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 第316节

  皇帝让他到这里来是干什么的?如今其实也想通了,之所以一定要打那一仗、一定要打赢,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新政。

  萧大亨以前也被皇帝从北京贬到南京过,后来成了施政院之首。

  山东有孔家,确实最难啃。但如果啃下来了,山东必定是其余诸省之中新政推行最为顺利的。

  如今的形势难得一遇,黄克瓒必须要抓住。

  孔尚贤心里发颤:失去了对祭田的掌控权,以后只是“被施舍”的对象,他还能进一步压服族中族老们吗?

  谢廷赞此时悠悠说道:“天下只三家,曲阜孔,江西张,凤阳朱。衍圣公,你族中子弟狂言,家庙以前朝封号为尊,这些在山东知道的人也不少。书相、台相都以为,衍圣公治学还是有成的。如今,何不知行如一、当断则断呢?”

  孔尚贤身躯又一颤。

  江西张,道士气;凤阳朱,小家气。

  孔氏子弟能有这种狂言,自然因为历朝历代的优越待遇。

  如今的问题只在于:这些事要不要上秤。

  他知道山西诸官现在想赶在朝堂上酝酿出大势、冒出当年议礼时把矛头指向孔家的张璁那等人物之前,把实际的成果拿到手。

  如果孔尚贤不肯这样去做,那他们就公事公办,先拿那些状告做文章,“大公无私”地查。

  孔尚贤也知道,查下去同样不同意。如今天子毕竟才登基十年,许多陈年旧案查下去,会牵涉到许多当地官员、大户,阻力重重。

  问题是他们都是新派到山东的官,他们想查,朝廷也会支持查。

  查出个孔氏污浊不堪,查出个山东官场贪墨横行,皇帝不见得不乐意,朝堂上也不见得不乐意。

  天下官制正要大改,许多好位置呢!

  “兹事体大,我……”孔尚贤的身体都像是垮了一般,“且容我与族中再商议商议……”

  “静候佳音。”

  黄克瓒和谢廷赞仿佛胜券在握。

  在孔尚贤离开之前,谢廷赞又加了一句:“举子聚众闹事,如今我已查明,实有些人鼓动拜谒大成先师庙。用意嘛,无非今年乡试也开始考新学罢了。衍圣公既因格物致知而学问大成,万勿被人推出来当枪使了。”

  “……多谢臬台提醒。”

  孔尚贤的身躯又岣嵝了两分,失魂落魄地离开。

  他最后用了这种方法离开京城,焉能不知?在皇帝心目当中,新学恐怕比新政还要重要。

  由孔家掌控的祭田,就是以前儒学极特殊地位的象征。

  他当真还要死守着这份特权吗?

  ……

  宰执,叶向高。

  枢密使,田乐。

  太常宰,李廷机。

  总领中书大臣,朱国祚。

  总御台谏大臣,汪应蛟。

  总理藩邦大臣,方从哲。

  总治公安大臣,牛应元。公安警察提督,定国公。

  总管官产大臣,贺盛瑞。

  再加上财政部尚书毕自严、税政部尚书王德完、文教部尚书徐光启、礼法部尚书……

  

  腊月二十五,京城里最轰动的便是诸相皆定、新的北京中枢二品大员们皆定。

  诏旨已颁,泰昌十年正月初九,天子将于奉天皇极殿拜相,祭告天地社稷,携百官谒太庙。

  比很多人预料的更快。

  奉天皇极殿内,是夜赐宴。

  中间长长的甬道都清空了,今夜之后就要放假过年,过年期间也不用办公务。

  明年之后,奉天殿内的格局就要改一改,因为又多了三院。

  所以此夜,奉天皇极殿的甬道之中只有一桌又一桌。

  皇极殿内,则共有九桌。

  最靠北的,皇帝请八相共坐。

  而后八桌,坐的都是已经定下来的一房七院至少三品以上。

  朱常洛先端着杯子站了起来,自然没有人屁股还挨着凳子。

  “气象一新!”朱常洛朗声说道,“已经定了的,回去过个安心年,但想一想明年开始如何处置衙务。还缺着的,进贤院年后继续考察、遴选。”

  叶向高心情十分激动,先开口说道:“臣定谨记圣训,不负重托!”

  朱常洛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离座漫步在群臣之间,一个个看着,也一边说道:“朕仰赖群臣治理好天下!过去两年,战事吃紧,国务没耽搁,卿等都有功。北疆安定了,但大明还远谈不上海晏河清、四海升平。路漫漫其修远兮,君臣一同求索!”

  说罢又叹了一口气。

  “朕去年只去了承德府,去了辽宁省和辽西、辽东二镇,其中许多地方过去也不是大明实土。但迁边百姓家资之薄,朕也看到了。”

  朱常洛看着袁可立,又看了看田乐,最后看着去年伴驾随行了的方从哲。

  “保境是为安民。安民是为百姓居有其所,衣食无缺!”朱常洛停顿了一下,人已经走到了甬道之中,那里有更多的三品、四品、五六七品,“你们有些出身仕宦之家,有些出身贫寒。但民生疾苦,你们多少还是都知道。”

  “如今枢密院正在整饬九边。明年之后,军费开支总会开始缓缓往下降。但朝廷财计,仍是重中之重!更多具体的事务,要靠你们来执行。”

  说罢转身遥遥指了指叶向高:“叶宰执呈了方略,拟以每五年为期,好好办些事涉国计民生的实事,这就好。朕只会同诸相审决大略,此后国政大多都可由你们放手去做。朕为君父,就代万民看着。”

  叶向高在远处弯了弯腰。

  朱常洛笑了笑,又走得更靠南一些。

  这里,基本就都是他登基之后相继从会试中走出来了,朱常洛对着一些人笑着点了点头,偶尔寒暄几句,问的大多是家事。

  往回走的时候才继续说:“自古变法难。大明开国已二百余载,太岳公已因财计难以为继开了个头。如今北疆虽定,但朕常怀忧虑啊。历朝历代,国祚至此,已可称高寿。想要丹宸永固,何等之难?”

