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除夕快乐!
嘿嘿!
第48章 宜昌大乱
宜昌府。
这里是长江上游的末端,也是经湖北入川的必经之路。
就在距离府城外不远一处,清军刚刚经历一场大败,可战官兵近乎全军覆灭,宜昌镇总兵曾攀桂、宜昌府守备王吉鼎、鹤峰营防苗把总吴尚贤全部战死。
宜昌知府王冶山站在城头,看到陆续往城下逃亡回来的乱兵、青壮,已经面色苍白。
同样全程目睹了官军战败的宜昌同知,当场破口大骂道:“蠢货……蠢货啊!曾攀桂、王吉鼎之流,全都是庸人蠢材,统统可杀,该杀啊!”
下面的宜昌府众官员,也是个个口诛笔伐。
“曾总兵何至于此,这可是五百精锐啊!居然能被寥寥数百反贼杀到大溃?”
“早说不能主动出击了,这下好了,白莲教反贼这一场大胜,若是顺势进攻府城,那我等该如何是好?”
“府台大人,赶快拿个主意吧!?”
“……”
听着耳旁周围众官叽叽喳喳、慌乱嘈杂,王冶山深吸口气,当下大声怒喝道。
“够了,都别吵了!”
知府大人发话,众官瞬间闭嘴,但目光依旧惶惶,等待知府大人拿主意。
拿主意?他能拿什么主意?
王冶山面无表情,心底早已快要凉透了,城外这全军覆灭的一千清军,都是他们当初紧赶慢赶凑出来的。
宜昌不如荆州,既不是经理前线军需的重镇,也不是九省通衢之地,更没有旗人巡抚坐镇,还没满城加三百满洲兵,满打满算能用的可战之兵,就只有已战死的宜昌镇总兵麾下亲兵五十人,加鹤峰营防苗兵一百多人。
再在城中各大户凑了三百余人的青壮民夫,他只是宜昌府知府,不是湖北巡抚,手下也没满洲兵可供驱使,面对那些大户自然底气没荆州那么足。
要筹措钱粮,各大户都不愿意给,一个长阳县的小小反贼而已,关他们宜昌府什么事?
宜昌府有高大坚利的城墙,还怕一个县城的小小反贼,除非长阳县反贼立刻兵临城下,就算兵临城下了,估摸着这些大户还得推三阻四。
王冶山甚至不敢逼迫,因为他还要为了自己的仕途考虑,这么多大户豪族,谁晓得谁家在朝野没几个沾亲带故的。
惠龄是旗人巡抚,还是蒙古重臣,他肯定不怕朝野里的汉官,大清的汉官在旗人大臣眼里,不过就是连奴才都算不上的狗东西。
可王冶山同为汉官,那就不一样了,他得为自己仕途考虑。
那就只能和稀泥,各家象征性给点钱粮、出几个人,那这任务就算完成了。
宜昌府上下官员也都清楚,无非互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小县里的愚夫愚妇,几乎都够不上反贼的级别,出五百人去剿贼已经绰绰有余。
可谁能想到,这反贼不按套路出牌啊!
就在一个月前。
宜昌府出动五百官兵前往长阳县剿贼,可盘踞长阳县的张正谟却反其道而行之,果断将一片废墟的长阳县城抛下,丢给了身后来袭的清军。
接着宛如流寇,在山里绕了一大圈子后,摆出架势要去攻打宜昌府城。
这可就吓坏了宜昌府的王冶山,也吓坏了出兵剿贼的曾攀桂。
宜昌府可战之兵都给调走了,就剩几个城防营充门面,真要是反贼来攻,他们拿什么抵抗?
曾攀桂没法,为了顶上官帽,不背罪责,只能迅速回兵救援。
清军追赶一天一夜,总算看到长阳反贼的屁股。
一波冲杀下来,反贼大败!
