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566:摄政天下 第769节

  自己确确实实打了胜仗,收复河套,可也如王崇古所说一样,实实在在的会得罪一批人。

  往后没了边患,那些个边镇将领便没了好处可得,又岂会感谢严绍庭?

  要说战争,大明九边的将领们才是最希望年年发生的。

  没有战争,就没有九边之策,便没了朝廷岁岁举倾国之力拨付的海量粮饷。

  这一次刀是砍在了蒙古人的脖子上。

  但也是砍在了九边将领的身上。

  想到这里,严绍庭忽然会心一动,想到宪宗皇帝时,为何明明已经复套,却又在很短的时间内丢失河套。

  虽然官面上的原因是朝廷未能及时设置卫所,迁徙百姓。

  但这背后又有多少勾当,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甚至于他还想到严家。

  嘉靖年间,朝中就有不少人提出要收复河套,设置边卫,以此减轻九边的负担。

  很不好意思,但必须要说的,那时候反对这种声音的正是严家。

  那时候的严家是什么货色?

  不用想都知道,这里面是实实在在存着勾当的。

  九边是政治的延伸,但也是人的利益促成。

  而见严绍庭已经反应过来,王崇古亦是收起脸上的笑容,躬身作揖:“王崇古不才,这些年虽任边镇,也因边镇而升,但王某亦不敢忘昔年读书之时先生们的教诲,更不敢忘先帝拔擢之恩。大将军虽年少,却胸怀大志,在谋社稷万世。如今大战亦息,然人心却更比两军对阵,下官不敢不言,也不能不言。”

  严绍庭转动着手中的马鞭,与戚继光对视一眼,而后又侧目看向王崇古。

  在他思考着王崇古今日这些话背后的图谋。

  所谓无利不起早。

  他王崇古嘴上说着读书时先生的教诲,先帝之恩。

  可若是没有所求,那就是纯放屁。

  心中一动。

  严绍庭忽的开口:“前些日子朝中来讯,皇上已经召谭纶、俞大猷等人入京。本将料定,皇上这是要用谭纶、俞大猷等人北上镇守九边……”

  话到此处,言简意赅。

  而他也目光幽幽的盯着王崇古。

  就算有所猜测王崇古真正的图谋,但他偏不说出口。

  就等着对方主动开口。

  …………

  月票月票

第555章 公侯亦可封!

  主动的永远输人一筹。

  严绍庭已经记不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时候,又是什么情况下听到的。

  但用在政治上,同样可行。

  从他知道王崇古带着四镇兵马,悍然出击前套蒙古人余部,得知他率军追赶北上的自己。

  他就知道。

  这是一个渴望着进步的官员。

  一个好官,需要具备无数的条件和要求。

  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条就是想要进步。

  你连进步都不想进步了,还如何让人相信你是会做事的?

  这话虽然有些歧义,可事实却偏偏正是如此。

  那么放在王崇古身上。

  这样一位已经总督四镇的封疆大吏,能屁颠屁颠一口一个下官跑到自己面前,除了想要进步,严绍庭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别的理由了。

  尤其是如今河套已复。

  山西、延绥、固原等镇的地位将会在肉眼可见的未来急剧下降。

  大明旧有的军事布防格局将会发生改变。

  新的军事力量成型。

  王崇古所求,定然就是冲着这一点来的。

  于是严绍庭便开始了揣着明白装糊涂。

  反正想要进步的不是自己,急的也不会是自己。

  而王崇古见严绍庭久久不愿上钩,但对方偏偏又一副已经看穿自己意图的样子,这让他心中不由急了起来。

  眼前这个年轻人,似乎越发的有意思起来了。

  王崇古淡淡一笑:“谭纶、俞大猷等人久在东南统兵,下官虽未处之,却也知晓其威名。而今大将军收复河套故地,欲修筑秦之长城,北控草原,节制蒙古。谭纶、俞大猷等人,势必会授命于上,镇守边墙。”

  在提及谭纶和俞大猷的时候。

  王崇古甚至是目光扫向了在场的戚继光。

  如今东南倭患已经尽除,而戚继光又是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

  这一次戚继光又随严绍庭北征,立下复套之功。

  朝廷对这样的将帅之才,肯定不会闲置,最大的可能就是将其就地安排在九边,统领一方。

  严绍庭听着王崇古的话,却是微微一笑。

  到这里,王崇古的意思其实已经很明显了。

  可他却只是随口说道:“皇上初御社稷,却励精图治,先帝遗清军之命,今上也定然会顺势推行,九边也该到了汰换新将之际。”

  话,点到即止。

  王崇古目光一闪而过,轻咳道:“大将军此次率军出征,又有复套之功,如今大将军欲要北控草原,想来不论是皇上还是朝廷,都会多听大将军谏言。下官亦窃觉,大将军定会上疏朝廷,河套阴山一线,另设边镇,专控阴山北麓长城、卫城之事。”

