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 第312节

  孔氏所畏,无非是怕别人给他们安一个仍然追慕蒙元时给封的王号、不忠的罪名罢了。

  其实皇帝要的,无非是孔氏聪明、懂得做表率。

  只要这一点做到了,他们私下里于家庙内这么祭拜,皇帝才懒得管。

  谢廷赞点了点头:“这就行了。知道是个神主,若将来有用,自然能寻到。”

  因为:后人能如此不孝,主动人为毁了先主的神主吗?

  他又看向了徐弘祖:“本官这就帮你递家书一封回江阴,报个平安。你无心功名,本官自不必劝学、提携,也不愿让你继续掺和到这件事里。不过嘛,你不如继续北上,到京城一趟。”

  “……去京城?”徐弘祖有点意外。

  不愿让他掺和到这件事里,去京城干什么?

  谢廷赞笑了笑:“你想踏遍山河,这件事嘛,陛下也一直在找人做。说到知人善任,圣明莫过于陛下。你去京城,本官保你能得陛下召见。”

  徐弘祖和兖州知府都张大了嘴巴。

  这不还是提携吗?

  “本官是知道令尊事迹,便相信你既专于此志,必定有所成。”谢廷赞打量着他,“最重要的,你年轻!殊不知,陛下一直在为博研院寻个地理供奉。天下山水,四海舆图,陛下瞧不上西洋人带来的东西。徐弘祖,你不想看看西洋人绘制的舆图吗?”

  徐弘祖的眼睛亮了亮。

  谢廷赞不愧是在中枢呆了那么久做秘书的,循循善诱:“陛下有一种法子,合算学、勘测、绘图等诸法精妙,可制出远比如今准确的舆图。这件事嘛,要专才,要能够融汇数门学问又能不辞劳苦亲自踏勘天下。你若能做这件事,以后便是天子双足、大明双足。你想去哪,陛下都会助你去!”

第380章 衍圣公的大麻烦

  徐弘祖其实并不太愿意受束缚,一定要带着另外的目的去旅行。

  但首先谢廷赞口中的皇帝让他觉得没有那么易怒威怖,反而令他有一些好奇。

  其次他所说的博研院供奉并不是官,其中“人才”济济,不仅有道士,有农夫,还有西洋人。

  最后……既然被盯上了,其实也由不得他。

  对付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哪里需要费谢廷赞多少功夫。

  一句“你不是要告御状吗”就轻松把徐弘祖噎住,写了一封家书之后就由谢廷赞安排北上。

  然后谢廷赞仍旧继续往曲阜去,而孔尚贤也正在从北京急忙赶回曲阜的路上。

  京城里,太常寺中仍旧在进行着讨论,这当然不是一天能讨论出一种“共识”来的。

  但孔尚贤的“治学心得”早已在京城传开。

  这个时间点,大明正在等待迎接宰执,迎接新的中枢各衙。

  仿佛像被提醒一样,许多官员开始自己“精研”格物致知论的心得。

  已经赶到京城的举子们欣喜若狂:会试只有几个月了,突然能够集中学习到许多在朝重臣对新学的心得,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美妙呢?

  朝臣们是为了进步,举子们也是为了进步。

  朱常洛现在也感受到衍圣公一脉历朝历代都屹立不倒的另一重原因:骨头软也是一种优势,对于皇帝来说,太好用了。

  现在孔尚贤离开了京城,他儿子还在,并且俨然一副立志此生治格物致知论的模样。

  夫子后人和朝野官绅开始大面积主动迎接天子对儒学的注入了,朱常洛难道停下来?正要听他们齐声欢叫、宣扬新学。

  “陛下,太子殿下的讲筵讲章已经呈来。”

  为这事,叶向高专门到了养心殿来呈览:“奉旨,徐学士进讲格物自然,内容是农事;王掌司进讲经史人文,内容是百帝图。”

  启蒙归启蒙,既然已经正式册立为太子,朱由检随驾去了通辽又回京之后,对太子的进一步教育也提上了日程。

  对此,朱常洛并不拒绝。

  考虑到太子年纪还小,讲的内容被皇帝要求不要太高深。

  每次安排两个讲官,也刻意从格物自然、经史人文两个领域来选择。

  看了看徐光启和王衡两人拟的讲章,朱常洛连连点头:“甚好。”

