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悍臣 第210节

  不过宋煊下意识的盯着顾子墨的头上,嘴角露出一抹微笑:

  “多谢顾通判的关心,小子不过是偶感风寒,尚未痊愈。”

  “小病。”

  “却是如此,但顾通判还是离俺远些,免得传染给顾通判,那倒是学生的不是了。”

  “哈哈哈,不碍事,不碍事。”

  顾子墨哈哈笑了两声,你病了好啊!

  正好帮你结束病痛的折磨。

  “呵呵。”

  宋煊也是干笑了两声:

  “顾通判到底是大度,小子佩服。”

  他家里的田,自己当然是要狠狠的耕耘!

  “宋十二,即使病了也要好好考啊,机会不多了!”

  顾子墨故作大气的鼓励了宋煊一二。

  他们二人的寒暄,自是让作为特意巡逻监察南京考官的曹利用瞧见了,他看向一旁的晏殊:

  “未曾想到,十二郎在应天府官场挺吃得开,跟谁都能说上两句。”

  晏殊眼皮子都没抬,稳稳的坐在椅子上:

  “那个是通判顾子墨,窦臭的学生,他能对宋煊不熟悉吗?”

第172章 提前交卷

  听到晏殊的解释。

  政治斗争经验极为丰富的曹利用两条眉毛立马挑起:

  “我看他们二人脸上都是带着笑意,原来都是在这互相演戏呢!”

  曹利用虽然为武将,但是在朝中这么多年,大风大浪都过来了。

  他自是有着超越一般人的见识。

  在官场当中争斗,大家面上笑呵呵,背地里捅刀子的事,他早就见惯了。

  读书人的阴狠,可一丁点都不比那些没卵子的宦官弱。

  这段时间为了避嫌,晏殊并没有与宋煊有过什么交流。

  因为晏殊有些担忧。

  他知道宋煊是个聪明人。

  而聪明人就爱“取巧省力”。

  晏殊就是这样。

  以己度人。

  他太了解宋煊的想法了。

  晏殊就是预防宋煊从自己的只言片语当中,猜出一些考题的内容。

  那对于其他学子就不公平了。

  不要以为不可能,就算晏殊在朝廷厮混这么多年,那也是容易中别人语言的陷阱的。

  晏殊有心想要让宋煊奔着连中三元的目标去,但前提是相对公平。

  而不是那种故意泄题,把宋煊给推上神坛。

  这种事,晏殊不会去做,也不屑去做。

  因为他相信依照宋煊的傲气,定然会狠狠的奚落自己看不起他。

  晏殊太懂年轻气盛的自己了。

  故而他也相信宋煊也是如此心气!

  年轻的晏殊是有过被泄题的经验的。

  当时是南人北人之间的对决,他不愿意卷入其中,说自己恰巧提前做过天子出过的题目,所以他请真宗皇帝现场另外出题。

  他不需要搞这些下三滥的手段。

  因为晏殊对自己有些极强的自信!

  难道宋煊如此骄傲之人,他会搞这种拿不上台面的事吗?

  这种事晏殊都不用去问宋煊,他就知道显然不可能!

  “同叔,那顾子墨会不会想暗中使坏啊?”

  曹利用知道宋煊说过的计划,此时不过是在提醒晏殊。

  他这个老友聪明是聪明,但只是善于自保。

  并不是善于政治斗争以及保护他人。

  “是会有这种可能,我会亲自盯着他,不给他在卷子上弄事的机会。”

  晏殊虽然没有与宋煊直接交流,但是也明白他身边带了一个护卫。

  看样子宋煊是怀疑有人要威胁他的身家性命了。

  曹利用颔首。

  有些话不用说的太明显。

  宋煊到了考场当中,来到了自己的号区,发现周遭都坐满了人。

  此时北宋的科举考试环境还行,倒是没有像明清那样。

  学子们缩在狭小的号棚里,连考三天吃喝撒都在里面,大便都是要提前申请的。

  有的学子为了不让考官厌恶自己,留下坏印象,会憋着不上大号。

  此时大宋考生头上全都是棚子遮阳,棚子下摆满了桌椅,隔着间距。

  因为这又不是经常用,三年才用两次,故而都是临时搭建,方便恢复。

  高台上。

  考官累了就坐在上面,或者下来巡逻。

  总之就是所有学子的动作,都要收入眼中。

  绝不允许看不见任何人的小动作。

  监考这件事也是极为严肃的活,至少能保证官府对外的信用。

  一旦发生科场舞弊时间,无论是考生还是考官全都得倒霉妥妥送政敌手里的把柄。

  而且考场也不是一个考官盯着。

  宋煊环顾左右,又有兵丁来回巡逻。

  晏殊作为主考官也是左右巡逻,待到时间到了便响起敲锣声。

  天圣二年。

  应天府解试。

  开考了。

  在铜锣响起之前,所有的学子都禁止交头接耳。

  该磨墨的磨墨,该顺毛笔的顺毛笔毛,都在做准备工作。

  今天考的第一科是经义题。

  一共十五道。

  全都是晏殊亲自从儒家经典书籍挑选出来的。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兵丁举着牌子在考场上来回走动。

  确认所有学子都看到了。

  等他们誊抄在草稿纸上。

  然后再由另外的四个人举着牌子是下一道题。

  此举相比于搞试卷出来,更不容易泄题。

  还是现场写牌子,相对不容易被人提前泄密。

  卷子这种事,总归是有人能够轻易抽走泄题的。

  如今的大宋对于科举考试,还没有单独搞出来“别头试”来进一步加强公平。

  否则长期照此下去,那便是平民出身的学子会减少,许多进士都是世代为官。

  家里头一代考取进士,自是要竭尽全力培养下一代子嗣考取进士。

  从而把这份家族富贵,延长下去。

  再加上进京考试还要需要官员的关系作保,平民子弟哪有这层关系?

  宋煊着实没想到自己运气还不错,前两道竟然是春秋。

  第一道题还是自己考校孙复的。

  孙复被范仲淹收在书院当中,教授所有人春秋,想必他是极为擅长的。

  故而宋煊想都没想,就把这题的答案给写上去了。

  紧接着便是诗经的两道题,关关雎鸠这个他还能写,但是下一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便是有些为难了。

  晏殊出的这十五道题,四书五经全都覆盖过来了。

  既考察考生对经典原文的理解,又要求考生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问题阐发自己的见解,能够全面考察考生的经义水平和思想深度。

  宋煊在草稿纸上写完后,开始在试卷上誊抄。

  这一场,十五道题当中有两道他拿不准。

  合格标准是十二道,但是这些题当中又有侧重点。

  宋煊不知道哪几道会被列为重点题目,这些题目的答案,会直接影响最终成绩。

  尤其北宋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录取率极低,需要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色才能脱颖而出。

  这段时间虽然通读经典,重心放在了诗赋上面,对于经义这方面重心放的不够。

  曹利用慢悠悠的溜达。

首节 上一节 210/3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