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请陛下做太上皇 第61节

  “姓苏的多了,像他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配姓苏。不管他姓什么,在律法面前一律平等。

  此次,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编纂《贞观律》,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条文,你可以建议修改啊。”

  李承乾觉得她说得有理,于是,点头同意。

  随后,苏婉又把她和苏瑰一起去为白牡丹祝寿的事讲述了一遍。

  李承乾听了之后,竖起了大拇指:“高明!”

  苏婉面露得意之色:“这就叫迂回路线,夫人路线!”

  “你说得对,在这一点上,孤得向你好好学习。”

  “人都是有弱点的,常何的弱点就是怕他的小妾;

  人也都是要面子的,常何作为禁军统领,更是如此。

  换句话说,地位越高的人,越要面子。

  白牡丹做寿,却无人去向她祝贺,这让她的面子往哪搁呢?

  苏瑰本来也是不愿意去的,他说白牡丹只是常何的小妾,并非正妻,而且,常何事先没和他说这事,不过,这事也不能完全怪常何,只怪苏瑰在禁军中的职位太低了。

  如今,苏瑰已是一名陪戎校尉了,从九品上,常何拨了两百禁军军士归他统领。”

  李承乾端起茶碗,轻轻地吹拂着漂浮在上面的茶叶:“不错,苏瑰进步很快嘛。他到禁军的时间并不长啊。”

  “他呀,功夫还凑合,就是少了点心眼儿。

  他若是会溜须拍马的话,升迁的应该会更快一点。”

  李承乾一笑:“他已经很出色了,你就别要求那么高了。”

  “主要我爹太过刚直了些,他从不和朝中的那些大臣拉拢关系,也不许我们在外面把他老人家抬出来。

  苏瑰也倔,只是凭着自己的本事去努力奋斗。”

  李承乾听到这里,由衷地称赞道:“你父亲是个令人尊敬的人啊。”

  苏婉的一双美眸看向了李承乾:“像他们这样性格的人,并不适合在官场呆。

  官场如战场,也是非常复杂的。

  过于刚直的人,是不会有出息的,得八面玲珑才行。

  若不是我让苏瑰去给白牡丹祝寿,他说什么也不肯去啊。

  他觉得白牡丹只是常何的小妾,他去给白牡丹祝寿,太掉价了。

  其实,他想错了,不管白牡丹是常何的正妻还是小妾,只要白牡丹得宠就行。”

  “言之有理。”

  “而且,这一次,白牡丹还教会我很多收拾你们男人的招儿。”

  嗯?

  李承乾心想,看来,白牡丹不是一般的女人,道行很深啊:“她都教了你哪些招儿?”

  苏婉嘴角上扬:“我现在还不能告诉你,不过,你以后可要乖一点儿,要不然,我不但会三十六计,还会七十二变。

  你放心,肯定够你喝一壶的。”

  对于这一点,李承乾完全相信,因为他知道苏婉眼睛一转就是一个点子,李泰那么精明,已经着了她两次道儿。

  李承乾向她表示投降,然后说:“孤已经让杜正伦去找阿史那社尔了。”

  “杜正伦?”

  “是的,怎么了?”

  苏婉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他那个人,老不正经,能把事办成吗?”

第51章 李世民:魏老道,你又把球给朕踢回来了?

  紫宸殿。

  李世民正坐在文案内批阅奏章,魏征侍立在一旁。

  李世民抬眼看了看他:“爱卿!”

  “微臣在!”

  “你能不能和朕说说,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微臣愿听陛下高论!”

  嗯?

  李世民心想这牛鼻子老道现在越来越滑头了,朕把球踢给了他,他却又把球给朕踢了回来。

  李世民把手里的奏章放下,站起身来,背着手在厅堂里来回踱着步子,然后,清了清嗓音:“隋文帝做人有点不太厚道,夺了北周宇文阐的皇位,自己当了皇帝,要知道宇文阐是他的‘外孙’啊。”

  魏征手捻须髯:“在历史上,像这种情况有很多,就拿赵王司马伦来说,他是司马懿的第九个儿子,是司马懿最宠爱的柏夫人所生,司马师、司马昭是他的兄长,换句话说,他是司马衷的叔爷爷。

  司马衷太过于忠厚了,皇后贾南风说了算,但是,皇后无子。

  她诬告太子司马遹谋逆,趁机废黜了太子,并且杀了司马遹。

  贾南风这样做,就有点过了。

  由于贾南风的狠戾,引起了朝中司马诸王的不满。

  于是,司马伦就借着为太子报仇之机,闯进皇宫之中,毒死贾南风,逼着司马衷让位给他。

  司马伦就当了皇帝。”

  李世民点了点头:“隋文帝建立了隋朝之后,也算是个十分勤奋的皇帝了。

  他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理财。

  据说,他积累财富的本事,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位君主。

  在隋文帝的治理下,隋朝很快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粮仓都已经堆满了,粮食都没有地方堆放。