曾攀桂志得意满,觉得反贼不过尔尔,果断趁胜追击……不出意外,中了埋伏。
张正谟麾下天运军多达万人,可战健壮教兵更是有着两千多人,全部手持火弹,漫山直下,疾扑清军营盘,又另分数百人前往截断清军粮草民夫。
曾攀桂麾下清军本就组成复杂,而且兵员稀少,还要分出一部分兵力去运输粮草辎重,真正能打的有三百人就算顶天了。
三百人打两千人,近乎十倍的兵力差距,清军又奔袭一天一夜、人困马乏,张正谟这边却以逸待劳、埋伏多时。
不是什么人都能以少胜多,真正以少胜多的战役,在历史上终归只是少数,武器、兵员素质差距不大,甚至近乎相等的时候,那谁的兵更多,武器装备更好,那么谁就能赢下来。
十倍兵力优势,连攻城都能打下来了,更不用说野战埋伏了。
清军败了!
王冶山没有任何法子,只能坐看城外的清军大败,而宜昌府城算上城防营(看大门的保安),满打满算就只剩三十来人。
这么点人对上铺天盖地的上万反贼,连塞牙缝都不够。
左思右想之下,王冶山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那就破罐子破摔,下令关闭城门,破坏掉外面的护城桥,而后再去城里的大户那里要钱。
嗯,只是要钱,大户给不给看心情。
即便面对这般绝境,王冶山也不敢真的动刀子逼迫,或者说他还心存幻想,巡抚大人会派兵来救的。
现在他要是逼着大户们捐输,就算把城守住了,把反贼灭掉了,这功劳也落不到他头上,反而回头还得被这些人联合清算。
为了自己的乌纱帽,王冶山准备装死摆烂。
下面的人害怕,就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出了问题也不关他的事。
知府摆烂了,下面的宜昌众官员,先是面面相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废话,知府大人都不扛,难不成还指望他们这些小角色扛?
这不是在搞笑吗?
宜昌府城外,张正谟花了三天时间来打扫战场,清点战利,同样也发现了官府在派人出城捣毁拆除护城桥。
张正谟反应迅速,派人围追阻拦,才抓到几个来不及走的倒霉蛋。
一番细问之下,方才晓得,这府城里的官老爷们现下正在募兵筹粮,似乎准备“死守”宜昌城。
完全不知宜昌府官员的“死守”只是摆烂,张正谟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又与几个老兄弟商议,还是放弃了接下来强攻府城的原定计划。
府城不比县城,府城是真的城高墙厚,真要打起来,别看他麾下天运军人多势众,但战力严重参差不齐。
前面突袭埋伏,两千多人打三百人,都能打出一比一、甚至二比一的战损比。
真强攻府城,立马就得漏底了。
张正谟率领天运军撤了,他接下来准备掉头南下,去找长乐县的教中兄弟会合。
把整个宜昌府先搅个天翻地覆再说!
第49章 烽烟四起
乾隆六十年,十一月末。
大汉军攻破荆州,荆州知府兵败殉城,荆州满城遭到汉兵屠杀,湖北巡抚惠龄、荆州满城右副都统成德侥幸突围,一路沿长江逃奔至武昌府。
这是惠龄、成德两个人联名编出来的弹劾折子,里面还有被他们带走的那些满人的署名弹劾。
弹劾谁?
自然是弹劾湖广总督毕沅,都怪毕沅刚愎自用,调走了湖北全部精兵,致使湖北防务空虚,才让潜藏在湖北各州府的白莲教叛逆有机可乘。
而且,湖广总督毕沅带着两省大军,在湖南平苗都快打了有一年,苗乱不但没平,反而还有愈闹愈大的势头。
这不正是湖广总督毕沅剿贼不力,或者说是在故意养寇自重,如此无能总督,还心怀叵测,理应即刻罢去总督职务,押赴京城候审。
惠龄、成德把丢了荆州城的责任二一添作五,全推给了湖广总督毕沅,又顺带提了一嘴荆州将军兴肇,而后还费了不少笔墨,给荆州知府崔龙见请旨死后的恩荣追封。
如此一番春秋笔法,尤其对自己等人侥幸突围,还救下了许多满人八旗的家眷,不说只字未提,却也笔墨甚少,刚好与其中满人家眷们的署名相对应。
这送到京城,摆在乾隆皇帝眼里的,便是两个身在湖北,一心为了大清的八旗忠臣良将,之后因为无兵可用,导致无力回天,只能浴血奋战,勉强保下了满城里的部分八旗满人,作为文官的惠龄甚至还身负重伤。
这般忠良,自然是不可能再罚,反而还应大大嘉奖,连带殉城的荆州知府,也要给个追封哀荣,算是鼓励其他汉官,只要能为大清死战,就算死了也能无后顾之忧。
都有封赏,那谁该受罚,或者谁该背锅呢?
