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64节

  郑源璹把守城任务交给了陈三辰,自己却是没有回到衙门安稳,而是就在城下临时办公署,处理城中大小事务。他只是不会守城打仗,又不是贪生怕死,真贪生怕死,那早就降了。

  陈三辰已经脱下了知府官服,换上一身甲衣,挎着把腰刀在来回巡视,明明汉军没有攻城,他总觉得有些心神不宁。

  城外,汉军的民夫正在填埋护城河,几天下来才刚填出几条小道。

  清军这边也尝试射箭阻挠,但作用不大,因为没有经过特殊操练,弓箭手大多拉不开弓,能拉开的也射不到人。

  陈三辰照例巡视城墙一圈,而后回到城楼,打算观望一下汉军动向,思索接下来的战争态势。

  “嗯?那是什么东西?”

  陈三辰刚探出头看去,就见到汉军军阵似乎推了什么巨物出现,那巨物怎么有点像是大炮?

  怎么可能?

  哪有这么大的炮,这个距离下来看,这炮怕是都比红衣大炮要大几倍了。

  “不好!”

  陈三辰恍然惊觉,但已经来不及了。

  “那是什么?”

  “好像是大炮!”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炮?”

  “这炮该不会是打咱们的吧?”

  “娘嘞……”

  许多守城兵卒,全都看见了汉军推出来的攻城巨炮,是真的巨炮,比他们城墙上的守城大炮都还要大的多。

  硬要说的话,他们的炮就是孙子,人家汉军的巨炮是爷爷,离得那么远都还觉得炮型不小。

  不多时,郑源璹也被惊动,匆忙跑上了城墙。

  “怎么回事?北枢,可是出了什么大事?”

  没人理他,所有人都趴在城垛往外头看。

  郑源璹皱眉跟着凑上前,一看也给他吓了一跳:“哪来这么大的炮?”

  汉军把炮又往前推了推,看得就更直观了,光是推大炮的就有二十多人的民夫,那炮管长度就能抵上他们守城火炮的好几倍,显然都是新铸出来的。

  眼看大炮被推到一处土坡停下,周围的民夫全都跑上来挖土填埋固定。

  又有好几个穿红衣的汉兵炮手,上前合力调整着炮口方向与仰角。

  不用人提醒,陈三辰、郑源璹赶在汉兵填装炮弹前,就带着亲随跑下了城墙。

  经过反复测算,汉兵炮手满脸兴奋,准备试炮了。

  这么重量级的大炮,他们也是第一次见,第一次用这东西打清军。

  20厘米直径的炮弹,比他们脑袋都大,得两个人抬着往炮口里硬塞!

  攻城巨炮目前就造出来四门,还是省去了熔铸炮管的过程,造了几个月才搞定。

  没有生产线确实慢,而建立生产线需要蒸汽机,聂宇目前没那么多空闲,也没那么多工匠去弄,只能扔出去几张图纸,找了几名工匠学徒先摸索着来。

  四门巨炮摆在阵地中心,两排另有二十五门红衣加农炮,全都对准了长沙主城墙。

  “预备!”

  “开炮!”

  “轰轰轰轰!”

  炮弹齐发,四门攻城巨炮,硬生生被强大的后坐力,给推着往后跑。

  大部分炮弹都打空,不是落在护城河,就是飞过了城墙,只有三发炮弹命中目标。

  主城墙的守军清兵全跑了,连弹压都压不住。

  长沙城肯定也有火炮,但炮手完全不敢冒头,也没人给他们下命令。

第107章 长沙

  汉军巨炮轰射完一轮,马上有民夫推着炮车回位,又有炮兵手脚麻利清理炮膛,重新填装炮弹、发射药。

  接着,测距炮手上前竖起大拇指,仔细比对调整炮管角度,并绘制记录。

  这种测距法学名叫做三角视差法,并非什么先进算术技巧,早在元初就已经传到中国,还被郭守敬拿来制成了《授时历》。

  学起来也很简单,甚至用不到什么特殊技巧,竖起大拇指眨眼看就行,经验丰富的老手还能省去验算过程,直接看一眼就能知道炮弹落点。

  汉兵炮手没那么厉害,还是需要通过工具绘制落点图。

  “轰轰轰轰!”

  二十九门大炮,朝着长沙城墙再度轰射。

  这一次准头明显好多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炮弹命中目标,还有两门攻城巨炮直接打到了主城门楼。

  好在城楼此刻已经没人,之前喜欢待在里面瞭望汉军动向的陈三辰,也早在汉军放炮前就跟郑源璹一起跑下城墙。

  前面说过,汉军的攻城巨炮,实际就是带英“68磅”巨炮的加强版,“68磅”炮弹换算过来,就是约为60斤重的实心炮弹。

  汉军还怕威力不够,又在发射药里加了白糖和铁锈碎片,得亏这是现代工艺下的合金无缝钢管,还是大口径定制版,要不然还真扛不住膛压威力。

  两发60斤重实心炮弹,狠狠砸在了长沙主城门楼。

  一瞬间,外墙的青石巨砖在冲击力下轰然炸裂,露出里面厚实的夯土墙层,吸收了炮弹绝大部分动能。

  整个城门楼都发出轰隆巨响,城墙上所有守军士卒,都仿佛感受到地震一般,只觉脚下一阵晃动。

  长沙城墙确实厚实耐草!

