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明制,在京六品以上必须上朝,六品以下不强迫,但同样有资格。当然了,穿绿袍的也不会来凑没趣。
每次朝会,正七从七的六科言官以及在京御史们是不会缺席的。
而京外地方官,朝会时在京的则是四品以上才能上朝。
于是现在鸿胪寺官一报人数,就发现缺大量的五六七品,大多是各部郎中、主事以及言官。
按流程,下一步是先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辞的官员,请示皇帝是不是接见他们或者允他们陛辞。
这就不必了,入京的主要都是参加登基大典,而目前还在考功,属于人事冻结期,也没有人外放出去。
再接下来,应该先是边关奏报。
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张国威而昭武功也。
所以在朝会上,这个环节说的边关奏报大多是好消息。
田乐出班,奏报了一下诸边事,包括辽东孤山匪患已平、三边击退小股北虏劫掠、播州残逆剿灭情况。
之后才是朱常洛熟悉的朝会奏事环节。
“咳!”
顿时数声轻咳响起,朱常洛不免看了过去。
按惯例,奏事前官员“皆预咳一声”,这是打个招呼:我要出班奏事了!
万一两人同时冒出来,岂非尴尬?
这个时候又是鸿胪寺官引导秩序。
只见是沈一贯站了起来,有些无奈地说道:“臣内阁大学士沈一贯奏请陛下:天寒地冻,陛下践祚未久,当循旧例,朝会只择九事奏请圣裁。”
这是内阁的共同意志,因此只能由他这个首辅出面来说给群臣听。
朱常洛回答道:“阁老言之有理。朕虽极欲听群臣陈禀国事,然老臣不少,若因天时受寒患病就不美了。便只择要事奏来。其余臣工也无须担忧,往后朔望朝会及常朝,无故不辍!”
这是新君的一个保证,听上去既照顾了年老重臣的身体,又会给中低品官员当面奏事的机会。
于是乾清门外又响起了非常整齐的声音:“陛下勤于国事,朝会不辍,江山社稷之幸、黎庶苍生之幸!”
这么整齐,显然王锡爵昨天提了这个想法之后,阁臣和九卿回去后都做过工作。
整齐的声音传到不远处的隆道阁里,朱翊钧心里颇为不以为然:刚开始,你爹我也是这么说、这么做的!
而后不知道那边是谁出班奏了什么,随后便是田义那老奴婢颁旨的声音。
颁旨要念给所有人听,声音自然不能小。
朱翊钧也只是隐约听到:“……内帑……勉励百官……年终勤职银……七十万两……”
听到随后杂乱了一些,但明显带着喜悦的山呼万岁,朱翊钧大概琢磨明白了。
于是就肉痛,无能狂怒(努力平静以免中风三连)。
败家子!
糊涂!
白花花的内帑银子,要喂给这些贪得无厌的官员?
糟践!
如果他还能开口,已经要骂出声了。
如果他还能走,已经要冲下去踹那昏君儿子了。
但李太后在一旁轻声说了一句:“虽是无奈之举,但这下总该群臣归心了。”
朱翊钧心里一凉:是啊,群臣都收了他的银子,和老子一贯吝啬很不一样,那又会向着谁?
可他拿老子给他留的银子,收买人心!
等你缺钱需要去找的时候就知道难了!
败家子!
————
求求这两天更新后追读数据,正在三江上,新书强推也需要PK决定上不上。
另:预计是六一上架,上架后开启日万模式。
第86章 大发内帑,大收人心
乾清门那边,沈一贯站起来之后,回到了孔尚贤身后。
这个“请恩”的功劳,申时行和王锡爵又“让”给了他。
然而这是好事吗?显得他沈一贯在皇帝心里的分量还是很重。
如此一来,随后的风波之中,就会有更多人求到他沈一贯头上,出面“求个公道”。
而后则是吏部尚书出班奏请圣裁:这年终勤职银该如何落实?
都是昨天就商量好的事,朱常洛自然对答如流、圣裁方略。
“天下文官,上至正一品,下至不入流,皆以此次考功为准,实职在任者有,虚衔寄禄者无,兼领职差者半。依品级不同……”
这下在京诸官都听明白了。
能拿到多少银子,还要看这次举国范围内的考功结果。
此前只是针对仅需要吏部部推的那些品级,现在虽然加上了三品以上,但这些人都只是定额百两,算是皇帝给重臣们的一次赏赐罢了。
“……旨意急递各省直,过年之前就照考功最下等之标准先发至各官。考功加紧,至明年四月前一同汇到吏部,考绩中上者再补发其余银两。并明年殿试后新科进士授职,一次把两京及地方缺员都补齐。”
“陛下圣明!”
