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 第234节

  好在他那好兄弟孟希孔是昌明号遮洋行首常庆安的女婿。

  朝廷那边的谋划,程启南并不知道。

  但在牛庄驿寻到昌明号的掌柜,常庆安居然在这里。

  “常行首。”

  对面也是官,程启南以礼相见。

  “程按台。”常庆安笑着回礼,“多年不见。什么大事,竟劳你亲来牛庄驿?”

  这牛庄驿位于辽河诸条支流汇聚之处,再往南面就是一条干流入海了。

  这里距离辽东边墙也不远,是从陆路通往辽东腹地的必经之地。又因为在辽河畔,水路同样通达。

  遮洋行从大沽运粮往辽东,如今主要是三条路线:一条到牛庄驿,一条去广宁中、左屯卫,一条到鸭绿江畔的九连城并去朝鲜。

  常庆安亲自到了这里来而不是在江南,程启南已经有所感悟:“莫不是陛下之命?抚台让我多备粮食……”

  他说明了来意,常庆安笑着点了点头:“抚台忧心边务,大概还不知道。不仅我在辽东,粮行的张行首也在辽东,他在辽阳。奉旨,昌明号从各省募了许多雇工要来辽东。我们各家,也有不少旁支将来要迁过来。抚台和按台要办的事放心便好,去年所购新粮,今年新粮,除了供诸边和京城,都会运到辽东来。”

  程启南听得颇为震撼:“……迁到辽东来?”

  常庆安深深地看着他:“按台因缘际会,此时既在辽东任职,不如好生用心此事。抚台是文武大才,将来定是要列身朝堂的。按台爱民如子,我到辽东来,已听百姓称颂按台恩德数回。将来的辽东,大有用武之地。按台专抚辽东军民,将来定为边陲重臣。山西许多人家都要迁来这里实边,还要按台关照。”

  “实边……”

  巡抚巡按各有职差,巡抚兼理军务,辽东巡按如今却只专职监察百官、主管民政。

  程启南不知道枢密院的安排,目前明军还没正式出动,都察院并没有给他新的命令。

  但辽东边墙之内目前已经不需要怎么实边了,甚至有数万百姓生活在边墙之外的宽甸六堡等地。

  说要实边,那自然只能是实新边。

  他看着常庆安:“迁到边墙之外?”

  常庆安不明说,只回答道:“仅昌明号、宗明号和山西各家,恐怕最终就要迁来两三万人。其中还有不少是光棍汉,按台在辽东,还望帮忙做个月老,汉夷不拘。”

  程启南怔怔地看着他,问了一句:“粥厂?”

  常庆安只笑道:“粮食,我和张行首会操心的。其他事,就要按台操心了。”

  程启南大约看到了谋划的一角。

  可是要拓出来的新边在哪里呢?

  想着粥厂的位置,想着不久前女真虏酋都去了蓟州镇,他默默点了点头。

  看来倒要盼着女真人多带些女眷来就食。

  战争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熊廷弼和大明能考虑到的问题,努尔哈赤也考虑得到。

  赫图阿拉城里,何和礼眼神复杂但又认真地看着龚正陆:“龚先生,王上让我们备粮,这可怎么备?三部加一起,部民十余万,还都是青壮……”

  努尔哈赤回来之后,对这个大明皇帝都亲自提到的人当然是纠结的。

  一方面这家伙应该除去才是。能让大明皇帝都知道,他与大明有没有联络?

  但既然大明皇帝都知道了他,除去他,是不是显得建州包藏祸心?

