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帝眉峰一挑,目光如电,直视姜念:“莫要轻狂!朕问的是,你可会背诵全篇?”
姜念神色坦然,再次答道:“会。”
他在穿越初期,就已研读背诵《周易》全篇。
他知道泰顺帝喜爱《周易》。
当年泰顺帝之所以取名“袁易”,主要便是取自《周易》之“易”字。另外,泰顺帝的儿子辈,都以“日”部字取名,寓意“光明、昌盛”,暗合《周易》“大明终始”的天道观。易,正是“日”部字。
泰顺帝轻哼一声:“口说无凭,朕且考你一考。”
大庆科举,虽重经义,然不苛求士子熟背《周易》,只需熟读即可。《周易》为“五经”之首,长达二万多字,晦涩深奥,想将全篇背熟很难。
泰顺帝起身,行至书橱前,取出一部《周易》。书卷古朴,纸页泛黄,显是常被翻阅。他随手翻开一页,目光扫过,淡淡道:“背诵‘益卦’。”
姜念神色从容,拱手一礼,随即朗声诵道:
“(风雷益)巽上震下。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其声清朗,快速背完,且无滞涩。
泰顺帝听罢,眼中闪过讶异。
忠怡亲王微微颔首,目露赞许之色。
贺赟则感到自豪,似与有荣焉。
泰顺帝不动声色,又随手翻至另一页,淡淡道:“再背‘丰卦’。”
姜念依然从容,朗声诵道:
“(雷火丰)震上离下。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六五,来章有庆誉,吉。
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
依然是快速背完,且无滞涩。
泰顺帝心中惊奇,至此,他已认定姜念确能将《周易》全篇背出。
但是,这仅能证明姜念背熟了《周易》,却不足以证明姜念记性超群。
泰顺帝心中已有计较。
他又从案上取了一份谕旨,对姜念道:“此乃朕昨日亲笔手书之谕旨,你当场阅览背诵,朕倒要看看,你需耗费多少时辰方能背诵出来。”
姜念躬身上前,双手接过谕旨,退后两步,展开细览。
只见谕旨上字迹工整,墨色犹新,其文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惟帝王临御天下,以仁育万民为心。前明建文季年,晋、陕遗民有因不附成祖而没入乐籍者,沉沦贱役三百余载,实非盛世所宜有。今特颁恩诏:凡山西、陕西等处乐户,着该省巡抚严饬有司,尽行查明削籍,一体改入民户。所在州县即造册编入保甲,准其务农力田,各安本业。地方官绅不得仍前视同贱役,恣意凌逼。其有里胥奸徒借端需索者,该管官员严行究治。
夫除前朝之秕政,正今世之良规。尔部即遵谕施行,务使积年锢习尽行革除,以副朕移风易俗、同享太平至意。
钦此。
太上皇旨,皇帝奉行之”
这份谕旨的意思是:山西、陕西因明朝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编入“乐户(官妓)”籍的后代,摘除其“乐户”籍,使其成为民户。
姜念低头凝神,心中默记。
片刻之后,他抬起头,对泰顺帝恭声道:“草民已记下了。”
泰顺帝眉梢微挑,心中暗惊:“竟如此迅捷?”
他不动声色,淡淡道:“既如此,你且背诵。”
姜念拱手一礼,朗声背诵:“奉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帝王临御天下,以仁育万民为心……”
果真背诵了出来,虽说有一句错漏,也有一处停顿,然整体流畅。
泰顺帝听罢,已认定姜念记性超群确非虚言了。
他暗叹:“适才易儿言其记性得益于父母生养,此言不虚。然朕虽为天子,却无此超群之能,若有,必大益于朕之繁冗政务。”
他心中赞赏着姜念,面上仍故作冷峻,沉声道:“记性虽佳,切莫因此骄矜自满,须谨记‘骄者必败’四字!”
姜念恭谨答道:“圣上训教的是,草民谨记于心!”
一旁的忠怡亲王见状,心中暗笑:“四哥素来刻薄,待儿子们也素来严苛。不过,四哥对易哥儿如此训教,实已显露赏识之意了!”
泰顺帝心中不禁感叹:“此子可栽培!”