  瞧着步步试探自己的王崇古,严绍庭很直爽的嗯了声:“河套一地幅员辽阔,无论耕种亦或放牧,再或培育良马,都为上选。而黄河以北,越过阴山,更是直面草原,须得要一镇专之。如此方可使上下畅通,政军之令无阻,使朝堂与镇守如臂使指。”

  王崇古微微一笑,当即说道:“想来大将军恐已经心中属意戚将军,出真河套首镇。”

  一旁的戚继光眉头一挑,微微皱眉,眼神带着几分疑惑的看向将自己拖进来的王崇古,寻思着对方的目的。

  严绍庭倒是明白的最快,更是反口说道:“哦?督抚为何会如此认定?以在下过往听闻,督抚自嘉靖三十六年,便在边镇当差做事,最是了解熟稔蒙古人。此次督抚为我征北大军副将,又立战功,朝廷便是要设河套镇,首选总督人选也定然是督抚才是。”

  说完后他便目光玩味的盯着王崇古,对方想要借戚继光试探,自己便反手直接将问题扣在了对方身上。

  王崇古也是一愣,没想到严绍庭竟然这么直白。

  但他却也是瞬间冷静下来。

  王崇古笑吟吟的说道:“大将军既然已有守河套,必守阴山,而守阴山,则必攻漠北之策,这河套便俨然会成我朝出兵之地,坐镇统御之人也当以将帅之才者任之。下官虽久在边镇,立寸末之功,却非武人出身,而以文入武。便是朝廷当真设河套镇,下官也定当上疏,举戚将军为镇守。”

  这一下轮到严绍庭意外了。

  他原本以为王崇古是要图谋河套镇的位子,没成想对方竟然直接将这位子推到戚继光身上。

  他不由眯着眼打量起了王崇古,琢磨着这位究竟是想要什么。

  倒是一旁的戚继光,淡淡开口:“在下思来,王督抚是想要掌马政、抚治边地吧。”

  闻听戚元敬之言。

  瞬间,严绍庭眼前一亮。

  而王崇古则是在平静一瞬后,神色浮出一丝波澜。

  终了。

  王崇古摇着颔首,连连摇头,冲着戚继光拱手作揖:“当真是瞒不过戚将军,在下这点心思竟皆被将军看穿了。”

  见王崇古果然是承认了这一点。

  严绍庭也终于是明白了过来。

  原来王崇古竟然所图如此之大!

  自己原本只以为王崇古是想要在九边继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没成想对方已经将算盘打到了内阁里去。

  虽然按照戚继光说的,王崇古也承认,他想要掌握九边马政、抚治边民。

  看着这差事不怎么起眼。

  可这是治边又治民的差事,全然不同于一镇总兵,甚至总督。

  戚继光若是坐上河套镇总督,往后至多也就是以功勋升兵部。

  而入内阁,却是要有治民的经历和经验,若是再加上治边之功,那步入内阁就是加分项了。

  更不要说王崇古还想要掌握边镇马征。

  往后明军每一次铁骑出关征讨,都得要记上王崇古他的一份功劳。

  而王崇古见严绍庭已经彻底明晓自己的打算,却又久久不语。

  他倒也不再心急。

  反倒是慢条细理的解释起来:“大将军也知我朝边镇人事复杂,这一遭大将军创立不世功勋,定当震动朝野。可河套置军修城建墙,山西、延绥等镇顺边镇之变,应先帝之旨,势必清军,汰撤边镇卫所军马。下官不才,却因出身晋地,又历关中,于山陕之地,还算有几分分量。”

  严绍庭面生笑意,却又平静无比的开口:“王督抚的意思,是不是在与本官说,本官若举督抚,则督抚便可替本官平边镇不满?”

  一旁的戚继光则是双眼一凝,眼神中杀机浮现。

  王崇古耳目不动,却赶忙拱手低头:“下官不敢有此意。”

  严绍庭却只是淡淡一笑,挥了挥手,而后朗声道:“本官出京之前于兵部有议,召王督抚为征北副将,便有一份算计在内。如今王督抚与本官所言,亦皆在理。我朝九边,上起二祖,二百年来,盘根错节,亦非本官一人可平可解。督抚欲以晋人出身,而平边地诽议,本官岂能不知?”

  他慢吞吞的剖析着。

  可王崇古的脸色却一分分的凝重起来。

  喘息之间。

  严绍庭却是冷声道:“王督抚是不是还觉得,若是本官不从,则山陕两地,便要流言升腾,朝廷清军设镇置军一事便会有波澜滋生,乃至生出事端?”

  王崇古面露不安。

  他眉头紧皱,自觉没有说错话,怎么就让严绍庭恼起来了?

  毕竟从他的角度去看,由他和严绍庭达成这笔交易,对严绍庭来说才是最佳选择。

  王崇古当即开口:“大将军雄姿英发,文韬武略,便是有宵小之人从中作梗,也必是螳臂当车,不值一提。下官绝无此意,更无以此挟大将军之举。”

  虽然自己远比严绍庭年长许多,虽然自己已经是四镇总督。

  可王崇古很清楚,自己和眼前这个年轻人相比,在朝中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首节 上一节 769/8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