  既然迫于无奈必须要信一次大明,努尔哈赤反倒给龚正陆升了官,如今是个正儿八经的掌文书官,恢复了往日旧职。

  何和礼更知道,努尔哈赤准备在将来打下朝鲜东面之后另编一个汉人、朝鲜人的旗,让这家伙和他的后人做旗主。

  所以现在何和礼不能以往日态度对待他了。

  毕竟大明的压力给到了,既然势不可违,大家只能共渡难关。

  皇帝许诺的将来还看不到,但三部权贵和青壮都要过来这边,多出来的十余万人怎么过这个冬,这是看得到的难题。

  “额驸,先是备薪柴,这事要安排好。三部部民不见得能带足够帐篷过来,这些也要备。粮食自然最难,羊羔和马都要留种,最好的法子只能是去买了。”

  

  “这么多人的口粮哪里买得起?”何和礼也知道,“何况,宽甸边市和抚顺关那边,汉商必定坐地起价。”

  龚正陆严肃地说道:“事关部族安危,额驸若信得过我,便与我一同亲去抚顺关外和大明边臣谈一谈吧。皇帝陛下既许了恩典,又有大事要女真来办,总不好亏待女真,让各部心怀怨恨。”

  “……若非定要让出三部之地,何至于此?”何和礼不免埋怨。

  “建国称王何等之难?”龚正陆摇着头肃然道,“何况,若能拿下朝鲜咸镜道、庆尚道和江原道,那里比三部之地暖和多了,又能沿着海北上拓下那些女真小部之地。难关只在眼前,王上若不能让皇帝陛下信其忠顺,谈何称王受册?”

  “你就这么信大明皇帝的话?”何和礼盯着他。

  “我信不信不重要,女真只能信!要不然,就只能起兵征战,让大明斟酌利弊得失,再以和为贵。”龚正陆坦然看着他,“额驸选哪条?”

  努尔哈赤已经选了,何和礼还能怎么选?

  正如龚正陆所说,想在大明边上建国称王谈何容易?尤其是皇帝的注意力正放在女真身上。

  何和礼长叹一口气:“没那么多钱。十余万人过来,怎么安置都不好。建州族民本就会有怨,这时不好把阿勒班定得更高,让他们心里更有怨言。没足够的货物,筹不够钱。就算货物多了,大明商人又会压价,一样不够!”

  “所以要去和大明边臣商谈,恳请上国垂怜。”龚正陆很肯定地说,“大明先按兵不动,允王上收服部民,那也是没办法的事。三部之地,大明没办法迁那么多汉民实边。留下的女真人越多,对大明来说后面教化治理越难。既然需要我们各部收服更多女真部民,需要我们担着养活他们的负担,想凭朝贡边市让我们更依赖大明,总要有个公道的价格!”

  何和礼心情复杂地看着他。

  原来他看得这么透,但现在他毕竟是一口一个“我们”。

  “好!那就早日出发!”

  三部之地兵荒马乱,努尔哈赤忙着就地整编。

  想要好好地收服辉发和乌拉,权贵是必须留下的。该有的联姻,该许的高位,一个都不能少。

  他们各有各的亲眷、依附部民,各有各的阿哈。

  稍微统计一下,人数已经足够让人心颤。

  这些人不能不要,毕竟随后还有一个皇帝许诺的朝鲜东边要打。

  山川形胜才值得信赖……将来的女真国要成为一个山边海畔之国。

  征战就要死人,努尔哈赤需要更多青壮作为兵源。

  而老弱、女人……

  他只能挑选一部分年轻的女人,毕竟建州部不缺女人,将来的朝鲜也不会缺女人。

  随着九月渐渐过完,十月的东北已经开始寒冷,已经开始有雪。

  三部权贵都已经知道了大明皇帝的意志,知道他们归附之后却必须离开熟悉的土地。

  但是能怎么办?

  努尔哈赤献上了女儿,纳林布禄献去了东哥,两个人在皇帝面前臣服,换来的就是大明不再进行又一次的犁庭扫穴,换来自己作为大明的利刃、搏那个永为受册的忠顺藩国的机会。

  既然势不可违,大明的敕书只会分给建州和叶赫,将来的三部之地不会有土司和羁縻卫,那么就要带走牛羊马匹,带走重要的物资。

  三部之地只留下了大量被遗弃的老弱妇孺。

  那些赖以生存的宝贵物资不属于他们,属于女真各部的权贵。

  他们只是被遗弃的阿哈,或者不愿意离开故地的诸申。

  而凛冬已至。

  这个时候,远处传来消息:大明边关外有吃的!

