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帝业 第47节

  钱谷师爷非朝廷命官,献密账者赏银遣归,抗命者以同谋论处。

  调南人,查北账:

  自闽、粤选精通账事幕僚,组“钦差稽核队”,跨省查账,防其勾结。

  四、借天威以慑群僚。

  示赃官,慑百官:

  贪官之罪刊于《邸报》,布告天下,使官员传阅。编《钱粮弊案录》,颁之州县,列为官员考成必读之书,诸官结合案例撰防贪策论。

  绘赤字,令战栗:

  制《钱粮亏空图》,以异色标诸省亏空状,红者示重,蓝者示中,墨者无亏,令疆臣战栗。

  树清官,破朋党:

  树立清官模范,促使效仿,扬清激浊。

  伏乞圣上圣鉴。

  臣姜念诚惶诚恐,顿首谨奏”

  姜念此次所献“敬陈清查钱粮亏空四策”,实则内含十二条计策,只是将这十二条计策归类为四策。

  姜念对泰顺帝的清查亏空政策有所了解,再结合他前世掌握的一些经济管理思维,融会贯通,从而列出了这十二条计策。

  他知道,这十二条计策之中,或许有的不实用,或许有的已施用,但这无关紧要。十二条计策之中,肯定会有让泰顺帝、忠怡亲王觉得可用的好计策,哪怕只动用其中二三条,起到了效果,他便是立功了!

  勉力奋进则有气运!

  他此番上奏献策,也是他勉力奋进之举。

  ……

  ……

  翌日上午。

  畅春园。澹宁居。

  忠怡亲王将姜念的“奏折”呈给了泰顺帝。

  泰顺帝看完也是又惊又喜,与忠怡亲王详论一番后,道:“是谓四策,实则十二策。虽其间或有不可用者,或已施用者,然过半皆可行之妙计。”

  忠怡亲王不禁感叹:“易哥儿此番可是立功了。”

  泰顺帝却道:“既有清查之法,亦有防范之规,更有震慑之威,此奏实乃非同凡响。然易儿虽天资卓绝,毕竟年方十五,且育于草莽之间,岂能献上这些妙计?朕疑其或是将他人之策妄称己出,或乃屈泰、屈继善所筹之策,亦未可知。”

  忠怡亲王亦有此疑,却道:“或都是易哥儿自己想出来的,此子实有超乎常人之能。”

  泰顺帝略一沉吟,道:“朕要亲自问他。”

  言罢,他唤来了御前侍卫任辟疆,命其速去传姜念来畅春园觐见。

  任辟疆火速离开了畅春园,快马加鞭朝神京城东郊而去……

第87章 姜念偶遇太上皇

  任辟疆快马加鞭,蹄声如雷,穿过神京内城,直奔东郊的姜家小宅院,见到了姜念,宣了泰顺帝召见之旨。

  姜念登时明了,此番召见必是因他所上的第一份“奏折”。

  他换上了三等侍卫的官帽官服,贺赟亦换上五品龙禁尉的官服,为赶时间,二人皆骑马,随任辟疆一起策马而去。

  关注到姜念离开的莺儿,心中好奇,问薛宝钗:“姑娘,那位御前侍卫是否领着咱们大爷去觐见圣上了?”

  薛宝钗不则声,心中认为多半便是如此。

  莺儿笑道:“若真是圣上召见,大爷可就愈发了不起了,几日前才授了三等侍卫,今儿圣上就召见他了。”

