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第142节

  想到高志投降前,曾经也是指挥这些兵马的将领,卡赫可汗便指派高志去收服这些兵马。

  当然,完全将这么多兵马交给高志卡赫可汗也不放心,正好巴赞是土生土长的草原人,又是他的子侄,可以信任,便让巴赞从旁监督。

  很快,高志得了命令。

  他立刻将这些兵马召集到校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他们的生命和家人相威胁,以大大滴金票和美女相诱惑,很快便将大部分士兵的意志击垮,成功让其效命草原。

  但仍有许多硬骨头,不愿屈服草原,坚持气节。

  其中有一人更是当众大骂高志,一口浓痰吐在了高志脸上。

  “狗汉奸,真不知道是谁拉出来你这样的杂种,投敌叛国,卖主求荣之辈,我呸!”

  高志面色难看的抹去浓痰,命人将男人推上高台,用浓盐灌入七窍,折磨致死。

  下方士兵见状群情激奋,又有人大骂高志。

  高志令人将这些人抓出,或烹之,或悬吊习射,或半埋于土,马蹄踏之,各种凄惨酷刑,难以一一言说。

  汉人士兵由怨生恨,又由恨生惧,直到最后麻木,恨惧交加,不敢妄动。

  李昊听闻了此事,连忙上报卡赫可汗。

  卡赫可汗听后大怒,命人将高志绑来,责问其为何动用酷刑,凌虐士兵。

  高志闻言丝毫不慌,言道:

  “高志尽在为大汗着想,我欺辱凌虐士兵,正便于大汗施恩收买士兵,若大汗有需要,尽可斩去高志之头,高志绝无怨言!”

  卡赫可汗听了,想了想,这是条好狗,遂令人为高志松绑。

  李昊面色阴沉,等高志下去后,他提醒卡赫可汗道:

  “大汗,像高志这样的小人,不惜用凌虐自己同胞的手段来谄媚大汗,这样的人能够真正忠心吗?还望大汗对其小心防范,我料其日后掌兵必反!”

  卡赫可汗闻言笑道:

  “相父所说,吾亦知也,吾早派巴赞节制于他,此人是条好犬,待用完后,再杀不迟。”

  李昊闻言点点头,不再多说什么。

  其实在李昊心中,他认为即便用巴赞来节制高志也并不能完全保险,因为这两人长久的相处在一起的话,很有可能会互相勾结,同流合污。

  只是巴赞是卡赫可汗的子侄,李昊虽说是卡赫可汗的相父,但毕竟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所以不便在这上面多说。

  不过没有关系,李昊自信,有他盯着高志,高志绝对没有机会做乱。

  事后。

  卡赫可汗按照高志的计策,假装在士兵面前严厉惩罚高志,此举果然得到了很多士兵的认可,卡赫可汗对高志更加满意。

  虽然是个小人,但是在某些时候还是很好用的。

  草原大军攻破居庸关后,沿关沟直下,直逼京城。

  一路上,虽然折损了许多士兵,但同样也俘虏了不少汉军,卡赫可汗的兵马不减反增,如今的兵马数量已经超过了二十万。

  彼时,王子腾的兵马来到了京城百里外的平谷县,听闻了草原人此时已经攻破了居庸关后,王子腾便没有急着带兵去救京城,而是选择直接在平谷县扎营布寨,设置防线。

  这并非是王子腾怯战,而是一种稳重的战略手段。

  草原人多是骑兵,在平原上和骑兵对战不是明智之举,此时若急着去救京城,一旦途中和草原骑兵交锋,很有可能导致大败,因此现在稳住不动才是上策。

  京城也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坚城,不是那么好攻破的。

  草原此次远征,必然无法持久,一旦对方忍不住进攻京城,他这边便可立刻出兵,和京城守军前后夹击,大败草原军队。

  唯一让王子腾担心的就是害怕隆庆帝因为畏惧草原大军,不战而逃。

  毕竟京城早就有南迁的消息传出。

  那样的话,对方不仁就别怪他不义了!

  他就带大军去投靠……

  京城。

  当得到赵仕鸿叛国,居庸关被破的消息后,全朝上下都震惊了!

  靖安候府(赵仕鸿的爵号)不出意外的人去楼空,其中最主要的赵仕鸿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嫡孙都暗中逃走,其余的都是些不怎么重要的庶子庶女,被留了下来当做掩护。

  隆庆帝愤怒至极,宣布将赵仕鸿的九族全部诛杀。

  但可惜的是朝廷现在连寻找赵仕鸿九族的时间都没有了,隆庆帝无奈,只能先将赵仕鸿府内的人全都杀了解气。

  而好消息是,由于赵仕鸿叛变的太快,镇国公牛家和治国公马家虽然已经抄家,但是家眷还没有来得及押送刑场,也算是某种意义上因祸得福了。

  不过现在,这些琐碎的平反之事隆庆帝没有太多时间处理,他现在已经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草原大军攻破居庸关后用不了两天就会兵临京城,他现在必须尽快做出决定,是否南迁。

  “陛下,南迁吧!”