作者写文喜用伏笔,本章就涉及本书开篇的《周易》伏笔。
今天更新一万多字了,明天开始日更八千。
第79章 姜念婚事,皇子袁历
泰顺帝亲自考查了姜念的超群记性,心中已暗自赞许。加之姜念年仅十五,便能在顺天府乡试中名列三十三名。其文才之盛,已不言而喻。
至于武艺,泰顺帝并未再行考查。姜念身体健壮,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英武之气。再者,贺赟乃泰顺帝亲信,只需一问,便可知姜念武艺如何。
泰顺帝微微抬手,对姜念道:“你且退下,朕与贺赟尚有话要说。”
姜念恭敬一礼,道:“草民告退。”
他还特意向忠怡亲王告退,才缓缓退出暖阁。
他对贺赟颇为信任,虽知贺赟乃泰顺帝亲信,然对他亦忠心耿耿,贺赟应该不会在泰顺帝面前说他的坏话。
暖阁内,泰顺帝向贺赟问了一些事情,贺赟一一作答,言辞间对姜念多有赞许。
片刻之后,贺赟退出暖阁,与姜念会合。
御前侍卫任辟疆送姜念、贺赟一路出了畅春园。
此时,雨已停歇,天边云开雾散,露出一片湛蓝。
雨后初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姜念驻足回首,望向畅春园那巍峨的大宫门,心中不禁感慨。
此园宛如人间仙境,他今日虽仅踏足其中一隅,然其景致之瑰丽,已令他心驰神往。
姜念暗想:“不知何时,我方能有机会在此园中细细游览?”
他心中虽怀憧憬,然面上不露声色,转身与贺赟一同离去。
雨后初晴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也仿佛洒在了他的心里。
他知道,今日他的表现已让泰顺帝满意,前途现出了一片光明……
……
……
澹宁居,暖阁中。
姜念与贺赟离去后,忠怡亲王含笑望向泰顺帝,温声问道:“圣上以为,易哥儿如何?”
泰顺帝神色淡然,缓缓道:“此子确乃文武兼备之才。”
忠怡亲王笑意更浓,又问道:“圣上既赏识,不知欲如何安排?”
泰顺帝略一沉吟,道:“便依你昨日所议,先授其三等侍卫之职,不令其当值,使其专心向学,待其明年成年,再正式入朝。”
忠怡亲王点了点头。
泰顺帝却蹙起了眉头,似有隐忧,低声道:“然此事须得父皇允许方可。毕竟父皇已知易儿,且曾嘱朕秘而不宣易儿的身世。”
忠怡亲王神色从容,道:“易哥儿终究是圣上的骨肉,且天资卓绝,文武兼备。圣上既有此意,想来父皇亦不会阻挠。”
泰顺帝默然不语,目光沉静,似在思索。
忠怡亲王转而笑道:“对了,易哥儿今年已十五,按礼制,也该定婚了。此事亦须圣上做主才是。”
泰顺帝微微颔首,又蹙起了眉头,低声道:“此事……以后再议吧。”
大庆皇室子弟,通常于十五岁前便定婚。
泰顺帝膝下四子,唯三皇子袁时已成年,今年已二十岁。袁时十四岁时,就已由泰顺帝指婚。
泰顺帝其实已考虑过姜念的婚事,此事令他颇感为难,暂且搁置。
忠怡亲王见状,亦不再多言。
……
……
相比于袁历、袁昼等泰顺帝的皇子,姜念这个草莽皇子比较自由,似一只孤鹰,虽少了皇子荣耀的加身,却也无金笼之束缚。
景宁帝在位时,便为皇子们设下了严格的教育制度。
泰顺帝登基后,将景宁帝的皇子教育制度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
泰顺元年正月,泰顺帝便颁布了一道谕旨:“诸皇子入学,著于乾清宫东南庑房设书房,择翰林官分班进讲。”
此谕一出,上书房应运而生。
上书房成为景宁帝、泰顺帝的皇子们的读书修身之所。
皇子们六岁入学,每年除元旦、端午、中秋、万寿及本人生辰外,几乎全年无休,每日学习长达十余个小时。
皇子们需要在凌晨四点起床;五点入上书房晨读,温习前日功课;七点师傅入值授课;直至中午十二点,有半个小时的用膳休息时间;下午一点开始骑射训练与武备课程;下午四点开始策论写作与典籍背诵;傍晚六点,景宁帝或泰顺帝亲自检查功课;直至晚上七点,日课方毕,皇子们方可退学。
上书房还有严格的考核与奖惩制度。
泰顺帝汲取景宁朝九子夺嫡的教训,通过严格教育加强皇子管控,防范结党营私。上书房实行封闭式管理,皇子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出入,仿若一座牢笼,既困其身,亦炼其心。
当景宁帝、泰顺帝居住在畅春园的时候,畅春园内的无逸斋,便是皇子们居住与读书之所,依然是封闭式管理。
“无逸”出自《尚书·无逸》篇,寓意勤勉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