  汉军的大炮从白天一直狂轰到了傍晚,主城外墙已经完全看不出原来样子,到处都是巨炮轰出来的坑洞和石砖龟裂,但愣是没有坍塌迹象。

  陈三辰也试图下令还击,但完全没有办法,长沙作为湖南省城,确实有城防大炮,但大多部署在了西段城墙,用于防御湘江沿岸。

  安置在北段主城墙的炮台,不光数量很少,威力也弱的可怜,射速、射程都比不上汉军的大炮。

  最抽象的是,清军炮手得到命令,试图开炮还击。

  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大炮居然打不响,剩下二分之一响是响了,但才打到第二轮,就有一门大炮突然炸膛了。

  当场炸死、炸伤了十几个清兵炮手,直接让其他炮手全都不敢乱动。

  真实的满清就是如此,既重视火器,也不重视火器。

  因为清军只重视火铳,而非常轻视火炮,对清军而言,火炮重而不便,还徒增财力耗费,用火铳打仗已经完全够用。

  包括康乾时期,几次对南方苗人土目叛乱的镇压,还有乾隆朝闹得挺大的大小金川之战,都是火炮毛用没有,鸟铳威力也大打折扣,反而是大刀长矛的冷兵器军队适应了西南战场,将苗人土目叛乱军杀的溃不成军。

  火炮在南方战场不好用,北方也没什么外敌,海外则奉行闭关锁国,完全没有任何外部压力。

  那还发展什么火炮?用以前的老古董就够了!

  陈三辰待到汉兵停火,才敢登上城墙眺望。看了许久,才轻叹一声,走下城墙,刚好碰见郑源璹。

  郑源璹正蹲在地上,迎着亲随手里的灯笼,也不知道在看啥。

  陈三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片被砸坏的房屋废墟,汉军大炮暂时没把城墙轰烂,倒是乱飞的炮弹砸毁了不少倒霉的民宅屋子。

  “……”

  二人相顾无言。

  陈三辰心态倒是还好,虽然有些忧虑,但至少沉得住气,倒是郑源璹心底已经快失去信心。

  岳州的反贼汉军,难道不是一群只知道蛊感百姓的白莲邪教吗?

  他们是怎么能造出来这么巨大的火炮的?

  比人脑袋都大了一圈的炮弹,饶是郑源璹这位从二品大员,也都是头一回见到。

  “陈知府,你认为这长沙城可还守得住?”郑源璹忽然问道。

  郑源璹没呼他的字,而是下意识呼了他的官职。

  陈三辰心下一惊,忙说道:“藩台大人还请宽心,这长沙府城不是岳州、澧州,那样的寻常州城可比。说句不好听的,就是荆州将军所在的常德、抚台大人所在的辰州,也不如咱们所在长沙更安全。反贼火炮虽然犀利,但只要我军死守不出,也未尝没有一战之力。”

  未尝没有,言外之意就是正常情况下,应该打不过了。

  郑源璹脸色难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反贼的大炮?”

  陈三辰说道:“要么出城先击退反贼大军,再将火炮抢过来,要么直接将反贼大炮焚毁炸了,但是……”

  “但是我们出不去啊!”郑源璹摇头叹道。

  清军兵力不足,战力不精,现在出城跟送人头没什么区别。真要打得过汉军,他们还要解决火炮干什么?

  陈三辰沉默片刻,说道:“长沙城坚墙厚,现在最好的办法,便是依托城墙死守。反贼大炮再犀利,短时间内也难轰塌城墙,就算轰塌了城墙,我们也能堵住缺口,跟反贼接着打巷战。只要能等到常德、辰州两地的援军来救,城外反贼都不是问题,我们还可配合援军,里应外合夹击反贼,将他们杀溃!”

  嗯,说的很好,但全是屁话。

  就长沙目前的兵力混杂程度,老弱病残组成的绿营、没啥战力可言的民夫乡勇、纯凑人头的省城衙役差夫,还有各怀鬼胎的省城大族支援的家丁护院。

  真要城墙被轰塌了,这些比杂牌还杂牌的守军,别说堵住缺口了,没有立即倒戈都算他们对得起布政使和知府老爷们了。

  陈三辰也是没办法了,他确实能打仗,也会打仗,可再怎么用兵如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目前的长沙守军都是什么玩意儿?

  战斗力怕是都不如他之前亳州任上,自己操练出来的乡勇民兵。

  再加上,今时也不同往日,城外的汉军不论战力,还是兵甲军备上,都能算得上正儿八经的反贼,甚至可以说是乱世小诸侯了,完全不是什么寻常暴民乱兵可比。

  现在给陈三辰一支官兵精锐,他都得掂量掂量,到底能不能打得过。

  很快到了第二天,汉军火炮再度拉出来攻城,依旧还是打的北段主城墙。

  二十九门大炮,轮番轰射。

  炮手的动作,比前一天更加娴熟,射速频率也变得更快,炮火轰鸣下,城墙上的守军士卒站都站不起来。

  民夫已经在大炮的重火力掩护下,冲到城墙下开始填埋护城河。

  长沙的护城河,已经被填埋了快四分之一。

  汉兵大炮狂轰三天,陈三辰忍不住了,亲领三百健兵携带火药包趁夜出城偷袭,准备炸了汉兵的大炮。

  陈三辰刚带兵偷摸出城,都没摸到汉兵阵地,汉军大营就点起了火把,还吹响了军号。

  “哒哒哒哒!”

  几百个火把迎着陈三辰他们的方向,就冲了过来。

  陈三辰心中大骇,他明明已经很小心,连火把都没点着,所有士兵都口中横衔枚,生怕露出一点声音。

  汉兵到底怎么发现的?

  已经来不及多想,汉兵杀过来了。

  不用传达军令,因为太黑了,传达军令也没用,直接顺着火把,就是短兵相接。

  陈三辰的夜袭军,被瞬间杀到溃散,连他本人都中了一刀,还好因为太黑了,清兵看不清,汉兵也看不清,砍的刀子入肉不深。

  陈三辰硬撑着狼狈逃回了城内,外面的汉兵也没敢追的太深。

首节 上一节 64/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