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悍臣 第74节

  大宋又无多少战马,不如暂且筑城互为犄角之势,被动防御。

  待到士卒精练,再结合战场时机,再做判断。

  同时派遣使臣前往辽国,希望辽国皇帝能够节制西夏李明德。

  李明德不听,必然会加剧双方之间的矛盾。

  这很好。

  免得我大宋与西夏开展,辽国前来凑热闹。

  双线开战压力更大。

  只要把西夏以辽国搞成敌对关系。

  届时西夏小国遭受两国痛殴,同时两方关闭对西夏的榷场,减缓西夏国的经济循环。

  如此双管齐下,方能削弱西夏的实力。

  这是从大局而言。

  面对个体,朝廷要及时给与士卒奖赏,发动当地百姓。

  据我观察,大宋士卒禁军待遇好,但各地厢军待遇差。

  边疆士卒更苦,他们的俸禄也并不高,很难养活全家人。

  连自己的家人都养不起,如何能让他们上报国家?

  那更是无稽之谈。

  因为我斗胆建议,除了要挑选敢战之兵训练,提高俸禄外,也可给适当给与战功奖赏分配边疆新占土地。

  以至于让士卒扎根边疆,世代守护疆土。

  新的军功奖赏并不仅仅是单独给一个人奖赏,而是以整体的都、营、军为立功表现的集体功勋,在内部形成良性竞争以及更强的凝聚力。

  士卒战死抚恤避免被克扣,伤残也要给以一定的赏赐维持日后生活。

  边疆百姓向来勇武,朝廷也可发动百姓对抗藩兵。

  无论是打探情报亦或者是他们袭杀藩兵,皆是可给与奖赏。

  最后便是利用藩兵。

  许多部落并不与西夏友好。

  拉拢这群人为我大宋所用,将来也好能得到更多的情报来源。

  如此才能让朝廷立于有利地位。

  李明德想要发起战争便有他去决定,但他想要何时结束战争,那就不是他能够决定的事情了。

  我个人认为考官的题目有些理想主义。

  世上根本没有那么多两全其美的办法。

  大多都是且只能有一个选择。

  谈判桌上对己方的许多有利条件,全都是在战场上一刀一枪,血流成河厮杀出来的。

  若是光凭借打嘴仗,就想要让那些蛮夷臣服。

  简直是痴心妄想!

  两国土地之争,穷则搁置争议,富则自古以来。

  如何未战就先跪?

  天下岂有这般道理!

  就算朝廷想要和谈,那也得发兵进行恐吓,打上几场,蛮夷才会静下心来听你讲话。

  宋煊洋洋洒洒写完这篇议论文后,又回想起晏殊教导自己。

  写在纸面上的文字,能留痕的内容。

  莫要表现的过于激进。

  然后宋煊又在结尾上填上一句。

  此乃书生之言。

  若是朝廷想要真正实施起来,还需亲临现场去做调查。

  最重要的是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

  我辈读书人不可靠着臆想,在朝中一拍脑袋便制定国家政策。

  宋煊给自己先叠甲,套上保守派的衣服。

  如此一来。

  写在纸上的言论,便算不得过于激进。

  写到最后一个字落笔后,宋煊终于松了口气,放下手中的毛笔。

  宋煊揉揉发酸的手腕环顾四周。

  他见好多人依旧在抓耳挠腮,迟迟没有落笔。

  这有啥难的?

  建政这种技能许多人都具备啊。

  无论是什么贴吧学两手,还是坐出租车听司机闲聊。

  要么就是过年聚会父辈开始吹牛逼。

  最不济还是自己在群里东拉西扯,或者看别人东拉西扯。

  至于不少大手子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把许多问题都能分析出来呢。

  一个个挥斥方遒的,宋煊倒是没少学几手。

  王从益是当过官的,对于执政是有经验的。

  只不过他身体不好,暂时辞职。

  恰巧在应天府这里养病,闲着无聊就参与了此番考试。

  他瞧着范仲淹出的这个题目,当真是过于复杂了。

  寻常学子怎么可能会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呢!

  这简直是强人所难啊。

  难不成范仲淹是看报考的学子众多,所以考试的题目出的这般难。

  想要尽可能的刷下去不少学子?

  石介趁着沾墨的笔空隙,抬头瞥了一眼。

  他发现满场大多数学子还在思索,唯有宋煊把笔放下来了。

  宋煊这么快就写完了吗?

  不应该啊!

  宋煊行事如此冲动。

  他怎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并且迅速写在试卷上。

  想想都觉得宋煊,他没有这个能力的。

  你知道吧。

  尤其是方才宋煊撸袖子的行为,更是加重了石介在心中人为宋煊习惯于靠武力解决问题,而不是靠脑子的形象。

  许多人都是硬着头皮去写,待到收卷的锣响了,都还有不少人唉声叹气的。

  没写完。

  根据规矩所有人的笔全都放下,不准再写。

  谁要是再写便试卷作废。

  科举场上可没有专门为你开特殊的例子在。

  众人三三两两的结伴走出考场,唉声叹气。

  宋煊苏洵二人与包拯、张方平汇合一同往外走。

  包拯其实不喜欢考后对答案,故而中午也没有专门来寻宋煊什么的。

  他只是老老实实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休息,待到去厕所的时候,倒是听了一耳朵宋十二的事迹。

  包拯虽然也刚硬,但他整个人是充满了忧愁主意色彩的。

  虽然包拯认同宋煊早慧,且为人处世也极好,但在自己是白身的时候,得罪一个位比宰相的儿子。

  今后可能会吃苦头,于他在科举一途上不利。

  倒是苏洵这个学渣喜欢对题:

  “十二哥,我看你写的极快,难不成是心中早有腹稿?”

  “这种题很简单啊。”

  听了宋煊这话,苏洵嘿嘿笑了两声。

  说实在是他没怎么看懂题目,倒是也不好附和宋煊的话。

  张方平眼睛一亮:

  “十二哥也觉得简单那我就放心了,我还以为是不是考官暗中放水了呢。”

  包拯:???

第88章 有人打探你的消息

  你们这些神童说话。

  当真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吗?

  包拯也观察了考场上其余学子的神色,大多都愁眉苦脸。

  思考着什么两全其美的法子。

  但包拯可以肯定,许多人都想不到。

  宋十二说如此简单,包拯也想要听一听他想出来一个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

  放水?

  范仲淹才不会干这种没溜的事。

  尤其是自从来了宋城之后,范仲淹与宋煊都没怎么见过面。

  就算是宋煊去报名,也只是瞧见范仲淹在那里忙活个不停。

  即使范仲淹笃定宋煊不会来找他要求泄题,但他认为宋煊很聪明,难免会从双方交谈当中押中考题。

首节 上一节 74/1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