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悍臣 第219节

  随着考官喊着肃静,谁再出声,就直接打出考场。

  宋煊嘴里却是嘀咕着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他顺了了半阙后,发现已经超过三百字。

  遂宋煊直接在草稿纸上写着:

  奉

  试赤壁赋:

  按照大宋科举考试的要求,写赋的时候,有十三条的规矩。

  其中起手式便是奉试,这个相当于“解”的格式。

  试卷不写‘奉试’”等十三条中,违犯任何一条,均径黜落。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宋子与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至于年份宋煊也懒得改,还要注意韵。

  就当是老子梦中的时候那年去的赤壁。

  反正这种赋,也不需要是亲身经历才能写。

  晏殊刚从另一行转回来,就看见宋煊在那里挥笔一簇而就。

  他脚下快速倒腾了几步。

  走到宋煊身边放缓脚步。

  然后又正大光明的“视奸”了一眼他的试卷。

  起手就是:壬戌之秋?

  晏殊下意识的掰手指算了一下。

  如今是甲子年的秋天,壬戌那就是四十五年后的秋天?

  好家伙。

  真是好家伙。

  宋十二他果然不走寻常路!

  畅想自己四十五年后,带着友人去遨游赤壁是吧?

  晏殊不知道要怎么吐槽,宋煊如此胡编乱造的思路。

  但他作为主考官也不好一直停留在这里。

  此时晏殊脑子里全都是疑问,慢悠悠的踱步离开。

  因为同为神童的他,也没有理解宋煊的脑回路。

  毕竟在他看来,神童的路线都差不多,能够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

  而且晏殊作为神童的代表人物,自是也见过不少神童。

  他也能猜出那些神童的心思,可偏偏遇到宋煊这么一个被耽误的神童,晏殊一直都无法猜透宋煊的心思。

  这小子的想法,总是异于常人!

  宋煊好不容易遇到个简单题,自是开始大写特写。

  我管你这个那个的!

  看着这个赋的要求,王泰心里没有思路。

  他对于这种历史关注的很少。

  平日里多是经书子集之类的。

  谁承想这次晏殊根本就没有从那里找,全都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出考题。

  一下子就让王泰有些麻爪。

  他刚刚下定的决心又有些浮躁,特别是瞧见宋煊在那里一直写写写的。

  王泰有些泄气。

  “直娘贼,考官令人生气,但相比我自己的失败,同窗朋友的成功更是让我揪心。”

  “大家都是在同一个书院学习的,怎么就我这么菜呢!”

  “神童就必须厉害吗?”

  但王泰又无可奈何,只能强迫自己继续写下去。

  晏殊虽然奇怪宋煊的“起手式”,但又不得不承认,他能如此快就想到思路,脑瓜子就是聪明。

  因为在晏殊观察,许多学子全在冥思苦想。

  甚至连晏殊看好的韩琦,也迟迟没有动笔。

  即使他那首西昆体的诗做的不错。

  溜达之间,晏殊又回到了起点。

  曹利用指了指有些坐立不安的顾子墨,他方才一直坐在那里没有巡场。

  顾子墨脸上的表情,谁都能看出来是有着惶恐了。

  此时也顾不得官员的仪态,一个劲的擦着热汗。

  因为时间拖的越长,顾子墨想的就越多。

  他们这些科举出身的人虽然善于考试,但是大多数人心里当真是脆弱的很。

  “拖着他吧。”

  晏殊决定待到宋煊若是交卷,正好询问一番到底是怎么回事。

  曹利用颔首,随即询问道:

  “我看许多人对你出的题都怨声载道的,是否太难?”

  “难就对了。”

  晏殊摸着胡须哼了一声:

  “这才超过七千人,待到他们去东京参加省试,怕是全国各地善于考试的学子,都能在两万人作用,解试过不去,早点放弃也好。”

  曹利用也不在多言,总而言之,想要中进士还是难度挺大的。

  因为真宗朝的解额就超过一万五千余人。

  这群人都是要去参加省试的,择出最优的几百人,进入殿试,然后再被刷下一半或者三分之一人来,剩下的才是进士。

  北宋大规模养士,在殿试多录取些进士,还得是宋仁宗亲政后的举措,直到中后期全部录取。

  诗赋把众多学子都难住了,许多人都汗透衣服了。

  不管是闷热,还是紧张,许多学子都不好受。

  到了时间,便是一声响锣。

  示意可以吃饭了。

  若是想要去厕所,必须要举手,有专人带过去,且要排队,不允许多人同时离开。

  宋煊掏出自己的炊饼,夹上牛肉片,打开自己的绿豆汤,吃起午饭来。

  他准备一会再睡一觉,待到下一场考试把所有题目誊抄上后,再去上厕所。

  反正下午考的就是填空题。

  时间眨眼而过。

  “直娘贼。”

  宋煊撒尿的时候忍不住喝骂:

  “晏老贼搞了三十道题,幸亏老子最近一直看论语,至少有三道还没想起来。”

  待到他捂着鼻子出去后,便瞧见一旁候场的晏殊。

  他脸上露出微笑:“宋十二,这题目你可满意?”

  “俺满不满意不重要,晏相公满意就行。”

  宋煊稍微行礼随即想要回去。

  但是晏殊却道:

  “忘了与你说了,方才你的试卷本官已经让人遮起来了,免得被人瞧见,免得落得一个主动帮他人作弊的名声。”

  宋代场屋连片设席,使得考试传义十分方便。

  稍微抬抬头,就能凭借暗号传递信息,或者目力极好的人都能看见。

  诗赋之作,贵在创新,非聪明博学之士难成佳篇。

  策、论则需通古今之变,除非宿构,场屋之中亦很难抄袭。

  帖经、墨义,它们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和问答题(回答经文及注疏)。

  两者皆以背诵为主。

  考试时夹带、传义都十分方便,所以在场屋中对这些应试者的防范尤为严格。

  仁宗天圣八年,欧阳修在省试中因同情一位患病的李姓举人,竟将自己的答卷放到那人的书案之上,供他“拆拽回互,尽用之不妨”。

  不久,“榜出,欧公作魁,李亦上列”!

  到了南宋的时候,考这科的时候,私自带着书已经是半公开化的开卷考试了,甚至还几个人雇佣一个枪手,给大家一块传答案。

  因为这科最容易被人抄袭。

  “多谢范相公。”

  宋煊的道谢,晏殊丝毫没有放在心上,而是摆摆手示意他回去答题。

  待到宋煊勉强胡编的“典故”诗写出来后,依旧是提前交了卷子。

  因为这种情况,宋煊还是被晏殊公事公办的叫进去询问。

  宋煊顺势瞧了一眼,脸色稍显苍白的顾子墨,想必他现在是有些慌。

  万一自己抓到刺客,他可就说不清楚了。

  顾子墨瞧着宋煊盯着自己笑,他自是强壮镇定,瞪了回去。

  宋煊照例等了一会,没成想张方平也交了卷。

  “十二哥。”张方平脸色有些不好看。

  “嗯。”

  宋煊应了一声,他没有主动问考的如何。

  考完试对答案完全没必要。

  “我没考好?”

首节 上一节 219/3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