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854节

  不曾想冬月在赤壁的一场大战却是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

  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再回首天荒地老。

  建安二十年的七月如期而至。

  在未来世界里有七年之痒这个说法。

  其实放到这个世界也是可以的。

  时隔七年以后,曹操再度亲自领兵南征。

  他的对手也和以前一样,依旧是张绣和孙策。

  只是跟七年之前不同的是,如今三人的身份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曹操从当年的大汉丞相变成了大汉掘墓者,新朝魏国的皇帝。

  张绣取代曹操,成为了大汉王朝真正意义上的话事人——他虽然不是丞相,但是服务于他的军师诸葛亮却是大汉丞相。

  孙策为名大汉吴王,实际也是听命于张绣,就连地盘都干脆利落交给了张绣打理。

  惟一不变的只有汉帝刘协。

  依旧是挂着天子的名头当吉祥物。

  不过跟七年之前不同,现在这个天子他当的很是舒心惬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张绣看着这滔滔大江,想象着即将到来的大战,一时诗兴大发,不禁触景生情,直接就念出了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听张绣竟然又开始做诗了,旁边早有人拿出笔墨纸砚,将之记录下来。

  张绣的文采好是公认的。

  但凡是他的作品,没有一首不是脍炙人口。

  只是他的产量也是出了名的低。

  可正因为如此,他要创造的场景才是弥足珍贵。

  由于张绣已经念过好几次宋词了,所以众人倒是已经对这种文学体裁不陌生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绣的穿越还促进了文学发展。

  陪同着张绣的众人当中也有周瑜,听到张绣直接点出了自己的名字,不由惊讶地瞪大了双眼。

  有一说一,他对张绣的其实是有成见的。

  无关大局,纯粹是个人喜恶。

  自打跟张绣这个人认识的时候就是如此。

  等到孙策跟张绣搞好关系以后更是如此。

  不过周瑜这个人有个优点,公是公、私是私,分的很是清楚。

  他绝不会因为对张绣的看法影响到对正事的处理。

  这一点是十分难得的。

  要知道很多人在做事的时候不自觉就会被情绪左右,做出一些日后让自己后悔不迭的选择。

  但周瑜却并不会如此。

  这一次孙权背刺事件,更是让他对张绣的不满到达了顶点。

  但是此刻听到张绣念出了这首词,却是让他颇为意外。

  在张绣眼中,赤壁之战的功臣竟然是自己吗?

  不仅仅是周瑜,众人也都是用意外的目光看向张绣。

  孙策则是面带微笑,目光在张绣和周瑜之间来回移动着。

  自己的两个好兄弟相互欣赏,真是太棒了!

  此时性子比较急的庞统见张绣久久不语,忍不住问道,“大王,下阕呢?”

  他也是个文学爱好者。

  或者说,这个年代但凡是读过书的都是文学爱好者。

  更不必说像庞统这种满腹经纶、智计百出的谋士了。

  自从张绣“创造”出词这种文学体裁以后,庞统就觉得很有意思,闲暇时期好好研究过一番。

  为此还专程向张绣请教过其中的奥秘。

  所以他才知道张绣念完这上阕之后肯定还有下阕。

  众人闻言皆是目露希望看向张绣,特别是周瑜。

  上阕都是如此气势恢宏,充满了豪放之感,下阕绝对也不一般。

  张绣看着众人希冀的目光,不免有些尴尬。

  善解人意的郭嘉立刻说道,“大王兴之所至,下阕尚未成文,诸位倒也不必催促。”

  众人顿时露出了然和惋惜之色。

  郭嘉说的确是不错,做诗这种东西的确是要看心情和场景的。没有灵感,只能想出上半句而想不出下半句。

  像这样的情况他们也是不止一次遇到过。

  显然张绣现在也应该是如此。

  理解归理解,终归不免有些惋惜。

  殊不知张绣不是想不出来,而是想出来了不能说。

  只因原词当那个应该嫁给周瑜的美丽少女如今却退给了自己,这让他怎么说?

  把主角换成自己,这样的转换太过突兀,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割裂感。

  况且自己的形象也不符合周瑜这种儒将的气质。

  或者就是给周瑜换个老婆?

  想到这里,张绣突然眼前一亮,对啊!

  完全可以这样做嘛!

  于是他立刻便拉着孙策到一旁低声询问起来。

  看着这一对好基友这般举动,众人皆是面面相觑。

  诸葛亮看向周瑜,若有所指地问道:“公瑾可知二位大王在商议什么?”

  如果说周瑜对于张绣的不喜还可以解释的话,那么他对于诸葛亮的讨厌就是干脆没有理由了。

  他怎么看诸葛亮怎么不顺眼——偏偏他明明跟诸葛亮都没有多少交集。

  这也让周瑜百思不得其解。

  这是为什么呢?

  此刻听到诸葛亮开口,他就是本能的一阵不爽。

  因为这无关公事正事,所以他也就顺着自己的情绪回答一句:“这吾怎知?阁下号称算无遗测,不妨算上一算?”

  诸葛亮听着周瑜话中隐含的火药味,倒也不在意,笑着说道:

  “既是如此,亮便不妨猜上一猜。”

  周瑜也不回话,只是做了一个“请”的姿势。

  诸葛亮看了看不远处正在交谈的张绣和孙策,张绣正在对孙策说着什么,孙策则是低着头,一副沉思的模样。

  于是他便笃定地说道,“窃以为,凉王是在向吴王询问周郎之事。”

  徐庶闻言立马半是好奇半是配合的开始捧哏:

  “哦,何以见得?”

  诸葛亮看了自己的好友一眼,轻摇羽扇道:

  “主公所作乃是借景抒情,上阕既谈周郎,下阕自当给出回应。

  若问周郎之事,此间唯吴王最为清楚。”

  很简单的推理,但可能性却并不小。

  事实上,张绣还真是这么问的。

  很快,两人结束交谈回来。

  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张绣吐气开声,缓缓念出了下半阕:

  “遥想公瑾当年,婉君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下阕念完,众人沉吟其中,久久不语。

  苏轼的水平无需多言,特别是作为一个千年之后的人,他作词时自然吸收了前人精华。

  此刻听在众人耳中,面前不由浮现出了当年赤壁之战时的情形来。

  周瑜更是一脸震惊地望着张绣。

  没想到还真让诸葛亮给说中了!

  婉君是他一个夫人的名字,从时间节点上来说,她的确是在赤壁之战前嫁给自己不久。

  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放在此处,终究还是有些突兀了。

  周瑜却不知道,原本这个位置应该是小乔。

  作为一个在史书上能够留名,并且在传言是因为她才让曹操来取江东的女人而言,放在原词中的确是恰到好处。

  但如今换了人,自然会觉得有些不妥。

  但是瑕不掩瑜,这依旧是一场非常精彩的借景抒情之作。

  特别是对于周瑜的描写,更是将他的形象拔高了好几个维度。

  可以想象,这首诗一旦流传开来,自己的名气定然是水涨船高。

  单就这一点而言,张绣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周瑜的恩公了。

  一想到自己莫名其妙就欠了张绣一个天大的人情,周瑜亦是心情复杂。

  但还不得不笑着脸接受众人的恭喜。

首节 上一节 854/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