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819节

  打不打?

  怎么打?

第664章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潼关之下,张绣有感而发,念出了这首诗……呃,这首名为《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散曲。

  在这个年代,连词都尚未出现,自然更不用说是曲了。

  所以当张绣将之念出来的时候,站在他附近的众人皆是齐齐一愣。

  这、这是什么诗?

  听起来怪怪的不说,还不像古体诗那般讲究格律。

  但是细细体会,却又别有一番滋味。

  这也是正常的,毕竟散曲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原本就是由宋词俗化而来,配合当时北方的流行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

  说白了,它是要唱出来的,哪怕没有像古体诗那般讲究格律,必须得是朗朗上口才行。

  此外,此曲蕴含的强烈感情更是让众人深有体会。

  能够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绝对没有弱者。

  这首张养浩的《山坡羊》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

  其字里行间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最重要的是,此曲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

  充分表现出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更是画龙点睛之作,将之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似郭嘉、荀攸、刘晔等人的感觉尚不算太过强烈。

  这也跟他们的出身有关,郭嘉、荀攸皆是世家子弟,刘晔更是皇室宗亲,比起被刘协认成皇叔的刘备血统还要更为纯正。

  从小就锦衣玉食的他们实在是很难跟底层人民共情。

  但是对于其他出身平平乃至低微的文臣武将而言,听到这首曲时的感触就很深了。

  无论是兴还是亡,受伤最深的终究还是底层的人民群众。

  如果不是时机不合适,张绣其实更想说出另外一段话:

  这个国家究竟怎么了?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人民!我陷入了深深的深思,这一定是体制的错!

  虽然在此世人的眼中,东汉跟西汉乃是一体,但其本质上是不同的。

  由汉太祖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称得上是跟明一样得国最正的两个封建王朝。

  正所谓“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炳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大一统的王朝当中,夏、商、周、秦、晋、隋、唐、宋——当然南宋不提,北宋……暂且勉强算作是大一统吧。

  这些王朝的开创者要么就是前朝大将高官,要么就是豪门望族。

  夏之启乃是大禹之子,终结禅让制,开启世袭制的重要历史人物。

  商汤、武王虽然都是部落首领,但也都是夏、商的臣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本身就是诸王之一。

  晋武帝司马炎凭借家族势力,权臣篡权。

  隋文帝杨坚大贵族出身,权臣加外戚篡权。

  唐高祖李渊是贵族出身,隋的臣子夺权。

  宋太祖赵匡胤是后周臣子,依旧算是夺权。

  元、清各是不必多说,懂的都懂。

  唯独汉与明同时满足了“匹夫起事,无凭借威炳之嫌”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这两个条件。

  刘邦和朱元璋既不是前朝高官,又不是一方豪强,起兵之初也不是奔着当皇帝去的。

  他们在最初都是受压迫者,与百姓属于同一阵营,是真正的“吊民伐罪”。

  故而才有如此一说。

  但是这里的“汉”,明显指的就是西汉。

  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便不在其内。

  这也导致了东汉跟西汉在本质上其实并不是同一个王朝。

  西汉算是翻身农奴把歌唱,东汉……

  刘秀的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皇帝,也能够体恤百姓疾苦,但他依靠的社会力量却是豪族。

  他们在漫长的岁月当中经世不衰,又通诗书,逐渐成为较稳定的世家。

  这样的一个阶层,想要让他们共情平民百姓,乃至跟他们站在同一立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但身为穿越者的张绣却不同。

  托伟大祖国的福,他是标准的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一天三顿饱,睡前泡个澡。

  加上从小就受到社会主义的熏陶,充分学习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

  对于他来说再平常不过的理论在这个世界却是极为超前的。

  “大王真乃世间少有之贤王也!”

  所以当众人看到张绣一脸平静的念出这首曲的时候,看向张绣的眼神顿时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毕竟在他们的眼中,张绣同样也是豪族。

  在此之前,可从来没有见过哪个豪族会这样去共情底层百姓。

  说句不好听的,自东汉天子与世家共治天下开始,做官的不去欺负百姓,鱼肉乡里,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像袁术那种把南阳这样一个天下第一大郡给祸祸了,又跑去江淮造成百姓易子而食这种悲剧的混账东西在这个乱世还真不是一个两个。

  反观是他的兄长袁绍在统一河北以后比他的表现要好得多,但也仅仅只是保证了治下的一方百姓饿不死——就这,在袁绍死后河北百姓都是悲痛不已,认为他们丢了一个好的地方统治者。

  至于像刘备这种能够在逃亡的时候还带着一方百姓的,更是凤毛麟角的存在——当然你要说他收买人心也不算错。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事情肯定是论迹不论心的,所以像刘备这样的人毫无疑问是属于这个年代的道德天花板了。

  可即使是刘皇叔,也从来没有像张绣这样啊。

  所以当听到张绣念出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时候,众人内心的震惊可想而知。

  再加上曹操已经在三年之前称帝,正式以魏代汉,所以众人的心思也就活络起来。

  这皇帝曹操做得,旁人就做不得?

  如果像大王这种人来做皇帝的话,岂不美哉?

  不过这个念头刚一产生,他们自己就被自己吓了一跳。

  大胆!

  我怎么能有这样大逆不道的想法?

  天子、天子还在长安呢!

  吾有这般想法,与曹贼何异?

  在内心痛斥了自己一番以后,便又将这个大胆的想法给按下。

  但是。

  思想的种子一旦发芽,那就不再是能够轻易控制的了。

  其实在张绣看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在兴的过程中,百姓肯定是要受苦的。

  但是盛世王朝,老百姓的日子肯定是要比乱世过得更好。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如今他要做的,正是结束这乱世,避免那随后而来的数百年至暗时刻。

  但是就连张绣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随口念出的一首曲,会在之后的时间造成多大影响。

  乃至于当那一刻真正来临的时候,他自己都有些始料未及。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此时此刻,当所有人都沉浸在这首曲所抒发的强烈感情时,赵云却是缓缓走到张绣身旁,低声道,“师兄,攻城吧!”

  先前已经说过,多年的师兄弟情分,让赵云对张绣产生了无条件的信任。

  无论张绣做出什么事情,他都会认为张绣是对的。

  嗯,就算张绣说明天的太阳升起时是方的他都愿意相信。

  所以当张绣吟了一首曲的时候,赵云的反应倒不像其他人那般强烈。

  以师兄的才气,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当然,无条件的信任不代表没有主见。

  就好比现在,当其他人还在深思的时候,赵云就觉得有些话必须要对张绣说了。

  攻城!

  听到赵云的话,张绣又把之前对旁人的话复述了一遍。

  “子龙,强攻的话,损失会很重。”

  攻城自然不是问题。

  但张绣并不想强攻。

  赵云亦是点头道,“师兄所言甚是,只是再这样下去,我们粮草便要不够了……”

  诸葛亮和荀彧的后勤保障能力的确是强,可也架不住这样糟。

  数十万大军在潼关待上一日,消耗是非常惊人的。

  再加上他们的是进攻的一方,粮草都要从后方运送过来,所以后勤补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事实上,哪怕是诸葛亮和荀彧也已经不止一次往前线发来消息,希望张绣能够尽快结束这一战。

  毕竟一直耗在这里原本就不符合诸葛亮以战养战的战略意图。

  张绣突然发起第三次北伐原本是一个意料之外的举动。

首节 上一节 819/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