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41节

  这汉兵没受伤,但吃痛之下,一刀先砍死正面那个断刀愣神的,接着回身又是一刀。

  那青壮反应不及,脑袋当场被斜着劈开一半。

  鲜血喷涌下,这名汉兵舔了舔喷洒脸上的血迹。

  “哈哈哈!痛快!”

  “鬼!鬼啊!”

  “反贼不是人!是鬼,是恶鬼啊!”

  “快跑!”

  好家伙,一把唐刀,一件防刺服,外加一个汉兵,成功把这一小片城墙的十几个青壮给杀溃了。

  其余多段城墙下,汉兵同样也在分批陆续登城,每登城一个汉兵,就是上去了一个恶鬼杀神。

  武器差距太大了,又有防刺服作为保护。

  别说那些青壮民兵了,饶是几个有些胆量的衙役,看到这砍又砍不死,如同恶鬼杀神一样的汉兵,那还打个什么劲?

  不是他们不尽力,实在反贼太厉害了。

  不到半个时辰,城墙上的数百青壮民兵,就被不到百人的汉兵,给彻底杀崩。

  那些衙役们见势不妙,又看到了城里四处起火,也在大乱,索性不再死扛,撒丫子就跑。

  没了衙役们的弹压指挥,剩余的青壮民兵谁还卖命。

  能跑的全都跑了,不能跑的也是干脆的跪地投降,总之没人愿意拼命。

  登城的汉兵没有急着追杀,而是记着自己的任务,迅速夺取控制了城墙,而后打开城门。

  何顺安抬手一声令下:“全军攻城!大将军万胜!”

第70章 最痛苦的死法

  华容县城破了,破的摧枯拉朽。

  汉军伤亡几乎没有,只有两个因为躲闪不及,被金汁淋了一身后,因为太过恶心,失手没抓住梯子,从几米高的地方掉下来,当场摔折了腿。

  两个伤兵已经被抬走包扎正骨,因为没啥外伤,倒是不会感染,只是暂时没法作战了。

  成群结队的汉兵杀入县城,就见到城中已经大乱。

  到处都是混混地痞冒了出来,对着街边商铺民居便是打砸烧抢,见到汉兵进城,这些混混居然还不害怕逃跑,反而三五成群的聚到一块,试图袭击抢劫汉兵。

  汉兵的装束太没威胁性了,也就统一的红色军服,外面并未着甲,只在内衬穿了防刺服,另外手里握着刀枪狼宪。

  刀枪都认识,狼宪就看不懂了,那些混混只觉得这些反贼,比他们还要乌合之众,居然用着毛竹当兵器。

  简直笑死人了!

  嗯,确实笑死人了,字面意义上的笑死人,有一伙数十人的混混,在帮派老大的带领下,提着刀就杀向了一支试图维持秩序的汉兵小队。

  双方只是一个照面下来。

  “狼宪,挺!”

  “刀盾手,给我杀!”

  “长枪手,全体前刺!”

  一套连贯又死板的鸳鸯阵战法,带头前冲的混混老大,连带好几名骨干打手,通通被狼宪枝丫划刺的遍体鳞伤。而后刀盾手挥刀,几根长枪齐刷刷向前突刺,直接给混混老大和手下打手送去归西。

  老大一个照面就被杀了,当场给后面的混混打清醒了。

  这还打什么,赶紧跑啊!

  眼见县城如此混乱,甚至还有多处起火,汉兵军官随机应变,从攻打县衙变成了先救火,同时弹压闹事打砸的混混地痞。

  于此同时,另一头的县衙,这时已经被团团包围。

  包围县衙的,正是先前那些故意纵火的大户们,他们各自带着家奴,又招募城中散兵游勇,组成临时兵勇围住了衙门。

  这些大户本来想配合着夺城,好争一个献城之功,可他们前脚刚放完火,正在忙着集结人马,打算伺机开城投降,结果下一秒,城墙就被汉兵攻破了。

  没办法,只能退而求次,过来县衙抓大老爷了。

  有家奴上前提剑喊话:“里面的人听着,速速出来投降,这样还能保全性命!”

