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悍臣 第33节

  “不错。”

  张亢喝着酒葫芦里的酒。

  “十二郎与晏知府相识,再加上自身优势,考上应天府书院岂不是手到擒来?”

  张亢认为宋煊在应天府书院读书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他还是要把心思放在科举考试上才是最为重要的。

  那个范相公作为应天府书院的掌教,怕是早就想要把宋煊给纳入进去,好好教导一番了。

  难得遇到如此文武全才之人。

  宋煊随口一句便是千古名句,当真是旁人努力一生,都要仰其鼻息的存在。

  他宋十二此时,竟然还会为考不上应天府书院而担忧?

  太过于谦虚了。

  当真是小地方出来的,不晓得自己展现出来的价值有多高!

  “俺堂堂正正考入应天府书院,走后门纵然进去了,将来也是考不上进士,骗人骗己,没什么必要。”

  宋煊倒也不觉得考入应天府书院有什么困难的,但有些心里话没必要同刚接触不久的人说出来。

  张亢倒是没想到宋煊的底线是在这里。

  不过哑然一笑,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坚持。

  “那你到了宋城后,可得好好预习一二,免得名落孙山呐。”

  “哈哈哈,这是自然。”

  宋煊靠在竹椅上。

  他打算待到天亮后,再去雷员外的府上溜达一二,也好去瞧一瞧托他为自己租赁的房子。

  张亢瞧着宋煊这番放松的模样,继续开口:

  “十二郎家中并无显赫之人?”

  因为在他看来,宋煊家里钥匙有显赫之人,早就该把宋煊打造成神童,为家族造势了。

  哪能沦落到现在谁也不管他呢。

  徒徒令璞玉蒙尘。

  “俺们从祖上都是泥腿子,也就是俺二伯父中过进士,可惜英年早逝。

  但就是这样,俺爷爷要把家族所有适龄孩童全都送到私塾里读书,渴望再出现一个读书种子,光耀门楣。”

  张亢颔首,那宋家也算是勒马镇的小地头蛇了。

  毕竟县衙里也有吏员。

  “十二郎如此有读书天分,纵然是父兄不争气,那你爷爷也没有培养你吗?”

  “他忙着培养俺大哥,俺大哥是最善于读书的。”

  宋煊又解释了一句:“俺大哥过继给了俺二伯父,如今他成了举人,也在应天府书院读书。

  听说今年省试当中落选,没有进入殿试。”

  宋煊用了听说二字,张亢敏锐的察觉出来,他们家族兄弟的关系是非常不好啊!

第39章 显赫的祖上

  不过他爷爷把他们这支的长孙从泥潭里拉出来,也是为三房考虑了。

  宋煊他大哥过继出去,有了更好的前途。

  将来兴许能吃上二伯父剩余的福泽。

  毕竟宋煊他爹和二哥全都是赌狗。

  这支子在他家老爷子看来彻底没救了。

  剩下他这个小老三,从小又不是个听从安排的性子,便更没有人在意,落在泥坑里也无所谓。

  以至于宋煊小小年纪,就出来独立门户,任其在外独自打拼。

  “十二郎家中竟然是这般情况,他们都是有眼无珠,不晓得你的厉害,待到你一鸣惊人之时,他们便全都会攀附上来的。”

  张亢连忙把话题给拉了回来。

  “俺是懒得在他们面前表现,一个个的脑子都不正常,还想攀附俺,且等着瞧吧。”

  宋煊回想起自家老爹这一支子的人。

  还有其余堂兄弟,可能是与自己想法不同,显得格格不入。

  在宋煊吐槽自家人的时候,一向豪迈的张亢倒是没有附和。

  无论如何人家都是一家人。

  兴许待到宋十二年长一些后,便不会这么想了。

  “张推官家里关系,比俺们强上许多了吧。”

  一说到这里,张亢脸上也带着笑意:

  “我大哥比我先中进士为官,且位置在我之上,我们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当官,也算是光耀门楣了。”

  张亢又饮了口酒:“不过我爹早年间也沦落成了衙役,我们兄弟俩靠着爷爷留下的书籍启蒙。”

  “喔,一门两进士。”宋煊高看张亢一眼:

  “你们兄弟俩可当真是光耀门楣了,令父在乡里族中那也是腰杆子梆硬啊!”

