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请陛下做太上皇 第172节

  隋炀帝开始对东突厥有所忌惮。

  隋炀帝采用了裴矩的建议,诱杀了东突厥始毕可汗的心腹之臣史蜀胡悉。

  说什么史蜀胡悉图谋不轨,想要造反,所以帮着始毕可汗杀了他。

  你听听,这不是笑话吗?

  史蜀胡悉是忠是奸,难道始毕可汗心里不清楚吗?

  裴矩杀了人家的忠臣,等于断去了始毕可汗的一条臂膀,却说这样的话!

  这难道不是自欺欺人吗?”

  “你说到这里,臣妾想起了一件事,隋炀帝向北边巡游的时候,始毕可汗不是兴大军把隋炀帝围在了雁门关吗?

  后来,还是天可汗和云定兴率兵去解的围。

  这事儿,始毕可汗做的难道不过分吗?”

  “始毕可汗是把隋炀帝围在了雁门关,但是,盐打哪咸,醋打哪酸,如果不是裴矩把史蜀胡悉杀了的话,始毕可汗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等到始毕可汗去世了以后,把可汗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处罗可汗。

  处罗可汗与隋朝基本上是相安无事,不久便病死了。

  再后来,就是他们的弟弟咄苾继了位,那便是颉利可汗。

  值得一提的是,义成公主当初是嫁给启民可汗的,按照东突厥的习俗,启民可汗死了之后,义成公主便又嫁给了始毕可汗。

  始毕可汗死了以后,义成公主嫁给了处罗可汗;

  等到处罗可汗去世了以后,义成公主便又嫁给了颉利可汗,也就是说义成公主嫁给了他们父子四人。

  等到咄苾继了位,那时中原地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世民成了大唐的皇帝。

  李世民对东突厥采取了打压的措施,包括贸易制裁,所以,颉利可汗为了自保,才会率兵出击。

  这个道理很简单,这就好像三国时期的蜀国,诸葛亮为了自保,从蜀地出军攻打曹魏,道理是一样的呀。

  东突厥也是为了自保。

  有一次,颉利可汗一直打到了长安的边上。

  颉利可汗和李世民在渭水订立了盟约,互不侵犯!

  后来,颉利可汗手下有一位臣子作乱,颉利可汗自然要派兵镇压。

  可是,李世民却以此为由,派兵攻打东突厥。

  你说,人家内部的事关你李唐什么事儿?

  这就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李玉波静静地听着,道:“大王,我觉得你对大唐是有偏见的。

  颉利可汗率兵南下,都打到人家内部去了,难道说大唐就这样由着他们烧杀抢掠吗?

  就这样由着他们侵犯大唐的领土吗?

  我想不管换谁做大唐的皇帝,都是要兴兵讨伐的,所以,大唐攻打东突厥是没有过错的。”

  鞠文泰摇了摇头,道:“这事儿我就不和你抬杠了。

  咱们再说吐谷浑。

  想当年,李渊攻打李轨,力量不足,请求吐谷浑出兵相助,伏允可汗二话没说,派兵支援了李渊。

  但是,李渊打了胜仗以后,并没有怎样报答人家。

  虽然说李唐和吐谷浑之间开通了互市,名义上是公平交易,实际上大唐的物品都是天价,像什么茶叶、瓷器、丝绸价格都贵得不得了。

  这哪里是什么公平交易呢?

  吐谷浑的牛、羊、马和骆驼等,都是好不容易喂养出来的呀,却贱卖给他们。

  这让吐谷浑人心里能平衡吗?所以,他们才会去掠夺唐朝边境百姓的财物。”

  “大王,恐怕事情也不是像你所说的那样吧,我听说,一匹马的价格,一般在十两银子左右,可是,吐谷浑却卖人家一百两银子,难道说,吐谷浑的价格不贵吗?

  你怎么能说大唐的瓷器、丝绸和茶叶卖得贵呢?”

  “如今,吐谷浑已经被消灭了,本王现在和你说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了。

  这么说吧,大唐的实力强大了,他就要向外扩张,而向外扩张总是要找一个理由的,中原人不是说什么师出有名吗?

  即便是出师无名,他们也要给自己找一个美丽的借口,所以,接下来他们极有可能对我们高昌下手啊。

  所以,我们必须要厉兵秣马,时刻准备着,另外,我们要和西突厥搞好关系,结成联盟,防范李唐。”

  李玉波听了他的话之后,神情忧虑:“大王,我觉得你有这样的想法很危险啊。

  难道你想走吐谷浑的老路吗?

  再说了,西突厥能靠得住吗?

  当初,在隋朝时期,西突厥与东突厥不睦,由于启民可汗得到了大隋的支持,日渐强大了起来。

  西突厥对隋朝廷不满,屡次和大隋作对,侵犯隋朝的边境。

  隋炀帝利用他们的内部矛盾,使用分化瓦解的办法,使得射匮可汗和泥撅处罗可汗火拼了起来,后来,隋炀帝又让泥撅处罗可汗的母亲亲自去招降了泥撅处罗可汗。

  如今的西突厥的实力也今非昔比了。

  他们当初不也和吐谷浑结成了盟约吗?