  这些家奴到现在都还愿意听话,全在他们的主子家承诺,只要事情办成了,就把他们的身契还给他们,放他们自由身。

  “尔等无君无父,乱臣贼子,卖国求荣,早晚会遭天谴的!”

  衙门里传出了县令声嘶力竭,又带着些癫狂的谩骂声。

  “好了,别再喊话了,直接把衙门撞开,里头的人死活不论!”

  有士绅忍不住了,本来还想着活捉县令,可现在多耽误一分钟,那就多一分钟的风险。

  投降归投降,有功劳肯定比没功劳来的保险。

  至于县令,死了的县令虽不如活着的值钱,但也总归是颗县令脑袋。

  凑活用吧!

  “嘭!嘭!嘭!”

  好几个家奴上去齐力对着衙门便撞,因为大清的官员普遍喜欢立清廉人设,同样也是为了讨好好面子的乾隆皇帝,所以衙门通常都弄得很破,没几下这朽木衙门就给撞开了。

  “啪~嗒~~!”

  衙门刚破,正围在县令和典史身边的十几个衙役,便一哄而散。

  这些衙役属于罗时暄最后的班底,全是他亲自施恩笼进衙门里的亲信,其中不乏有几个三脚猫的练家子。

  只可惜,再怎么亲信,再怎么练家子,能保着他们在衙门对峙,一直到衙门被破才跑,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眼看着朽木衙门倒地,自己身边的那些衙役护卫逃散,仅有刘典史在身边站着未动(已经吓到腿软了)。

  外面,是一大群如狼似虎的家奴拎着刀走进来,目光看到自己,仿佛看到了金银财宝摆在面前。

  “大清……大清……”

  罗时暄心中恐惧之下,居然生出了幻觉,好似看到了大清如同这朽木衙门,山河破碎、大厦将倾,而满朝忠良也如身边衙役尽皆逃散。

  罗时暄刚想自刎殉城,好歹留个忠臣名声,顺带保住远在外省的妻儿老小。

  “哎呦!”

  身后一脚偷袭过来,罗时暄吃痛之下伏身趴地,手里的长剑也摔在地上。

  而后被旁边的刘典史快步捡起,指着地上的罗时暄就喊道:“我抓住了县令!我抓住了县令!”

  好家伙,有狗官抢人头!

  这么多士绅大户冒着风险,纵火烧城,制造混乱,就为了献城投降,结果活捉县令的头功,就这么飞了?

  “快抢啊!那可是头功!”

  “抓住县令,死活不论!”

  “还有典史……”

  几个士绅一声令下,其他士绅也反应过来,连忙指挥、甚至干脆亲自领着家奴们上去抢人头。

  是真抢人头啊!

  刘典史一下就被撞翻在地,好几只大手怼着他就抡了过来。

  “等等,我抓住了县令,我也要反正,我……啊!”