  任谁都看得出来,皇帝这确实是重视对储君的教育。借讲筵机会,实则也是在为太子准备将来的班底。

  徐光启和王衡都年轻,他们已经注定将成为未来的重臣。

  前者还好,王衡这个新政改革司掌司拿张居正当年为教育万历皇帝编撰的百帝图作为讲解材料,自然是讲政治的。

  见皇帝认可,叶向高立刻说道:“那臣这便命人传告下去,令翰林院准备讲筵。”

  这样一件小事,奏疏递到朱常洛案前就好了。

  叶向高专门跑来,朱常洛当然明白他是在自己面前刷存在感。

  “大廷议进行到哪一步了?”他开口发问,给他机会。

  “诸衙公务不能停,臣如今安排在每日放值之后。陛下圣恩,每令有司备筵,又令内臣禁卫送重臣回宅,如今进展顺利。只是诸衙大改,如今还只是在进一步厘清各衙、各职司如何交接公务。再有四五日应当就差不多了,随后便该从上到下,廷推诸官。”

  朱常洛点了点头,笑着问道:“是要从上到下,那么第一个便是宰执了。对这执政院宰执,你觉得谁能胜任?”

  叶向高连忙跪下来:“宰执之重,唯陛下钦点,臣不敢妄言!”

  “那你自己呢?”朱常洛不放过他,“有没有总揽民政、推进新政的决心和方略?”

  “臣……”叶向高头沉得很低,“臣惭愧。臣昔年迂腐惰怠,不通实务而素喜决断。如今,臣能时聆圣训,在朝诸贤人人皆是大才,臣只知一心精进学问才干。宰执重任,臣虽心向往之,但自知如今还难以服众。若陛下以为臣德才皆为一时之选了,自然能用好臣。不然,那也是臣还需堪磨,臣已经决心在哪里就兢兢业业,唯命是从!”

  他当然不能自己请缨,所以并不正面回答朱常洛的问题。

  朱常洛听他这样表达态度,笑着说道:“你有这些领悟就够了,足见你比起当年还是公忠体国了许多。当年嘛,为了点蠲免,差点附了那几个南京逆臣,好在悬崖勒马弃暗投明。如今呢,体谅新边缺良才,亲儿子也舍得送去扶州了,这就很好。”

  “……臣能有今日,都是陛下宽仁,予臣改过之机。陛下不仅不责罚,还屡屡宽宥臣,让臣身居高位,多历实务。一片苦心,如海恩泽,臣阖家都难以报答。”

  哽咽声中,他又抹了抹眼泪说道:“当年臣在南京,太仓公来信,说起臣幼时之事。倭贼入寇,臣一家颠沛流离。是朝廷平了倭乱,臣才得以苟活。及至科途入仕,臣却渐渐私心盖过公心,忘了无国何以为家。臣令犬子去扶州,便是要以他在扶州之艰苦,让臣时时谨记先国后家,以报皇恩。臣不讳言,当年只知做官,不知报国平天下。如今,臣才越来越领悟到太岳公当年何等伟岸。他敢说非相乃摄,实在只有一片公心,谋国而忘谋身。”

  朱常洛点了点头:“朕听出来了,你还是有决心的。能不能服众嘛,一是看朕能不能信重你,二是看你能不能得其法,让朝廷政令通畅。这样吧,这几天你也好好琢磨一下,把施政方略拟一道奏本呈来。”

  “臣领旨!”

  叶向高听着其中那个“也”字,知道皇帝这是把他列入备选名单了。

  到底有哪些人已经奉旨拟过这样的施政方略奏本呢?