答案已经显而易见。
……
乾隆六十年,十二月初。
大汉军正式从宜都县迁至荆州府,以荆州府为中心,沿江往西一府三县及成片乡镇所辖,尽入大汉军囊中。
其余荆州所辖,监利、公安、石首三县官员,在得知荆州城破、知府殉城、巡抚突围东奔武昌,全都为之大震。
荆州城都无兵可用,这三县自然更是没兵能打,而且他们也没法像宜昌、荆州二府那样去募兵。
因为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封建的王朝,地方官府是没有募兵的权力的,包括总督、巡抚在内,也只有特定情况下的募兵之权,比如地方遇到了叛乱,巡抚、总督可以进行募兵平叛。
荆州、宜昌就是这样情况,惠龄作为巡抚,授予了他们募兵的权力,而惠龄的募兵权力,则来自于湖南苗乱,这属于特定情况。
可这三县不行,就算最高的知县老爷,他们也没这个募兵权力,除非巡抚、总督现在过来给他们下令。
否则,没有督抚命令,你就敢私自募兵,莫不是想要造反吧?
有句话说的好,满清一朝防汉甚于防外!
再说个气人的,清朝以前的元宵节又叫元宵花灯节,就是百姓放花灯彻夜耍乐,连续十天,也就是放假十天,且十天里还会取消宵禁,皇帝也要与民同乐。
明中期的正德年间,皇宫甚至还被花灯烧过一回,正德一边组织救火,一边在远处看火烧宫殿,苦中作乐。
为什么现在元宵就放一天了?
因为满清入主中原以后,害怕百姓聚集起来造反,这可是十天假期,还取消宵禁,要是有人煽动反清复明怎么办?
那就把假期缩短为一天,再来恢复宵禁,如此总算放心了。
监利、公安、石首三县官员没法募兵,也不敢募兵,只能一面封锁城门,一面紧急派人送信往常德、武昌二府,跟总督和巡抚两位顶头上司求援。
这三县还算好的,至少荆州府内只有汉军这一股“反贼”。
往西毗邻的宜昌府,荆州北部的荆门直隶州,更北边的襄阳、郧阳二府,乃至湖北西南,与川地相连的施南府,全都一股脑炸了。
先是宜昌本府的长阳白莲教张正谟,打败宜昌总兵,全灭宜昌府清军,而后自号天运军大元帅,迅速南下与长乐县白莲教合流,击溃长乐知县杨世锐、典史朱振霖以及千总朱槐、游击张顺等人。
宜昌白莲教就此迅速壮大,旬月之间就扩张至三万多人,连带还引爆了兵力空虚的鹤峰州。
鹤峰当地苗人、土人本就苦于清廷官府区别对待,甚至故意挑动叛乱,这下鹤峰营没了,鹤峰州官府无兵可调,彻底成了空架子。
于是乎,鹤峰苗人、土人联合当地受压迫的汉民,公开聚众反清,鹤峰知州被杀。
鹤峰乱军没有与白莲教合流,二者一南一北,张正谟往北流窜,鹤峰军往南流窜。
如同蝗虫过境,所过之处,地主富户都被屠戮,钱粮也被搜刮干净。
宜昌、荆州二府的变乱,也让湖北各州官府迅速警惕,本来还准备明年三月再按计划反清的白莲教各部,被逼无奈下只能提前发动举事。
先是施南府来凤县白莲教徒聚众反清,但因县城有所准备,没能成功破城夺县,只能转而往山中流窜。
紧接,荆门州当阳县令黄仁骤闻荆州消息,惶恐之下全县搜捕白莲教徒,还真抓到一个叫刘秀实的教徒,早已入教的浪荡子朱光典与衙役席云峰,见状只能迅速发动起事,攻打当阳县城。
“至十五日夜,城中民人向北门逃出,义军乘隙至门外……县役雷启明、张志廷向教人云:放汝进城,不可杀人!于是义军入城,直赴县署放出被捕教头武生刘秀实并搜拿黄仁……”
侥幸活下来的彭延庆,正蜗居在当阳的一处民宅,提笔书写这几日的亲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