  又走到了重臣面前时,朱常洛才说出让他们吃惊不已的话:“朕思前想后,无非放下定要以一姓掌天下的执念!如今设宰执,拜诸相,就是告诉卿等,朕要把君臣共治摆在明处!”

  说罢看着叶向高等人:“卿等也不要以为,能坐在相位是只凭圣眷。天子是有德者居之,这大好官位,同样如此。大明不只是朕的,也是你们的,更是天下万万黎民百姓的。朕要得民心才能坐稳天子之位,你们也要得民心,才能坐得稳官位!”

  朱常洛伸出手来,缓缓绕了一圈:“今夜赐宴,这排场,是普天之下黎民百姓脂膏之献。君臣同饮,饮的是责任,饮的是担当!朕要推行新政,要办的只有三件事,为民,为民,还是为民!新政宗旨为民,便能得民心。民心稳固,江山社稷稳固,君臣之位稳固,最终也是为了朕,为了你们!”

  他指着自己:“私。”

  又指了指天:“公。”

  最后举起了酒杯:“不必讳言!阴阳调和,中庸平衡,奉天皇极殿这条大船行于黎民大海,上恐有不测风云,下恐有暗流涌动。这条船能不能行得稳,就看朕与你们的本事了。首先,就得同心协力,敬畏天地,敬畏黎民百姓。”

  “诸君,同饮!”

  叶向高是懂事的,马上说道:“圣训如大道天音,振聋发聩!列位臣工,同饮此杯,当先谢天下苍生,先敬黎民百姓!”

  朱常洛笑着看他。

  担子分一些给他们了,朱常洛接下来确实就可以只是先看着。

  代天下百姓看着,做天下百姓利益的代言人。

  普天之下,还有什么政治比这个更正确?

  当然,需要他能够做到,他的子子孙孙也能做得到,确实能够回馈大明百姓,给他们带来安定富足。

  如果做不到……

  那儿孙自有儿孙福。

  现在朱常洛就要表面上就把君臣明明白白地绑到同一条船上来。

  船翻的时候,那就大家一起死吧。

  他还有很长的一辈子,足以让普天之下的百姓都明白,其实不只是天家、世家、大户之家。

  还有另一种概念,统治他们的,和被统治的他们。

  他愿做一个明明白白的敌人。

  天家行善,仍是天家。天家官家不仁,便是公敌!

第384章 一世之名

  泰昌十年就这样到了。

  正月初六,山东衍圣公奏疏抵京,奏请由朝廷遣命官官勾祭田,曲阜大成先师庙所需以后概由山东地方列支定额给付。

  曲阜知县也再度请辞。

  朱常洛看完问王安:“没闹出什么事?”

  王安垂袖回答:“族老自缢一人,病死两人,孔府械斗了一场。”

  朱常洛笑了起来:“哦?衍圣公久不在曲阜,怎么压下去的?”

  “衍圣公舍了自家三处庄田,还有济宁、临清共六处产业,把本支旁支彻底分家了。得旁支之助,本支那些人也闹不大。”

  “这么说,没用山东官衙的人?”

  “没有。”

  遥远的皇帝对曲阜的动静了如指掌,不论这些信息来自山东官府还是王安麾下改革之后的内察事厂。

  朱常洛感叹了一声:“千年富贵,毕竟不简单,总有存续之道。”

  偌大一族,三条高层长者的“贵命”。于孔氏而言,内部毫无疑问称得上一场“政变”。

  除这三条命之外,其他内部流血,可以想象。

  但孔尚贤总算是自己也开始破财消灾了,他于族内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论述。

  今时今日,他在朱常洛这里能过关。

  “去告诉孔尚贤的儿子,三日后拜相,他宜代父观礼。”朱常洛吩咐着,“衍圣公体国之心,朕甚是欣慰。传旨,衍圣公精研格物致知论有成,授太常学士衔,着其于兖州主持泰南书院。”

  山东如今共有三个王府改成的书院:济南德王府改成的太学山东书院,这是和太学中学苑具有同等学力、学成可授举人的官学;兖州鲁王府改成的泰南书院和青州衡王府改成的泰东书院,这两个稍次一些,只能授生员。

  给了孔尚贤一个事情做,却又不是主持着山东的“最高学府”,朱常洛也算给出信号了。

  现在到这一步就可以。

  进入泰昌十年,大明已经每个省都至少有一个太学的分院。

  随着一届一届的学生学成结业,大明举子和生员正在越来越多。

  在新政的大背景下,官绅优免和财计的矛盾终究会被人提出来。

  改革该深入了。

  这些事就是一房七院这八相们的使命。

  朱常洛已经只用作为后盾,坚定地支持。

首节 上一节 316/3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