从现在开始,有了很明确的时间点。
这一次的考功时间和人事冻结时间有点长,但这也没办法,可以补的缺位实在太多,又叠加了新科进士授职。
但毫无疑问,皇帝愿意从内帑一次性拿出那么多银子,还只是专门补给天下如今在职的文官,足以证明皇帝对这一次调整的重视。
说是奠定新朝的施政班子也不为过。
这个过程里必然还有其他重臣的调整。
而后又是户部尚书陈蕖出班了,所奏之事是:“启禀陛下:自五月至今,先是延庆公主丧仪,而后数次郊祀,而后册立、登基,大典连连。国库银两,支礼部颇多。而今在京诸官今年俸银……”
说到后面,低品朝参官不免看着陈蕖年迈的背影:这不好吧?皇帝刚说了拿出那么多银子发,你又说其实今年本应发的俸银都没法全发了?
但大司农是个好大司农,为大家今年的工资着想。
“……太仓京师岁出,勋贵、文官、武臣、巡捕、锦衣卫、军匠、班军……”陈蕖一项项地说着,“今年该银总计九十一万六千余两,太仓库尚短缺三成有奇,其中还有该移内帑之二十万两买办费……”
朱常洛听着这些话,看了看田义。
这件事不在此前所选择的几件事里,那么就是陈蕖临时当面呈奏了。
太仓库的京师的现金支出,除了本应由漕粮供应的在京文臣和京营将卒花费,竟然又包括了本应由皇帝金花银负担的在京武臣及锦衣卫等俸禄。
朱常洛之前还真没把账翻得这么细致。
现在众目睽睽之下,难道他要问一句这买办费是什么?
好在陈蕖说完看了看皇帝暂时没反应,又补了一句:“万历六年三月,太上皇帝降旨,令户部每季加银五万两,以资买办孝奉两宫圣母。实则在京武臣俸银有缺,属户部太仓库暂借支。然此后便成定例。臣斗胆叩请陛下圣断,废此买办费,则太仓库账目更明晰。臣也能与工部商议一二,军匠折银先由借支,则今年该支俸银可以勉力支应。”
现在朱常洛听明白了。
如果是万历六年的话……他那老爹还过着穷日子,朝政由张居正在主持。
那个时间节点,好像正是万历刚刚大婚。
大明有两个太后在,又多了新皇后、妃嫔及一干国戚。
赏赐都是内帑花钱,密集花钱之后,本应由皇帝内帑发工资收拢人心的在京武臣却拿不出钱来给俸银了。
于是就以孝顺两宫太后的名义从太仓库借支。
但此后竟成了定例吗?后来还是每年都有金花银入账……
也不奇怪,毕竟李太后和朱翊钧都好财。
而文臣们说不定也想一直拿捏着这一点,进一步扩大对武官的控制力。
想明白了这一点,朱常洛倒是理解陈蕖顶着压力提出这一点的用意了。
昨天他在养心殿被问得战战兢兢,现在表面上是在为户部说话、废止一项不该有的支出,实际上则是提醒皇帝:想收拢军心,在京武臣的工资还是您自个从内帑里名正言顺地发吧!
朱常洛很感叹地看着陈蕖:真会啊。
对上,满足了皇帝想要收军心的想法。
对下,太仓库省下一大笔,在京文臣今年不会欠俸了。
至于皇帝对在京武臣的施恩?开什么玩笑,勋臣和京营武官基本都是铁废物,翻不起什么浪。
“……既是如此,便从大司农所请。自明年起,这买办费就停了吧。其余缺额,也无需与太仆寺商议。朕自内帑再借支太仓库十万两便是。”
“陛下圣明!”
当着众臣的面,陈蕖相当于实打实从内帑里抠出了三十万两!
再加上数额还不能确定的年终勤职银,新君登基之初,这回就拿出了百万两用来收文武群臣之心。
朱常洛看着跃跃欲试的其他人,心里笑了笑。
估计都等着看内帑花完了现在这些存银、又没有了矿监税使等其他进项之后的日子。
他们还不知道昌明号的存在。
朱翊钧只听得到那边时不时的“陛下圣明”,声音里都是由衷喜悦。
他不知道这次又是因为儿子“败家”,继续自掏腰包。
不然不知道垂死病中怒坐起。
事实上他很快就知道了,因为李太后安排了几个太监,在乾清门内听着,然后接力传话过来。
她既然来了,自然是想看个仔细具体。
心里已经信了那孙儿之能耐,可毕竟是群臣毕至。
如果有什么特殊的局面让孙儿难以应对,她免不了要出些力帮帮他。
无事,便让儿子知道他儿子已经应对自如;
有事,便让儿子知道自己只会一力扶助在位的皇帝。
但现在她有点后悔了:孙儿怎么一直在撒钱?
她是心疼的,她知道儿子会更心疼。
别气得他再病重了……
朱翊钧听到了太监向母亲嘀咕的话,确实气得不行。
但坐不起来,张不开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