第294章 冬日工程

  当此之时,生活在大明辽东边关之外的女真各部及其他小部族,总人口已近两百万。

  泰昌七年这场女真剧变的直接结果是让这近两百万人分成的三股。

  最多的,是建州女真加上原先哈达部的大部分,再加上这次从辉发、乌拉收服带走的十余万青壮,总数加在一起已经接近百万。

  其次是叶赫部,再加上他们从哈达、辉发、乌拉三部之地吃的一些残羹,总人数也接近五十万了。

  剩下那三十来万人,真正的老弱妇孺。

  “抚台,人越来越多了!”广顺关的守将是麻贵的侄子麻承训,“建州和叶赫都没安好心,这怎么养得起?”

  他看着边关之外一眼望不到头的难民,只感觉头皮发麻。

  得亏都是老弱妇孺,要不然广顺关外拥来了数万女真人,那他可要报到伯父那去请求增援了。

  雪已经下过几场,熊廷弼想了想之后就说道:“把行粮也备好,先用上。”

  麻承训大吃一惊:“行粮?那怎么行?”

  “那就先备着。”熊廷弼看了他一眼,“我自会呈奏上去,想必宁虏伯和袁都督那边不久也会有军令。”

  雪地里,都是脆弱的破旧帐篷。人在里面稍微一动弹就显得摇摇欲坠,更有人只能寻位置搞出个雪窝子,靠着树枝或土堆。

  没有组织,没有保障。

  每次放粥时都是让人感觉很紧张,饿极了的人会怎么样?

  数万人,还在源源不断的增加,这么多人一天要消耗多少粮食?

  袁可立人在南面,担任左军右都督的他再次见了何和礼。

  “这粮价已与关内无异,也只能给你们这么多。人参皮毛都没压你们的价,但不能少。如果不够,用木材来换,但本都督有个要求。”

  “……都督请讲。”

  何和礼这是来求购第三批粮食了,他心里颇为沉重。

  木材,建州部同样缺。

  多了十余万人,这都是努尔哈赤想要收服作为将来兵源的青壮,总要让他们有地方住、过这个冬吧?

  物资都缺,粮食更缺。

  “木材运到抚顺关外。”袁可立不容置疑地说道,“陛下令各部头领朝觐,原想着你们以和为贵,不料变本加厉!如今搞得生灵涂炭,多少人到大明边墙外就食?还能卖给你们多少粮食,要看你们是不是别再玩这种驱民就食的把戏!”

  龚正陆这回没来,何和礼内心很气愤。

  什么以和为贵?这不都是大明的要求?

  当然,两部也耍了个心眼子,十分迅疾地在入冬之前速战速决,留下了大量老弱妇孺。

  这样的灭部之战往常哪里会这样进行,但这次建州和叶赫都有默契,各有各的目标。

  建州知道叶赫不会驰援,叶赫知道建州会提前让哈达部的精锐和权贵撤走。

  而冬季不适宜大明出兵,这一整个冬天面对着那些老弱妇孺的压力,大明仍要问问拿下那三部之地,眼下和将来都有那么多老弱妇孺的负担。

  这对建州和叶赫来说都是好事。

  “都督明鉴,小部贫弱,哪里敢驱逐部民来就食?实在是已经缺粮至极,还望都督垂怜。”

  “这些话就不要讲了。”袁可立冷冷说道,“哈达部灾民,都去了广顺关,那里已有四万人之众。宽甸六堡、鸦鹘关、抚顺关外的粥厂都是建州部老弱在此就食,建州本部可没遭兵灾!怎的?建州也有这么多灾民?”

  何和礼当然会狡辩一二,但袁可立不听:“你回去传话给努尔哈赤,这三处粥厂后面都改到边关之内,只施给妇孺,还要学做针线活缝制帐篷衣裳。大明能帮着赈济一些妇孺已是仁至义尽,奉养族老自该他来做!另外,本都督不日就要去广顺关。既已收兵,十二月二十之前,到广顺关与叶赫部议和!”

  “改到关内?”何和礼愣了一下。

  “要么就当真弃之,要么就都养起来。”袁可立也不与他委婉,“让努尔哈赤自己做决定吧!”

首节 上一节 234/3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