  大宋从上到下都在推读书人地位高,鼓励人读书,可想而知这条赛道有多卷。

  在嘉佑二年榜单之前,二、三年时间才能考上一百多人。

  因为这个时候三年一考的规矩还没有定出来呢,一二三年内开科举的例子全都有。

  一门两进士。

  张亢前几年因为自己考上,有了这个说辞后,也曾十分的兴奋。

  奈何为官后的道路,可不比科举考试要简单。

  没有根基,也没有贵人提携,全都得外放去熬资历。

  像晏殊那种年纪轻轻就穿上紫袍之人,简直是世间少有。

  这些考中进士的哪一个不是人中龙凤?

  他们这一辈子能穿上绯服就算是官运亨通了。

  (元丰改制前,紫袍为三品往上,绯服为五品往上,绿色为七品以上,九品以上为青色)

  纵然是张亢后期由文转武,名声于西北崛起,可他一辈子都是仕途坎坷,又得罪了不少人,诸如夏竦之流,至死他也没有显达。

  反倒是他那个一直当文官的哥哥张奎到晚年终于穿上紫袍,死后又有韩琦给他写墓志铭,后人才知道他们兄弟俩的父亲叫什么名字。

  张亢由文转武一辈子追求并且为之努力的事,一个也没有实现。

  不过宋煊说的在理,张亢的老父亲在乡里可是豪横的很,受人尊敬。

  如今不是大唐那种世家把控科举考试,以至于落第秀才黄巢考了三次都没上,狠下心来杀进长安城,直接来了个天街踏尽公卿骨。

  什么高高在上的世家,那真是一群群当猪杀的。

  如今在大宋一家之中有考上一个进士的,便足以在族谱单开一页。

  更不用说像张家一门两进士的。

  在族谱上更得大书特书一般,将来墓志铭都得是大宋高官来写才行。

  “嘿嘿嘿。”

  饶是性格豪迈的张亢,面对宋煊夸耀他父亲的话,脸上也是止不住的得色。

  “十二郎今后也能光耀门楣。”

  宋煊靠在竹椅上,听着船只破开流水的声音,悠悠的道:

  “俺听人言,母弱出商贾,父强做士郎,名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张亢停下喝酒的动作,当即愣愣的看向宋煊。

  他可以发誓!

  这四句话,长这么大都没有听说过。

  有了宋煊先前随口一说便是千古名句的例子在先,张亢可以肯定这定然是宋煊假借他人之口说出来的。

  这种事实在是过于直白。

  宋煊自己个便是母弱,年纪轻轻经营个凉浆铺子养活他自己,而大宋的恩荫制度自是能应对上。

  “十二郎有如此见识,当真是让人钦佩啊。”

  张亢的话让宋煊愣了一下,他本以为这句话是很常见的,流传怎么也得几百上千年了。

  可这四句总结还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写在水浒传当中的。

  “其实我也跟你一样,家里没什么助力,我爷爷那辈好歹是个县令。”

  张亢哼笑一声:“我平日里可都是对外宣称自己是张全义的七世孙,可我发现对于我在官场上并没有什么助力。”

  七世孙?

  宋煊掰着自己的手指算数,就算古人生孩子早,可那不得找补到大唐时期去!

  这也忒八竿子打不着了。

  而且大唐世家都被黄巢、朱温等绞杀的差不多了,哪还有什么血脉?

  不过宋煊一想也正常,孙权祖上是孙武,李世民祖上是老子,太多太多,都是古人常规操作。

  “敢问张全义是谁?”宋煊瞥了张亢一眼,认真的询问:

  “俺在乡下读的书不多,真的没有听说过此人。”

  “张全义是我老乡,世代务农,当个小吏,因屡次受辱,便去追随黄巢,攻入长安,当上了大齐的吏部尚书。”

  “喔。”宋煊对于黄巢起义具体细节并不是那么的了解:

  “你祖上这位还挺厉害。”

  张亢并没有反驳,而是继续诉说:

  “待到黄巢失败后,他便投靠了诸葛爽,待到诸葛死后,又另立门户,依附李克用,割据洛阳,随后与人决裂,投奔朱温,又被天子封王。

  在后梁进魏王,家中妻女全都被朱温所强女干,关键是他女儿嫁给了朱温的儿子,因他曾经靠吃木屑度日,被朱温所救,便制止儿子报仇杀死朱温。

  在后梁皇帝自相残杀当中,他又投奔后唐。

  后因为卷入李嗣源的兵变,忧惧而死,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肃。”

  因为要冒充张全义的七世孙,所以对于他的事迹早就熟记于心,纵然是许多细节他都进行了考证。

首节 上一节 33/1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