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悍臣 第149节

  今天被再次召见,刘晔见拒绝不了,直接装作晕倒中风了,根本就不理太后这茬。

  这也不是刘娥第一次跟朝中姓刘的认亲戚。

  主要是刘娥出身歌女,家境贫寒,显得极为自卑,连她父母的身世都是编纂的。

  当然刘娥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我这么牛逼,那必须得有一个牛逼的祖上才更能彰显实力啊!

  这种事自古以来给自己找牛逼祖宗是做法很常见。

  刘娥执政手段是有一些,但认祖宗这种事嘛,与同样出身贫寒的朱元璋差上不知多少倍。

  如今又以太后身份摄政,可她自己家里人丁稀少。

  唯一的外戚还是她那个改姓的前夫哥,根本就无法为她在朝中提供太多的助力。

  刘娥的摄政地位并非所有人都认可。

  尤其是部分士大夫和宗室成员对她的权力持怀疑态度。

  故而刘娥急需要在朝中找一堆簇拥,认亲戚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可刘娥发现并不是所有士大夫都跟张耆一样。

  再加上刘娥又有要穿龙袍的小道消息出来。

  她是要效仿武则天吗?

  那谁还愿意跟她粘锅啊!

  躲还来不及呢。

  刘娥见刘晔中风了,大惊失色下。

  脸色又极为难看。

  他宁愿这样都不与我承认有亲戚关系。

  如此看不起我?

  岂有此理!

  但她却没法子直接罢免刘晔的官职,只能暗自生气,差人叫来御医为他诊治。

  ……

  应天书院。

  范仲淹手里那个木质喇叭,用来扩充自己的音量。

  好在新生只有三百八十八人,垫底的是范详,如同第一名一样,让人印象深刻。

  如此规模的讲话,范仲淹确信学子们能够听清楚。

  至于口音问题,后面还会发一下他这个新任掌教的要求,给所有学子,而不是仅仅是新生的。

  除了新生入场外,同样也有不少老生在那里准备听一听新掌教要说些什么。

  据他们了解,戚掌教已经干了十几年来了,现在胡须发白,也该让年轻人来操心一二书院。

  众人排着队。

  张方平作为第一个排头自是昂首挺胸,又有些小紧张。

  他才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主。

  至于宋煊,他根本就不在乎,而是对自己这个新同桌有些好奇。

  稍微有点娘们唧唧的。

  又姓祝,可千万别搞什么祝英台那一套啊!

  “祝兄弟是不舒服?”

  宋煊手里拿着折扇:“俺看你一个劲的流汗。”

  祝玉连忙摇头:“多谢宋兄关心,突然有这么多人,我一时有些接受不了。”

  “哦。”

  宋煊颔首。

  原来是社恐啊!

  那自己放心了。

  毕竟如今这个时代,女子虽然能学习,但是参加不了科举的。

  诸如才女李清照之类的。

  但是能出现李清照这样的才女,家里也多是富商或者是士人家族。

  她们通常在家中由父亲、兄弟或聘请的教师进行教育,很少会到外面上什么县学州学之类的。

  因为根本就不收!

  “这种事祝兄弟也用不着担忧,人很快就能适应新环境的,过不了几日,你就习惯了。”

  听着宋煊的宽解话语,祝玉也是点点头,希望如此吧。

  天气炎热,晏殊以及一帮年事已高的夫子们并没有上台,就范仲淹自己去讲个话,然后再由宋煊说几句,激励大家。

  反正学子们晒一晒也没什么关系,这点苦都受不了,还怎么受读书的苦?

  范仲淹瞧着学子们有序入场,又看见小广场周遭也站着不少老生。

  “十二哥,一会你上台讲话紧张不?”

  “俺叫不紧张。”

  “哈哈哈。”

  张方平闻言大笑起来,他们甲班是坐在最左侧,完全没有按照什么甲班必须坐在中间之类的规矩。

  王尧臣倒是有些惊讶,连带着祝玉也偷偷瞥了一眼宋煊。

  他要上台讲话?