  薛宝钗依然不则声,心内则认同莺儿的说法。

  ……

  ……

  因今日泰顺帝并未召见贺赟,贺赟仅是护卫姜念。到了畅春园,仅姜念随着任辟疆前往澹宁居。

  行至澹宁居外,姜念忽见一老者迎面而来。

  老者身形清减,肩背略佝却刻意挺直;耳垂较常人要大,左颊有痘疮旧痕,与老年斑交融成片;眉骨如叠嶂,霜白长眉斜飞入鬓,眉梢垂落数茎银丝;双目微陷,眼角褶皱层叠,却隐有锐利之光;鼻如悬胆,法令纹深镌至颌下,与唇边两道垂纹相接;须髯已尽染雪色,长垂胸际,以犀角梳梳理齐整;脖上悬一串伽楠香朝珠,一百零八颗念珠间杂四颗血红珊瑚记捻。

  老者身着明黄色龙袍,五爪龙自右肩盘踞至前襟,一群侍从谨慎跟随。

  “太上皇景宁帝!”

  姜念心中一震,登时认出这老者应该是太上皇景宁帝。

  他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见到活着的景宁帝,也预想过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见到景宁帝。

  却没料到,他今日便见到了景宁帝,竟是在澹宁居偶遇。

  当姜念发现景宁帝的时候,景宁帝在同一时间发现了他,两人还对视了一下。

  姜念忙与任辟疆一同恭敬行礼。

  景宁帝却忽然止步,略一沉吟,迈步走到姜念跟前,开口道:“你抬起头来。”

  姜念依言抬头,却没有直视景宁帝。

  景宁帝则打量着姜念,似在思索什么,眉目间隐有探究之色。打量了一会子后,他方缓缓问道:“你是何人?”

  他见姜念面生,年岁尚轻,却身着三等侍卫服饰,与任辟疆同至澹宁居,结合泰顺帝近日请示他授予姜念为三等侍卫之事。他便推测到,眼前这位年轻侍卫或许便是泰顺帝流落民间的儿子,亦是他的民间孙子。

  姜念神色恭谨,躬身答道:“臣为三等侍卫姜念。”

  果然!

  景宁帝眯了眯眼,再次打量姜念一番,见其容貌在中平之上,身材健壮,配上一身侍卫服侍,显得英武,心中生出几分满意。他继续问道:“你因何来此?”

  姜念答道:“圣上召见而来。”

  景宁帝微微颔首,又问道:“召见所为何事?”

  姜念恭敬回应:“臣尚不知晓,想来或因臣上奏之事。”

  景宁帝眉梢微挑,略显诧异:“你上奏了?”

  姜念点头:“是。”

  景宁帝双眸深邃,追问道:“上奏何事?”

  姜念坦然答道:“为敬陈清查钱粮亏空四策,仰祈圣鉴事。”

  景宁帝:“……”

  刹那间,他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一个年仅十五的民间孙子,才刚被授予三等侍卫,怎就上奏敬陈清查钱粮亏空之策了?

  他虽心中疑惑,却未再多问,毕竟身为太上皇,若继续在户外对姜念追问,未免有失威仪。

  景宁帝略一沉吟,淡淡道:“你随朕一同入内。”

  姜念恭敬应道:“是。”

  当即,姜念随景宁帝一同步入澹宁居。

  室内,泰顺帝正与忠怡亲王商议要事,忽见景宁帝驾到,且身后跟着姜念,二人都有些傻眼。

  泰顺帝与忠怡亲王忙起身恭敬行礼,齐声道:“儿臣恭请圣安。”

  景宁帝微微颔首,随即坐下,抬手示意泰顺帝落座。至于忠怡亲王,则只有侍立一旁的份儿了。

  泰顺帝坐定后,开口问道:“父皇怎与易……姜念一同前来?”

  景宁帝淡然答道:“适才在外头遇上的,问了他几句,得知他给皇帝上奏敬陈了清查钱粮亏空之策?”

  泰顺帝点头:“确有此事,儿臣今日召他来此,便是关于此奏。”

  景宁帝眉梢微挑,显出好奇:“奏折何在?”