  话没说完,却是两只也不知道谁的手,一人一边,把他的两个耳朵撕扯下来。

  疼的这临阵倒戈的刘典史惨呼出声,而后又是几只脚踩了上来,险些把他踩的背过气去。

  不对,还不如背过气去。

  因为有人抢到了两个耳朵,其他士绅和家奴们急了,也不管地上的县令和典史人还没死。

  有人抡着刀,上去便怼着胳膊砍,一刀下去,县令罗时暄当场疼晕过去,接着又被疼醒。

  因为另一只胳膊也被谁给砍了,连带还有下半身的三条腿,那些士绅家奴已经疯魔了,一如当年垓下之战,项羽遭到汉军士卒的分尸抢夺。

  唯一区别在于,项羽好歹是自杀后被分尸,死的没有痛苦,而现在被压住的罗时暄和刘典史,他们俩可还活着。

  被活生生的分尸,如此痛苦的死法,他们这辈子也算是体验到了。

  刘典史已经痛苦到了面部扭曲,早知道会有如此下场,他恐怕一开始就投了,哪怕陪着县台大人一起死战到底,也能少受点罪。

  前后约莫折腾了一炷香的功夫,终于阎王爷成功救下了罗时暄和刘典史二人。

  他们的脑袋被斩下包裹住,每个士绅都分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功劳”。

第71章 大权在握

  “大将军,这是老太爷送来的时政书。”作为首席秘书官的冯修永递上一封文书报告。

  聂宇仔细阅读过后,又将其顺手传阅给了下面的秘书阁,而后目光抬向了摆在大堂正中央的湖北地图台板。

  底下的秘书官们,一边传阅着时政报告,一边心思各有计较。

  在他们看来,如今的大将军府,这位大将军和老太爷的关系相当微妙且复杂。

  因为大将军作为儿子,主管军务,而老太爷作为老子,主管民政,这本是合理明确的分工。但偏偏老太爷又喜欢把民政处理的文书,每次都总结一下递给大将军一份,差不多就是老太爷只负责打报告,要批条子得找大将军来干。

  颇有点像是李二和李渊父子的关系,甚至这位老太爷还不如李渊,李渊好歹前期做过皇帝,掌过大权,后面玄武门之变才被架空。

  当然,这对秘书阁而言不重要,因为大将军手里权力大,也意味着他们秘书阁的权力大。

  秘书阁不能直接操持政务,对军务也只能建言献策,但这不妨碍秘书阁作为大将军私人秘书,所谓天子门生便是如此了。

  虽然汉军还没得天下,连湖北一省都没有,可秘书阁本身已经约等于内阁、军机处的混合体。

  这种混合体制下的秘书阁,未来肯定会逐渐暴露问题,就连伪清也是前后几经废置军机处,但至少现在聂宇用的还是挺顺手,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事。

  冯修永这时已经来到台板前,伸手指着地图上的荆州府地说道:“大将军,根据老太爷送来的时政书,待我大汉军统一荆州府,就可获得完整的江汉平原精华之地。”

  “届时,我汉军治下的耕地起码可增加四到五成,那原本田地不够分的问题,也能得到极大缓解。而且,荆州以西有着偏僻山地,但荆州府以东却多为平原膏腴,完全可以鼓励百姓开垦拓荒,增加耕地面积。”

  鼓励百姓开垦拓荒,这同样也是民政衙门,想出来的应对方案。

  土地不够分,那就让百姓自行组织去开垦,开垦拓荒出来的土地,都可以获得一年到三年的免税或半税政策,具体怎么来视垦荒面积和实际垦荒情况而定。

  冯修永接着说:“减免赋税肯定还不够,因为大将军府先前定下了户均分田,从军户到佃户,再到流民户口,都有定好的田额,看似兼顾到了各方利益,但实则却很不公平。”

  “哦?有何不公平?”聂宇虚心请教。

  冯修永拿出从民政衙门要来的户籍、土地双册,而后说道:“首先,军户且先不论,这是大将军府的根基,他们的分田肯定是够的,可轮到佃户、流民户口,差距就显露出来了。因为佃户是本地百姓,所以他们的户籍丁口肯定是正常的,甚至许多佃户,为了能佃耕更多土地,往往都会有两到三名男丁。”

  “可流民就不同了,说句不好听的,流民都是外省来的难民,他们的妻儿双亲大多都已经死在逃难路上,许多流民户口,只有孤身一人,了不起的就娶妻成家,也不过二三人。”

  “二者对比,就是佃户看似占有6亩地,比流民户口的5亩地,多了整整一亩地的差额,可佃户家中同样也比流民多了近一倍的丁口,换句话来说,就是人均分田上,佃户是远远不如流民的。”

  聂宇顿时恍然大悟,他此前光想着户口分田,以及在税赋上进行调整,但却忘了流民和佃户是不同的。

  流民大多孑然一身,都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主,虽然现在已有许多流民在基层官吏撮合下,陆续的成家立户,可即便如此,也顶多一户从一口人,变成了两口人。

  而佃户们都是本地百姓,一户五六口人是常态,甚至七八口人的也有许多。

首节 上一节 41/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