  “十二郎是提前得到消息了?”王尧臣轻声询问。

  “嗯,掌教与俺提前说了,让俺准备,免得今日上台讲话,阿巴阿巴的什么都说不出来!”

  如今在大宋这种演讲一般都不会搞什么当众念稿子之类的。

  你都不把稿子背下来,都没资格在上面讲话。

  或者连现场发挥都没法搞,还怎么让我们承认你有才华啊?

  王尧臣哦了一声,明白是宋煊策论写的好,又有才华,随即小声道:

  “十二郎,你那书铺的部分利润要分给书院是真的吗?”

第137章 演讲能力

  “嗯。”

  宋煊在彩票上已经做好了说明,同时也作为一个卖点。

  毕竟应天书院的金主消失了,如今没有人能够供应得上。

  并不是所有富商都愿意拿出大批银钱,来给书院这个无底洞添钱的。

  “也算是俺的一点心意。”

  听了宋煊如此言语,王尧臣也是一阵钦佩。

  在监牢当中,王尧臣就晓得宋煊是一个豪气之人,连吃三天庆楼的饭菜,吃的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可这还不算晚,宋煊开个书铺也不单单是为自己赚钱,更是为了书院做贡献。

  光是这种不把钱当钱的性格,就不是谁都能学得来的。

  “十二郎,还是莫要过于豪气。”

  王尧臣小声嘀咕了一句:

  “我在书院学习也有三四年了,赵家、曹家的事我都知道,没有朝廷的拨款,有多少钱都填不满书院的花费。”

  他们冬日里取暖的柴火,都是书院统一购买,那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再加上书院还会给新生发两套儒生的衣服,同样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笔墨纸砚都会充作奖励,变相的补贴家庭贫困来此读书的学子们。

  林林总总,书院总是入不敷出,连夫子的俸禄都拖欠呢。

  王尧臣相信依照宋煊的家底,他是没法仔充大头的。

  得益于两人一同蹲过监牢,宋煊脸上带着笑意:

  “多谢王兄提醒,俺那买卖能挣一点点,倒也不至于亏本,若是买卖不行,俺指定就会关了,不会强撑着。”

  “那便好。”

  王尧臣毕竟年长宋煊几岁,他怕长久下去,宋煊前往东京参加考试的盘缠都不够了。

  每年学子去京师考试,无论是住宿还是吃饭,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纵然是想要帮助书院,那也得等自己脱离泥潭之后才行,否则。

  罢了。

  王尧臣见宋煊心里有谱,他便不再多言。

  今后若是十二店里的买卖不行,他再去找夫子王洙好好劝说一番。

  范仲淹见人来的差不多了,又示意大家安静。

  “诸位学子,我叫范仲淹,是应天书院新任的掌教,今后掌管书院一切教务。”

  范仲淹先是说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又说了自己也是从书院考出去的学子,如今回到这里教学,是十分的高兴。

  现如今书院陷入了困境,但好在有朝廷、晏知府以及本地乡民的帮助。

  因为先前资金链断裂,所以到了晚上,书院也没有免费的蜡烛发放,供应学子们读书。

  范仲淹说他今后会努力改变这一情况,每三天发一次蜡烛,供应学子们夜里读书。

  待到情况好转,他更是会亲自督促学子们在晚上学习,蜡烛也会夜夜供应。

  一根蜡烛的燃烧速度在一到两个时辰之间,因为质量问题,并不是完全相同。

  但也足够夜里用了。

  众多前来站着听的老生们顿时欢呼一片。

  来应天书院读书的学子们并不是家里都富裕的,平日买笔墨纸砚消耗就不少。

  若是再夜夜都买蜡烛读书,那更是一笔支出。

  紧接着范仲淹话题一转。

  他希望考入书院的学子今后能够以天下为己任,更改先前的天下同文的校训。

首节 上一节 149/3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