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 第214节

  困难那么多,朱常洛的大方向不变。

  让叶向高他们再好好想想,好好碰撞碰撞,为将来真正的改革酝酿推力。

  朱常洛则要“举大事”了,把六年军务成果转化成为收益和威望。

  看着邢阶不太敢相信的模样,朱常洛肃然道:“大胆谋划!去军工园看过,再知道百家苑成果,卿等可听朕再好好分说。”

第265章 大明天子的意志抵达辽东

  田乐默默看着期待的皇帝,又看了看老迈的邢阶。

  生不逢时,只怕是朝堂一些还有报国之志的老臣心中最遗憾的一点。

  遥想太岳当年,四十二入阁,再六年为首辅。十年新政,太后信重,先帝敬畏,百官俯首。

  太岳盼不盼辅佐的是一个如今上一样的皇帝,田乐不好去猜测。但如今皇帝盼朝中多一些太岳,有能力有抱负有担当,这是一定的。

  只可惜,万历十一年以后慢慢爬上高位、如今在朝中举足轻重的这一批臣下,大多既无那份锐气,也习惯了争权夺利。

  田乐自知是不及太岳公的。不论让他去哪一院,田乐自信都能办好。

  但是国事千头万绪,积弊盘根错节,皇帝需要的至少是中枢里有好几个田乐这样的人物。

  而若当真再能有太岳公一样的大才……田乐看着谈笑风生的皇帝,心想他恐怕也并不吝于只设一个真正的宰辅。

  可千百年来,又能有几个圣君、几个不世贤臣?

  所以现在这样分设诸相,是更合理的。

  大好相位虚位以待,皇帝却仍旧不能等到足够多的中枢贤臣。

  这个局面总要打破才是。

  御驾缓缓前行。从北京城出发,到顺天府最东北角的遵化,要经过通州、三河、蓟州。

  皇帝安排下来的行程,还要经过马兰峪关,看看边墙,然后再到马兰峪关东面的遵化。

  那里距离边墙也只有区区十几二十里路了,边墙和遵化城东的军工园之间,天枢营正在做着准备。

  俞大猷的儿子、靖夷侯俞咨皋奉旨提督天枢营已经五年多。

  从泰昌元年京营较技开始筹备这天枢营开始,每年一百精锐编入天枢营,这就已经有六百。

  而从锦衣卫、上直卫、腹地诸省的卫所、武举等多种渠道,这么多年又陆陆续续补了一些人进来。

  泰昌三年京营三路大军拉练出去,到泰昌四年秋天悉数回来,更是一次性补足了两个千户所的兵力到天枢营。

  如今,天枢营只有三千。除了没动边军,当真是集合了京营、亲军和地方卫所当中的大多精锐。

  六年多以来,皇帝直接掌握勇卫营、天枢营,枢密院管着京营,这便是朱常洛下一步打开局面的本钱。

  这打开局面,是物理意义上的打开。

  旨意已经传来,俞咨皋点了自己麾下的两个游击将军,还有自己直接管着的中军参将。

  左掖、右掖各领两总,再加上中军的两总之一,五个把总也都在。

  另一个中军把总是张神武,他在伴驾而来的路上。

  “旨意明白。”俞咨皋看着他们,“除了检阅天枢营和巡视军工园,陛下此来还要为后面外藩朝觐布置安排。”

  他指了指身后的舆图:“地点就在蓟州镇城三屯营北、滦河西面。解元,你和王名世先去蓟州镇城安排好行殿督造之事,三天后赶回来一同迎驾。”

  “末将领命!”

  这个解元就叫解元,万历十一年的武举会试第一。现如今,他以卫指挥使武职品衔担任天枢营左掖游击将军。

  而王名世则是先于万历二十五年从武举乡试中会元,又在万历二十六年武举会试中第一,是大明继已经去世的尹凤之后第二个武三元。他之前在锦衣卫做千户,现在也被调到天枢营,担任天枢营右掖游击将军。

  俞咨皋先行安排了他们两人去和蓟州镇巡抚、总兵沟通外藩朝觐的御驾行殿督造事宜,然后才让其他人先好好整顿营务,准备迎接皇帝检阅。

  这一次,他们要演练军工园那边的新火器,还有因之而变的新战阵。

  “你们麾下都是京营精锐。年年抽调编入天枢营,这回不仅陛下要看,枢密使、宁远侯也会看。”俞咨皋肃然吩咐着,“别丢份!”

  “督帅放心!”

  从天枢营的将官配置就能看得出来,他们都是武举出身。

  譬如俞咨皋中军的另一个把总,也是万历二十二年的武举解元、万历二十六年的武举进士黄朝聘。

  大明的武举考试除了考武艺,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要考程文。

  也就是说能成为武进士的,并不能只靠武艺。

  这当然代表了皇帝对天枢营更高的要求,至少不能像过去的传统军队一样,而是一定要有更强的学习和接受能力。

  俞咨皋虽然没有武举出身,但他本来就在备考。蒙俞大猷的恩荫,他直接承袭了靖夷侯,但这几年里,他的本事也得到了麾下将官的认可。

  天枢营那边开始准备,朱常洛刚刚到蓟州驿站。

  蓟州是蓟州,蓟州镇是蓟州镇。

  如今,遵化、平谷、玉田、丰润四县都归蓟州管。

  见完了蓟州知州等当地官员,来到朱常洛面前的则是熊廷弼。

  他是专门从辽东先过来的。

  “臣叩问陛下圣安?”

