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悍臣 第166节

  年轻的夫人脸颊微红,一一回答宋煊的问题。

  最后从嘴唇里吐出几个字:

  “来的及时。”

  王泰等人皆是盯着宋煊。

  毕竟他们是知道宋煊读书有点厉害。

  未曾想他真会给人把脉!

  而且问出的问题也如此的“专业”!

  这可牛逼大发了。

  一个好郎中,那谁都想要遇到的。

  “中医讲究四门功课。”

  宋煊侧头给王泰等好奇脑袋讲解:“便是望闻问切。”

  “哦?”

  王泰整一个医盲。

  听宋煊这般言语,再加上方才他说的话,连连点头表示你说的对。

  反正他不慌,自己个的兄弟,有救了!

  宋煊又对着眼前的年轻夫人叮嘱道:

  “嫂嫂的身体,摸起来,倒是没什么问题。”

  “俺估摸就是有点上火,小便发黄,近期不要精神过于紧张,容易夜里惊醒,后续也会引起大便不通畅。”

  宋煊说完之后,顾家嫂嫂红着脸连连点头。

  但是他的话倒是让老妇人脸色有些难堪。

  因为如今在大宋这种环境下,生不出孩子来,一般都是要怪罪在女人头上的。

  可有些时候,并不是女人的缘由。

  人家地好着呢,怕是你这个种子不太行。

  顾家老太太是瞧着儿媳妇一直都没有身孕,这才给儿子又纳了一房小妾。

  结果几个月过去了,小妾的肚子里也没动静。

  一块地有问题,总不能两块地,同时都有问题吧?

  于是最近老太太礼佛的次数便多了起来。

  不仅自己来,还带着自己的儿媳妇,一起诚心求神拜佛。

  缓了一会,顾家老夫人开口道:

  “多谢小郎君,不知小郎君是在哪里就学,到时候也好让我儿子当面道谢。”

  “哎,老夫人言重了,你我萍水相逢,何须专门道谢。”

  “俺方才的话,不过是一家之言,况且嫂嫂她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可以孕育子嗣。”

  宋煊这才从顾家嫂嫂的胳膊上把手拿开,连忙摆手:

  “况且老夫人不必过于介怀俺方才的话,不如去寻王神医看一看,兴许能找到良方,小子学艺不精,平日里都是读春秋的!”

  顾家老夫人暗暗叹了口气,她如此想要抱孙子的心情。

  岂能不去找本地神医去看?

  人家王神医说的跟眼前的小郎君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不过是开了些安神的药。

  顾家夫人又仔细瞧了宋煊几眼,好好记住他的模样。

  其实这几年她过的都不如意。

  人家看是年纪轻轻便是官夫人了,可是肚子里一直没动静,自是让家婆一直念叨。

  她如何能够精神不紧张?

  就算每日前来礼佛又能如何,他们夫妻二人同床的时间虽多,可自家夫君他并不喜好这种人伦之事。

  况且宋代的夫妻制度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就意味着夫永远是主导者,妻则是追随者。

  这也是礼法上面的束缚,丈夫在家庭中就是尊敬的地位,而妻子则是卑贱的地位,形成了尊卑有序的关系。

  虽然丈夫是家庭上面的核心,但是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下,双方也是承担了不同的角色。

  丈夫读书科举当官养家,而妻子则是生育和相夫教子。

  顾夫人是断然不能主动要求顾子墨来交公粮做人伦之事的。

  除非是顾子墨主动发起,顾夫人被动接受才行。

  尤其是士大夫群体的妻子更容易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对于丈夫大部分都是无条件地顺从。

  况且自家丈夫喜欢胸脯小一点的。

  毕竟士大夫的审美是女子小雷,一下子就给她过滤掉了。

  顾夫人自是无法讨得顾子墨欢心。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块巨石一直压着她。

  以至于顾夫人心里的苦,又没法与旁人诉说。

  她瞧着眼前这个孔武有力的小郎君站起身来,又是重重的叹了一声。

  “老夫人,俺们吃饱喝足了,那便去读书了,就不多打扰了,俺走了。”

  宋煊站起身来冲着二人行个叉手礼,随即出门奔着大殿去了。

  顾老夫人也明白这种事急不得,她看着一旁的儿媳妇,再次叹了口气:

  “怎么就不行呢?”