  叶向高不知道,虽然他掌管着御书房,但奏本并不从通政使司走。

  看着他离开,朱常洛默默地思考着。

  朝野瞩目的这大明第一任宰执人选,最终还是要第一个出来的。

  老实说,以朱常洛的性格与能力,也并不准备选出一个像张居正一般的人来。

  其实他在问话里已经把标准给出去了:决心和魄力。

  这宰执是要得罪人的。只要能听朱常洛的话去坚决执行,能推得动,那就能胜任。

  所以叶向高也不是不能用。

  今天他说的那些话,话里的认识,不论有几成是发自内心,反正态度是表达出来了:唯命是从。

  叶向高当然也听得出来皇帝要的是什么。

  在这个皇帝底下做重臣有个好处:有许多大事,皇帝是坦诚与几个重臣交流的。

  所以将来的执政院该做哪些事来推动新政,叶向高心里十分清楚。

  执政院嘛,只管民政,那就是当家管财计。大方向上是要帮助皇帝和朝廷得民心,尤其是小民之心。具体路径上自然就是富国,从士绅赋税和工商收入上富国。

  叶向高更需要的倒是怎么让皇帝相信他的决心和魄力。

  回到了奉天殿之中为他配的总领中书大臣暖阁,两个台阁佥书也明白自己这顶头上司这些天着紧的是什么事。

  于是他们拿了几道奏疏过来。

  “书相,山东按察使和兖州知府、济宁知州的奏疏,两刻钟之前刚到通政使司。”

  “什么事?”叶向高还在琢磨着皇帝的话,缓缓坐下先端起了茶杯。

  “和曲阜有关……”

  叶向高手上一顿,看向了他们。

  瞧见两人意味深长的眼神,他搁下了茶杯伸出手去。

  细细看了之后,自然是他们呈奏曲阜最近上告之人甚多、孔氏本支旁支也大肆内斗的事情。再加上大批赶考举子在济宁州聚众声讨前往曲阜的舟船车马涨价数倍,背后隐隐有人煽动。兖州知府又说了徐弘祖一案……

  叶向高知道衍圣公一脉不好轻动,如今京城里还在讨论孔尚贤的治学心得呢。

  这家伙是知道风向、姿态摆得极低的,去年踊跃组织孔氏旁支迁边、购买特发边防国债,又请辞济宁知州和曲阜知县。前不久更是以衍圣公身份为格物致知论摇旗呐喊,如今能被皇帝放回曲阜安享晚年,不就说明了皇帝还是愿意让他回去控制内部矛盾吗?

  但叶向高忽然意识到:皇帝是皇帝,宰执是宰执。

  要推行新政,哪里绕得过衍圣公一脉代表的士绅阻力?

  这宰执不正是应该磨刀霍霍吗?宽仁之名该给皇帝才是。

  他的眼神变幻不已,心里做着艰难决定。

  没什么事比向孔氏开刀更能表明决心和魄力了。

  兖州和曲阜不是没有聪明人。正因为孔家的做法,济宁知州换了人,孔氏主动安排一些旁支迁边,自然让有心人看出孔家在示弱。因此,才出现了集中上告孔家往年恶行的人。而孔家迁边、承买国债,都是要往外掏出利益的。内部出现了不公,这才让本支旁支闹得不可开交。

  

  当此之时……该助衍圣公一臂之力啊,助他解决孔氏内部矛盾。

  反正他肯定是能继续退让的,只要能保住这衍圣公的名位。

  利益嘛,自然得吐出更多来。

  他想了没多久就站了起来:“御台可在殿中?”

  “在。”

  叶向高点了点头:“好!你们机敏,不错!”

  夸了两个秘书一嘴,他就快步去找沈鲤。

  方正刚介的沈鲤,当然会愿意与他一同联名弹劾孔氏鱼肉乡里、为害山东。

  这次无关什么官位运作,只是为了乾坤正气,为了山东小民!

  皇帝虽然因为孔尚贤的识趣而不主动找他麻烦,但现在可是从民间开始的,朝廷岂能不主持正义?

  叶向高现在是宰执热门人选,当然有许多人烧他这灶。

  一两天之内,就不知有多少朝臣准备了奏疏、奏本。

  “治学有成,治家无方……”枢密院那边,田乐听了袁可立的说法似笑非笑。

  辽东功成,袁可立如今改任枢密副使。接下来,他全面主持九边和辽宁省、承德府的军籍改民及其他边防体系构建事宜。

  袁可立说完一些朝臣弹章之中对孔尚贤的说法,随后也笑了起来:“可怜衍圣公刚离京,没想到火在背后又烧了起来。”

  田乐心中感慨:“宰执之位,果然非同凡响啊。陛下愿意放权,总算多了不少忠正直臣。”

  “依田相看来,这次会走到哪一步?”

  田乐意味深长:“哪一步不好说,但这曲阜知县保住了位置,不知谨慎,反而骄矜至此,至少将来曲阜知县不能总姓孔了。朝廷命官既至,曲阜才算被捅开一个口子。”

  他站了起来往北面高举双手作揖:“幸有圣天子在位。新政利于小民,正该从孔家开始!”

首节 上一节 312/3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