  泰顺帝会意,忙将案上的几张信纸恭敬递上。

  景宁帝接过这“奏折”,见其以信纸书写,非正式奏折,嘴角不禁滑出淡淡的笑意,心中暗叹:“朕已许久未阅过这般形式的奏折了。”

  一旁太监见状,忙将一副镜框缠着明黄缎带的眼镜递上。

  景宁帝接过眼镜,缓缓戴上。

  泰顺帝也戴着眼镜。

  一时间,室内有了一对戴眼镜的父子,且是当今大庆的二圣!

  只是这对父子戴眼镜的原因有所不同。

  泰顺帝乃近视眼,度数颇高。

  景宁帝则因年迈,老花眼较重,“上偶眩昏,以水晶镜观文书”。

  戴上眼镜的景宁帝,低头看起了几张信纸。初时,他只是出于好奇,然随着他的目光在字句间游移,神色渐趋肃穆,眉宇间隐现凝重。

  他看完一遍后,又仔细看了第二遍,看第二遍时,多次凝神思索,时而蹙眉,时而颔首。

  待到第二遍看完,景宁帝抬眸看向泰顺帝,问道:“皇帝以为此奏如何?”

  泰顺帝瞥了眼姜念,然后对景宁帝恭声答道:“儿臣已与十三弟仔细议了此奏,以为此奏虽谓四策,实则十二策,既有清查之法,亦有防范之规,更有震慑之威。虽其间有不可用者,有已施用者,然过半皆可行之妙计。”

  景宁帝微微颔首,目光却忽然如刀锋般直刺姜念,问道:“此奏上的十二策,皆是你自己所筹?是否将他人之策妄称己出?”

  显然,与泰顺帝一样,景宁帝亦怀疑姜念是将他人之策妄称己出。

  姜念神色从容,目光坦然,恭声道:“回太上皇,此十二策虽有不足之处,然皆为臣所思所筹。”

第88章 二圣前奏对(上)

  景宁帝闻言,眸中浮现探究之色,略一沉思,抬手屏退了室内的太监,仅留下他、泰顺帝、忠怡亲王、姜念四人。

  景宁帝转向泰顺帝,语气中带着深意:“皇帝的这个儿子育于草莽,年方十五,竟就能筹谋此等清查钱粮亏空之策了,皇帝信否?”

  泰顺帝面色一僵,略显尴尬,忙瞪向姜念,沉声呵斥道:“跪下!”

  姜念依言跪地,心中却暗喜。通过景宁帝的这句话,他确认了景宁帝已知晓他是泰顺帝的民间儿子。

  他低眉顺目,神色恭谨,静候下文。

  景宁帝与泰顺帝皆俯视着姜念,目光如炬,似要看透姜念的心思。

  泰顺帝沉声喝问:“太上皇当面,你休要扯谎,还不从实招来!”

  姜念神色坦然,果断答道:“臣岂敢诓骗太上皇与圣上?臣虽年少,然蒙父母生养之恩,记性略佳。自打母亲故去,臣孤苦无依,因臣知晓父亲是何人,为有朝一日能得到父亲的注目,臣便勉力研读经史,且留心时政。此番献策,乃臣结合所学所思所筹。”

  他毫不停顿,又继续道:“臣此番之所以上奏献策,有两个缘故。一则,臣蒙圣上隆恩,亦受忠怡王爷厚泽,年方十五便忝列侍卫,欲效忠于圣上,报恩于忠怡王爷。因臣知晓圣上与忠怡王爷正宵衣旰食,清查亏空,恰臣对此有刍荛之策,纵有不足之处,也该呈上仰祈圣鉴。二则,臣意欲进一步争取父亲的注目,唯有如此,臣往后方能常见到父亲。”

  他说得言辞恳切,似是句句发自肺腑。

  母亲故去,十几年未见父亲,孤苦无依,为有朝一日能得到父亲的在意,勉力研读经史,且留心时政。

  这是在打感情牌!

  记性超群,且年方十五就已考了顺天府乡试三十三名,又文武双全。

首节 上一节 47/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