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悍臣 第144节

  那便是培养更多的学子。

  将来也好取代朝廷当中的那些蝇营狗苟。

  可宋煊觉得晏殊的思路不太对,他自己都不想在那个泥潭里搅和。

  其余学子没有人照拂,真能卷起什么风浪吗?

  晏殊出去之后,便招手叫仆人去打听在宋煊这里做事的人家住在哪里。

  他要去瞧瞧。

  三人便溜溜达达的过去。

  何三此时早就带着妻女一路生风的到了家里,关上屋门,三个钱袋全都摆放在小破桌子上。

  何老太太面露疑色,开口询问:

  “我的工钱,宋少爷也结了吗?”

  何三便给她娘解释了一遭,宋煊的说辞。

  总归是钱归个人,不会代发,到时候还要领钱按手印呢。

  “那我这就去。”

  何老太太说完就要让儿媳妇把裙子脱了。

  她出门一趟,又瞧见儿媳妇从屋子里出去,在门上把成品裤子给拿回来了。

  “娘,宋少爷给了开门红包与一些布料,我便做主让人给娘做了裙子。”

  虽然布料是麻布,但总归是解决了家中只有一条裙子的窘迫之事。

  然后其余布料又搞了两条围裙。

  大宋许多劳动妇女都会如此,为的是避免搞脏了为数不多的衣服,还有厨娘,以及酒楼的服务人员皆是会如此做。

  如此一来她们二人的衣服,就不会磨损的过于厉害。

  “娘快试试。”

  何老太太虽然知道不该花那个钱让别人去做,但也是儿子儿媳的一番心意,她接过抚摸了一下针脚,倒是挺密的,人家没有糊弄。

  “你把旧裙子脱下来,这个新裙子给你穿。”

  何老太太见儿子儿媳脸上笑容一顿,连忙摆手,遂主动解释:

  “你们都在宋少爷的店铺里做工,那里进进出出的。”

  “万一前堂忙不过来要你们去帮忙,穿的过于寒酸,岂不是丢了宋少爷的脸面?”

  “谢谢娘。”

  何氏更是面露喜色。

  她还是当新娘子那年有过新衣服呢。

  “还有小茹,宋少爷赏给你的一百文你就自己揣着,兜里有点余钱,不会被人轻易拐走,长这么大也该置办一件新衣服,剩下的就买些布料,奶奶亲自给你做一身。”

  何小茹面露惊喜之色。

  她着实是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惊喜。

  何老太太虽然明白宋煊不会把自家孙女纳入房中。

  毕竟她姿色不佳,但若是留在宋府当个仆人,那也是极好的。

  至少能够让孙女养养身体以及给自己攒些嫁妆。

  人家十二郎是个读书种子,将来是要当官老爷的,但总得有些信得过的人为他奔走吧!

  “谢谢奶奶。”

  何小茹立即开始数铜钱。

  她知道钱是给家里挣的。

  家里养活这么多人口,吃都吃不饱。

  就不要考虑其他的事了。

  奶奶能把宋少爷的赏钱给自己,她如何能不感到意外?

  何小茹把钱仔细的放进宋煊给她的钱袋里,嘴角止不住的咧开。

  足足一百文的巨款!

  是自己从小到大都没有掌控的数量。

  何小茹整个人都被巨大的欣喜所包裹。

  何三瞧着家人如此齐心协力,嘴角也是咧开,无声的发笑。

  “爹爹,今天还能吃肉包子吗?”

  听着小儿子的面带希翼的询问,何三顿时觉得自己应该豪气一把:

  “吃什么肉包子,今天炖猪肉吃!”

  “好唉!”两个幼童蹦蹦跳跳的。

  倒是何老太太开口道:“刚挣点钱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

  “娘,这不是高兴嘛。”

  “你们在家待着,小茹跟我去宋少爷那里结工钱,回来买些肉和布料,你们在家看着孩子,生火煮些粥,要稠一些。”

  “唉,好,好。”

  晏殊站在所谓的军营街道,这里的路是真的烂。

  下点雨就会灌倒士卒的院子里。

  许多孩童身上皆是没有衣服。

  都这个点了,家里炊烟也很少有燃起的。

  她们这些妇孺脸上都是愁苦之色。

  青壮年都没见一个。

  “他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吗?”

  “应该是这样的,甚至不是劳力,一天只吃一顿的也大有人在。”

  范仲淹这些年在基层待的时间长,对于百姓的民生是有些了解的。

  晏殊哑然。

  照此下去,到了冬日兴许要死上多少人呐!

  就这种屋子,叠加肚子里没食,她们如何能御寒?

  晏殊突然觉得宋煊说的是有几分道理。

  在南京的厢军尚且如此窘迫,那大宋别处呢?

  朝廷拨出不多的钱粮,用口吃食吊着你不造反就行。

  至于其他的,自己个想办法。

  晏殊看见为宋煊做工的人家出来,祖孙俩虽然身上穿的依旧破旧,但能看的出来脸上带着笑。

  大抵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日子有了盼头,才会更加拥护朝廷吧?

  晏殊再瞧着其余妇孺脸上的麻木、愁苦、了无声息,甚至连孩童也没有多少力气奔跑玩闹,心思越发沉重。

  “看样子书院的缺口资金用不着我来想办法,但是这些百姓赚到更多过冬的钱,还需我这个父母官来想想办法。”

  “同叔。”宋绶安慰了他一句:

  “在你来之前,他们便已然生活十分困苦,这根本就不是你的缘故。”

  “是啊。”

  晏殊踩着烂泥巴,往回走:“在我来之前如此,便是对的吗?”

  宋绶怔住。

  范仲淹跟上开口道:

  “晏知府,光靠着宋煊售卖那个话本小说,根本就无法雇佣如此多的妇孺,还需要想办法为她们提供做工的机会,要不然光靠朝廷的拨款,根本就无济于事。”

  晏殊低着头,一时间也没有想出什么好主意?

  难不成要靠着丝绸吗?

  可是他对于这行不是很了解,但又不能暴露了自己的想法,免得被商人获悉,这帮人才是最善于钻营的。

  而且胆子也大!

  宋煊多年的经商经验,敢想敢做,晏殊猜测就是来源于此。

  “既然晏知府想要管一管百姓的民生,在经商方面,不如与十二哥儿多碰一碰,此子脑瓜子灵光,兴许就能想出办法来。”

  晏殊却是止住脚步:“安能让他小觑于我!”

第134章 “班主任”甲科第五?

  范仲淹觉得晏殊真的是被宋煊几句话说的道心不稳。

  看样子是要做出一番成绩来,免得他这个曾经的神童天才,被新的神童天才所嘲笑!

  神童之间的思维与对抗,范仲淹觉得自己没有经历过,所以也不懂。

  但是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傲的地方,也能理解晏殊的小情绪。

  不过范仲淹对于扩建书院的方案,要回去仔细想一想才行。

  毕竟宋煊的书铺当真是赚钱啊!

  没等几日。

  该返回的学子也都回来了。

  包拯从家乡回来,特意带了特产烘糕,便于长期储存,让宋煊等人尝一尝。

  他已经教会了自己父母练习八段锦,期待过年回家时看一看效果如何。

  众人说着路上的见闻,各自背着书包一同走进书院。

  许多新生自是心怀激动之色,终于考进了应天书院。

  距离考中进人的梦想就更近了一步!

  其余县学考中进士的录取率更少,应天书院还算是有名气一些,尤其是花费较少,师资力量也不弱。

  其实这两日便有学子进入书院,早就开始了分配宿舍。

  宋煊自是不住在书院里的。

首节 上一节 144/3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