  “只有南迁才能保住社稷!”

  “陛下,快下旨南迁吧!”

  群臣纷纷上奏,要求隆庆帝南迁。

  但这时王子腾也送来消息,表示大军已到平谷县,希望隆庆帝守住京城,一旦草原攻打京城,大军就可以即刻赶来救援,里应外合,大败草原。

  隆庆帝因此有些犹豫。

  朝中大臣见此,纷纷劝说隆庆帝不要听王子腾的,赶快进行南迁。

  一者,京城内没有可用之兵,挡不住草原大军。

  二者,王子腾行军缓慢,军心叵测,恐怕怀有异心。

  三者,淮阴贼假借勤王之名北上,对京城虎视眈眈,郭大人去劝阻至今无消息传来,恐怕已经殉国,很难保证淮阴贼会不会和草原联合,一同进攻京城。

  四者,他们的家资不容闪失……

第174章 ,南迁之事

  当然,最后这一条官员们没有说出来,而是假借一些社稷啊,江山啊之类的话语进行掩饰。

  整个朝堂上,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支持南迁。

  只有于链是其中的另类。

  于链是主战派。

  他建议隆庆帝联合王子腾抵抗一二,京中尚有满城百姓,挑选出其中的青壮编练一番仍有一战之力,若事不可为,再言南迁不迟。

  隆庆帝闻言有些犹豫。

  但很快,隆庆帝便不再犹豫。

  因为外面又有急报传来,淮阴贼水将张远攻打津海,津海总兵毛捷不敌被俘。

  这一消息让隆庆帝再不敢犹豫,立刻下令开始南迁。

  朝廷飞快运转起来。

  这个往日里臃肿老旧的机械此时运行的格外顺畅。

  南迁路线,随行官员,皇室宗族,物资调配,车马随从,护卫军队……

  南迁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大规模调动,各方各面都要考虑周全。

  但朝廷的人才从来都不是简单之辈。

  这些官员都是从千万人中选拔上来的顶级人才,在平日里,他们都是因为互相掣肘才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而现在没有了掣肘之后,所有人都为了一个目标努力,效率飞快。

  再加上之前已经准备过一次南迁,很多东西都已经收拾的差不多了,因此当隆庆帝下令南迁之后,一应物资调度很快便准备齐全。

  南迁之日,正值深夜,星光璀璨,飞雪满天。

  十六年来,这是隆庆帝第一次除了祭祀外主动踏出宫门。

  看着陌生而又熟悉的宫城,隆庆帝想起了他以前在王府生活的日子。

  那时还处于康宁盛世,太子地位稳固,他只是个闲散王爷,心中虽然憧憬着皇位,却是遥不可及。

  未曾想,太子造反,兵败身死。

  他因为年龄优势脱颖而出,继承了大统。

  当时的他雄心壮志,立志做出一番事业,却没想到当他真正坐上了这个位置后,却是这样的忧愁劳累。

  踏上銮舆,望着将要离开的宫墙,隆庆帝心如刀割,吟道:

  飞雪覆前尘,何日望归来时路。

  寒风乘月影,新月几分似旧国。

  戴权闻言不禁称赞。

  “陛下,您写的诗,意境越发的好了!”

  隆庆帝沉默着没有说话。

  真情实感,能不好吗?

  此时此刻,又有谁能懂得他内心的惆怅。

  根据商量好的路线,南迁队伍从西门出发,前往涿州,再到保府,再从保府赶往邯郸,然后入河南,最终抵达洛阳。

  这条路线避开了方永的兵锋,因为根据战报,方永是沿着大运河从天津过来的。

  为了保密,迁徙的队伍主要分成了三批。

  第一批最为重要,是隆庆帝和皇室成员,以及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还有公侯之类的高级勋贵家族。

  第二批是宫里的一些不太重要的太监宫女,女吏,朝廷的官员和一些小贵族之类的。

  他们要稍晚一些才能离开,而且没有军队保护。

  第三批就是更小的官吏,商人,工人,百姓等。

  他们要等到最后才允许离开。

  隆庆帝选择在夜间出城,尽量减小目标,防止消息暴露。

  戴权负责带领着隆庆帝最后的力量,四千六百名御林军负责此行的防护。

  这是隆庆帝最后的军队,只有交给戴权才行,交给别人他不放心。

  不过当戴权真正领兵之后却发现,他有些不太会指挥这些军队。

  作为隆庆帝的贴身大太监,戴权也是读过兵书的,而且读的很好,在纸上排兵布阵,指挥千军万马,向来都是胜多败少。

  不过当他真实的指挥军队的时候,戴权却发现现实中的各种情况和纸上完全不同。

  四千六百名军队的数量已经非常之多,行军之中的行走坐卧,指挥调度,他完全应付不来。

  比如路途中,哪里该布置更多的兵马,哪里的兵马可以相应减少?

  行军的平均速度该是多少,如何观察士兵的状态,调整行军速度?

  每隔多久派遣一次斥候,每次派遣多少人最好?

  何时停止造饭,何时加速行军?

首节 上一节 142/2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