  “娘。”顾夫人鼓足勇气小声道:

  “是夫君他不喜此事。”

  “他不喜欢做,就行吗?”

  一提这话,顾老夫人也是点了一下儿媳妇的脑袋:

  “你们俩都是怂货,一个比一个怂。”

  顾老夫人看自家儿媳妇屁股大定然是好生养的,再加上今后必然奶水足,更能把孩子顺利养大!

  可现在万事俱备,就欠一个孩子出生了。

  让她盼了数年还没有动静,如何能不着急!

  待到几个人出门后,王泰自是嘴上不听说着好话。

  什么十二郎,真是神了。

  将来可以接过王神医的衣钵之类的。

  方才那个嫂夫人脸红了,他一直盯着瞧呢。

  这便是夫人对你小子医术的认可,说到他心坎里去了。

  倒是一直黑脸的包拯,也快步上前:

  “十二郎,我与先妻成婚三年,一直未有子嗣,你也给我号一号脉。”

  “包兄,不用细想,令夫人体弱多病,很难怀上子嗣的。”

  宋煊并没有停下,但很郑重的道:

  “若是包兄再婚前,可让俺帮你夫人号一号脉,看看她的身体如何。”

  包拯哥仨,他是老爹年老生出的孩子。

  包拯这支子嗣当真不行,儿子孙子全都早逝。

  六十大寿包拯感慨自己此生无后(过继了他大哥的孙子为嗣子),然后家里人跟他说被他送走的小妾怀了身孕,反正包拯就认了。

  “此番我回家与父母报喜,确实是给我寻了一门亲事,那姑娘姓董,年岁不大,才十四岁,待到我参加完科举考试后就成婚。”

  “额。”

  宋煊这才止住脚步。

  大宋有厚嫁之风,女子虽说为了给自己攒嫁妆成婚年龄会上涨一些,通常在十九岁往上。

  但法定成亲的年龄是女子十三岁就可以了。

  “包兄,你听俺一句劝,待到那董小娘子十八九岁后,你们成亲在孕育下一代较好。”

  “为何?”

  包拯算了一下,等过去五六年,那个时候自己都三十而立了。

  “虽说女子十三四岁来了葵水就可以婚娶,但大宋姑娘普遍发育,额,就是从十三四到十八九这个阶段还在长身体,并不适合孕育子嗣。”

  宋煊也顺带给几个同窗科普了一下:

  “就是母亲的肚子这里如果没有完全长好就孕育子嗣,会容易早衰,早产以及难产,容易一尸两命,子嗣的寿数也不会太长。”

  几人倒吸一口凉气。

  这种知识点,他们听都没有听说过。

  但是方才宋煊露一手,便让他们心服口服,不得不重视起来他的话。

  “原来是这样。”

  王泰脸色煞白:“怨不得我姐生孩子险些难产而亡,原来是她那个时候年岁尚小。”

  宰相的女儿自然不需要自己攒钱存嫁妆,家里早就给置办好了。

  故而成亲的岁数也不会太大。

  “那我得立马写信,不能让我妹妹再早成亲孕育子嗣,走我姐的老路了,那太吓人了。”

  宋煊也明白,古代这种医疗水平,很容易就一尸两命的。

  “那你快些写。”

  “好好好。”

  宋煊等人进了大殿。

  不得不说寺庙香火鼎盛就是有钱。

  整个大殿显得极为宽阔,而且还塑了金身,一盏盏灯油在亮堂着。

  旁边蜡烛更是不少。

  王泰连忙跑向一旁本该和尚坐着解签的桌椅,开始研磨写信。

首节 上一节 166/3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