  朱常洛笑着看他:“起来吧,朕好着呢。去辽东快两年了,还习惯吗?”

  “臣年轻,不畏辽东苦寒。”

  熊廷弼起来之后,又谢了皇帝赐座,然后颇为感激地看着皇帝。

  万历二十六年中进士之后,万历二十八年还只是个七品推官。

  

  新君登基后,先是补了他做兵科右给事中,专职筹备当初的京营重整。

  而后又被皇帝派去做关键的南直隶学籍监察御史,到泰昌五年再考察过一次南直隶士绅,他居然就直接被皇帝越级提拔为辽东巡抚。

  从区区七品的基础科道言官直接升到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能够去巡抚辽东当然还靠了他的另一重身份。

  熊廷弼是文武双解元。

  他也考过武举,并且在湖广武举乡试里排第一。

  一开始他是想直接从军的,毕竟考过两次湖广文举乡试都没中。

  不过万历二十五年湖广乡试一举夺魁,次年又联捷高中进士之后,熊廷弼还是走上了文官一途。

  而现在皇帝让他巡抚辽东,自然是看重他能文能武。

  今年虚岁三十九的熊廷弼还挂了个兵部右侍郎的衔,明显将来该是枢密院的人。

  “那就说说这一年多在辽东的收获,尤其是汗庭、女真诸部的动静。”

  “是!”熊廷弼严肃了起来。

  皇帝委以重任,自然很早就在密信中让他留心一些东西。

  朱常洛相信熊廷弼的能耐和战略格局,正是年富力强建功立业的时候。

  “臣奉枢密使之令,这一年多首重驿站……”

  他此来,也是以辽东巡抚的身份参与枢密院对下一步行动的具体谋划。

  书信和奏本题本往来,当然比不上当面商议。

  外藩朝觐时该采取什么策略,下一步整个辽东及宣大、西三边该怎么配合布置,都要有全盘考虑。

  此时此刻,礼部右侍郎方从哲安排的使者才刚刚出了边墙。

  抚顺关再东面,沿着苏子河往上游走不远就是赫图阿拉城。

  泰昌三年,努尔哈赤“迁都”至此。虽然如今正式建国称汗,但他心里是有这个梦想的。

  使臣未至,消息先行。

  听到三子阿拜说的内容,努尔哈赤站了起来:“要女真诸部带着全部敕书都去蓟州镇城北朝觐?”

  “没有假,大明钦使已经出了抚顺关,再有两三天就到了。巡边将士打听了一下,自是因为乌拉部。阿玛,大哥二哥正率兵攻打宜罕山城,怎么办?”

  努尔哈赤紧紧握着拳头。

  乌碣岩一战大胜之后,正是一鼓作气击溃乌拉部的良机。

  但如今大明天子诏令,他听还是不听?

  忘记定时了

第266章 处境微妙的建州女真

  大明辽东镇如今实控的范围就像插入东北诸族腹地的一个硬梆梆的棒子。

  当然了,已经重新被并入鞑靼喀喇沁万户的朵颜三卫所活跃的辽河套一带也像插入辽东镇的棒子。

  但从辽东镇城往北,沈阳中卫、抚顺千户所、铁岭卫、辽海卫、三万卫,则是狠狠地突出到了辽河套以东。

  吞并了哈达部之后,建州女真已经与辽东镇的东面全面“接壤”。

  但由于那根硬梆梆的棒子的存在,它最北面的镇北保、清阳堡等边军,却又能直接与叶赫部联系上。

  叶赫部的势力范围,则通过东北面与乌拉部的北面后方联系在一起。

  接收那长白山女真的富察氏部民本只是想要打通这侧翼的大战略,没想到能够大败乌拉部过万大军。

  兵锋正盛,杀了七个叔叔才掌稳位置的辉发部,在努尔哈赤今年想要完成的雄心里也是要完全吞下的一块。

  如此一来,哈达、辉发、乌拉都尽入建州女真之手。叶赫部自从组织了九部联军与建州女真争雄而大败之后,如果再面对这样的形势,又还能怎么样?

  其余苏完部瓜尔佳氏等,更不足为虑。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的大业已经要迈出极为关键的一步,这个时候大明天子的意志忽然到来,要喊一声“停”。

  并且让他们都带着敕书去大明边墙之内朝觐。

  不在京城,而在蓟州镇城北,什么意味?

  “八弟还在大明京师……”阿拜说了一句,语气却称不上是极为担心。

  努尔哈赤沉默不语。

  他儿子众多,黄台吉那小子幼年虽然聪颖,但既然九岁就被送去了大明京城,努尔哈赤也只当这个儿子已经没了。

  可现在却又不同。

  那小子的额娘,出身叶赫部。

  不仅如此,他被送去京城后不久,努尔哈赤的原配佟佳氏去世。当时为了稳住叶赫部,努尔哈赤是把他额娘立为继室的。

  虽然不久之后她也去世了,但努尔哈赤可没有再立继室,所以黄台吉如今还有嫡子身份。

  叶赫部虽然昔年组织九部却落败于建州女真,元气大伤。可作为海西女真最强的一部,努尔哈赤还是与之联姻,想要通过营造形势之后再收服他们。

  毕竟硬拼的话,就算最终能胜也会折损不少本部人手,这样可就不便在将来压制其余臣服的诸部了。

首节 上一节 214/3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