  但是,当唐军开赴过去的时候,他们畏惧唐军,便采取了观望的态度,由此可见,西突厥是靠不住的。

  再说了,西突厥和焉耆联了姻,人家两家的关系比较好,而你之前却袭击了焉耆,人家能不记恨于你吗?”

  “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初,本王之所以袭击焉耆,那是因为他们做得太过分了,企图侵占我们的领土。

  而现在的形势不一样了啊。”

  麹文泰说到这里,走到了桌子边上,桌子上铺着一张地图。

  他在地图上比画着,接着说:“想当初,秦是怎么灭掉六国的呢?

  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强大了起来,便有了吞并天下的野心。

  当时的情况是,秦在西边,韩、赵、魏、齐、楚和燕六国在东边。

  其中,信陵君曾经两次联合六国,把秦军打回函谷关,再也不敢出来,如果,六国一直能和睦相处的话,那么,秦并不可怕,也不是不可战胜的。

  可是,秦始皇很聪明,他派出使者去游说六国,利用其他各国之间的矛盾,使他们互相攻伐,自相残杀,别的不说,在秦人唆使下,赵国就曾经多次派兵攻打燕国。

  两国之间,两败俱伤。

  其他几国也是战火不断。

  而齐国却认为自己处于最东边,离秦国最远,始终保持着观望的态度,最终,等到秦把其他五国先后灭了之后,把齐国也收拾了。

  所以,有人说,灭六国的,并非秦,而是六国本身,这是有道理的啊。

  秦国在范雎的建议下,采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韩、赵、魏离秦国最近,而燕、楚、齐在东边,离得远一点儿,那么,韩、赵、魏三国就是燕、楚、齐的屏障。

  而燕、楚、齐就是韩、赵、魏的根基。

  那么,燕、楚、齐去攻打韩、赵、魏,就是自撤屏障;

  韩、赵、魏去袭击燕、楚、齐就是自毁根基啊。

  可是,六国不明白这个道理,这是他们最终被秦所灭的根本原因啊。

  如今,我们离长安最近。我们也就相当于当初的韩、赵、魏。

  如果说李唐也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的话,那么,我们也就有可能最先被李唐所灭啊。”

  李承乾躲在外面听得清楚,不得不说,这麹文泰还算是个有见识的人。

  只听麹文泰接着说:“如今的李唐就相当于当时的秦,而我们西域诸国就相当于六国,只不过,李唐在东边,而我们在西边罢了。

  李唐强大,我们弱小,所以,我们必须摒弃前嫌,团结起来,共同对抗李唐,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否则,我们将会走六国的老路,被李唐一个一个地吞并掉。”

  无论李玉波怎么劝说,麹文泰都坚持自己的主张。

  他们俩谁也说服不了谁。

  麹文泰说:“有哨探报告说,大唐太子李承乾已经来到了阿史那社尔的军中。

  如果他此次真的要到我们高昌来出使的话,本王就把他给扣押下来,以此要挟李世民。

  不过,阿史那社尔的军营距我们这里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他一时半会儿,应该到不了我们这里。”

  李玉波闻言大惊:“大王,你可不能这么干!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你怎么可以扣押大唐的太子呢?”

  麹文泰说:“我这就叫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躲在窗户外面的李承乾听了,心想你没想到孤就在你的窗外。

  麹文泰和李玉波又说了一些别的事情。

  此时,有一队巡逻兵过来了,李承乾赶紧闪身顺着一棵树爬了上去,跃上了墙头,然后,飘然落到了外面。

  可是,当他回到客栈之后却发现秦英不在。

  李承乾心想这傻小子跑到哪里去了呢?

  可是,这高昌故城那么大,到哪里去找一个人呢?

  李承乾的双手抱于胸前,正在回想着麹文泰和李玉波所说的话,看来那个王妃还是希望高昌能与大唐和平相处的。

  针对这种情况,如果自己明天直接去面见麹文泰,合适吗?

  此时,战略模拟器的屏幕上显示:【不合适,此时高昌国王麹文泰对大唐已经有了反心。

  而且,人家打算扣押你,以此来要挟大唐,你怎么能自投罗网呢?】

  “此次,孤到这里来的目的就是要和麹文泰和谈。

  若是避着不麹文泰见面的话,怎么谈?”

  【现在时机尚未成熟,不可操之过急!

  宿主,外面来了一位姑娘,见还是不见?】

  “一位姑娘?”李承乾心中疑惑不定。

  【检测到对方已达到愤怒的边缘、对方已破防、对方情绪波动异常,现开启模拟选项:

  一、赶紧从跳窗逃走;

  二、跪地求饶;

  三、自杀式的对抗。

  请选择!】

首节 上一节 172/2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