  按理说,隋文帝留给杨广的是一片大好河山,但是,杨广继位以后,巡游无度,修建洛阳、显仁宫和长城,修驰道,开凿大运河,再加上年年征战,不断地对周边用兵,百姓不得安宁,国库越来越空虚,三征高句丽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宇文化及谋反,杀死了杨广,因此,隋朝灭亡。

  当初的秦朝也是如此,嬴政死后,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

  但是,胡亥整日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把朝中大事都托付给了赵高,而赵高指鹿为马,祸乱朝纲,把整个天下搞得乌烟瘴气,不久,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紧接着,项梁、项羽叔侄举兵,刘邦也由一名泗水亭长摇身一变,成了沛公,加入了起义的队伍。

  最后,胡亥被赵高所杀,秦也随之灭亡。”

  闻言,魏征笑道:“在微臣看来,陛下只说对了一半。”

  “哦?朕只说对了一半?”

  “是的。”

  “那么,另一半呢?”

  李世民听了,心中有点不太服气,心想朕说的都是事实,没有什么差错啊。

  魏征迈着方步,摇头晃脑,缓缓道:“在微臣看来,秦朝、隋朝之所以会灭亡,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秦始皇和隋文帝不识人啊。”

  “爱卿此话怎讲?”

  “陛下请想,扶苏仁爱、贤明,嬴政却自以为身体很好,迟迟不把扶苏立为太子,仍然四处巡游。

  他觉得李斯和赵高都是忠臣,巡游时,把他们和胡亥一起带在自己的身边。

  没想到他在沙丘病死了,却让李斯和赵高钻了空子,篡改了遗诏,赐死了扶苏,改立胡亥为秦二世。

  难道说秦朝的灭亡,嬴政没有责任吗?

  如果他早把扶苏立为太子,或者,不用李斯和赵高,会有后来的那些事吗?

  人们常说,秦朝的灭亡是胡亥的胡作非为造成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胡亥的性格又是怎么养成的呢?

  胡亥的老师是赵高啊,有那样的老师,想让胡亥怎样优秀,又怎么可能呢?

  这样的话,问题又来了,胡亥的老师是谁选的呢?”

  “那自然是嬴政了。”

  “是的,当初,蒙毅要依律治赵高死罪,嬴政却加以干涉,把赵高赦免了。

  如果他不加以阻止的话,赵高早死了;

  赵高一死,哪里还会有后来的那些事呢?

  所以说,秦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嬴政不识人,他没有看出赵高并非忠臣,也不是一位好老师。”

  李世民默然。

  “再说隋文帝,原来的太子杨勇,虽然能力并不出众,但是,却是一位很好的守成之君。

  试想,如果杨勇继位的话,他能像隋炀帝那样折腾吗?

  在微臣看来,这不太可能。

  只要不折腾,隋朝就不会那么快灭亡。

  可是,遗憾的是,隋文帝竟然听杨素等人在旁边胡言乱语,改立杨广为太子。

  如果是杨勇做了皇帝,那么,陛下今天能站在这里和微臣说话吗?

  依微臣看,未必。

  隋文帝作为开国之君,也没有看清楚自己的儿子。

  杨广阳奉阴违,私下里,贿赂杨素、杨约兄弟,封官许愿,拉拢张衡和宇文述等大臣。

  可是,这些隋文帝并未察觉。

  杨广是一个非常善于伪装自己的人,他的内心欲望极多,可是,为了迎合他母后不喜欢皇子纳妾的脾气,他把宫中的妃嫔都打发了出去,制造出一种专宠萧皇后一人的假象。

  为此,独孤皇后对他的表现很满意,却认为杨勇作风不检点。

  其实,这种事情应当从两个方面来看,皇子的妃嫔多,子孙就多,妃嫔少,子孙就少。

  杨广只有杨昭、杨暕和杨杲三个儿子,而杨昭死得早,杨广后继无人,这也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闻言,李世民微微颔首。

  只听魏征继续说道:“因此,作为一名君王,最重要是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要能看清楚身边的那些臣子,谁忠谁奸,知道每位皇子的优点和缺点,谁堪大任。

  刘邦算是善于识人的人了,他重用张良、萧何和韩信,此三人乃‘汉初三杰’,而项羽有一范增,却不能用,所以,刘邦能得天下;

  刘邦在临死之时,吕后问他,萧相国死后,当用谁?

  他说,用曹参;

  吕后又问他,曹参死后,又当用谁呢?

  他说,周勃、陈平,并且说,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后来的事实证明,刘邦的预言是完全正确的;

  刘邦算是非常了解自己臣子的人了,不过,他并没有看清自己的儿子和吕后。

首节 上一节 61/2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