当然一个个都不想去送死,饶是赵桓想尽办法差人去、比如送赵构去,但赵构也被退回来了——历史上据说是因为赵构进入金营后看起来不像个皇子,所以金人以为赵桓弄了个假货来凑数。
不过,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一个重要的蝴蝶效应终于开始发挥作用。
在一开始讨论人质和谈判使者问题时,就有重臣提醒赵桓:“官家何不考虑召回丁忧的鸿胪寺少卿赵子称,赵子称丁忧已将期满。且原鸿胪寺卿赵良嗣因罪被免,鸿胪寺卿之位出缺,赵子称本就有大功于国,丁忧期满,可令其顶替鸿胪寺卿之职。
若金人非要亲王为使为质,也可酌情拔擢其爵位……”
赵桓听了这个建议后,第一反应是觉得会不会爵位升得太快了。赵子称丁忧时是国公,现在一回来,连郡王都没过渡,直接亲王,有些太逆天了。
赵子称怎么说也是从皇室分支出去六代的远亲了,有什么资格当亲王?亲王不亲王是看功劳的么?那玩意儿只能看血统!
但后来,随着事情越来越紧急,加上有更多心腹重臣跟他分析了其他一些情况,也让赵桓的思路渐渐扭转了过来。
“赵子称曾经立有协助平叛方腊的大功,在江南人望之高,陛下或许难以想象。而且赵子称受太上皇大恩,如今太上皇南巡镇江,待赵子称丁忧期满之日,若太上皇另颁谕旨将其任命为两浙路重臣、命其将东南财赋截留供给太上皇,则陛下当如何自处?”
“唯有将赵子称调来京畿,以重爵赏之,命其与金人谈判,才能数患并解!唯陛下察之!”
这些话,终于让赵桓彻底醒悟了。
确实!赵子称丁忧即将期满,关键是这样一个人,自己要是不重用,父皇肯定会截胡先重用的!
赵子称打方腊、请裁撤应奉局、杀朱勔那几件事情,在江南积累起的人望有多高,赵桓完全可以想象。
把这样一个人先弄到京城来,才能避免他成为父皇分裂南北二朝廷的臂助!
这种情况下,一个亲王又算什么?
连李纲那样的太常少卿,都能一步登天升到尚书右丞呢!中间都跳了几级了?
国家危亡之际的火线提拔,自古都是不拘一格的。
赵子称跳跃式升爵位,哪怕升到亲王,赵桓也认了!
“拟旨!让赵子称即刻马不停蹄赶来汴京,朕有要事相托!”
赵桓也不想在旨意里说什么额外“夺情”的措辞了,因为赵子称的守孝期限本来就快满了,说不定赶到汴京的半路上就满了,也就没必要多此一举。
而且不提“夺情起复”,还能让赵子称放松一点戒备,别把即将受托的任务想得太重要太紧张。
只要等他人到了汴京,一切不就好说了么,到时候完全是赵桓说了算。
旨意很快下发了出去,按照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到了秀州。
赵子称接旨后,也没有多问,直接执行了旨意,显得非常忠义。
他只是让人准备了好马,一路在沿途驿站换马奔驰,只带了岳飞等寥寥数人,日夜兼程赶往汴京。
回程虽然做不到日行六百里,但两三百里还是有的,往返加起来只用了十一二天,赵子称就狂奔抵京了。
第148章 让老子谈判那就硬扛到底
“噗嗤!喀喇!”
赵子称抵达汴京后的第三天,东城墙上的宋军和金军仍然在进行着激烈的攻守城搏杀,剑刃利落斩开皮肉与挑断关节的声响,自然也不绝于耳。
战场东北段的两座马面附近,金兵的攀登显得尤为奋勇,随着云梯顺利临城,下面蜂拥的金兵似乎都打了鸡血一样,拼死往上猛冲。
但是,与战场上其他各处喊杀声震天的浮躁景象相比、这处战况最激烈的所在,氛围却显得压抑到诡异。兵刃交击格挡与入肉挑骨的声响,竟隐隐然压过了呐喊之声,让人似乎置身于一座静谧的屠宰场,所有人都化身为沉默的杀戮机器。
岳飞带着五十名勇士,外加李纲刚刚拨给他的一营汴京禁军士兵,死死守卫着这两座马面,让金人无论如何潮涌猛攻都无法在墙头站稳脚跟。
没错,赵子称带来的岳飞以及那一队随行护卫,在赵子称抵京后次日,就被李纲编入了守城军,经历血火的历练。这也是赵子称要求的,希望能尽快为汴京守城战出一份力。
而李纲虽然因为姚家军的兵败、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在金兵完全退走之前,他好歹还保留了一部分调度守城军的权柄,安排这点小事自然不在话下。
之前的激战,禁军军官也多有伤亡,一部分军队也被打散了。而岳飞在赵子称丁忧之前就已经是营指挥使了,这两年里在高丽和扶桑那边又立了不少功勋。如今临时借调到东京守军,按营指挥使低配掌兵,自然也没人不服。
李纲就给他找了一个军官伤亡严重的残缺之营,让岳飞带领。岳飞再把他带来的赵子称卫队掺杂进去,一起磨合作战,效果倒也拔群。
赵子称并不是指望岳飞在汴京守城战中再立什么功勋,只是准备谈判期间顺手的事儿罢了。岳飞之前尚未与金兵交过手,此前打的不是流寇就是高丽人、扶桑人。
历史上岳飞在初次面对金兵时,表现其实也不好,人都是需要时间成长的,趁着这个机会,让他见识见识这个时代的最强敌人,提前磨合适应起来,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