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此事公瑾未曾对孤说起?”
东吴众人闻言皆是辟开了孙策的目光,唯有徐庶长笑道:
“吴王莫怪,想必大都督也是担心伤了吴王兄弟之间的感情,方才瞒下不说。
况如今已是一家人,再说这些陈年俗事更是不必再提。”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称是:
“都过去了,过去了!”
“往事不必再提!”
“仲谋也是年轻气盛,方才不理解大王所作所为。”
“俺也一样!”
……
孙策听着众人发言,却是摇了摇头,并没有就此事给出自己的看法,而是就事论事道:
“司马懿此乃阳谋,不知凤雏先生有何高见?”
庞统早就猜到孙策要向自己问计,闻言便道:“既然司马懿用反间计,我等不妨将计就计!”
孙策有些疑惑:“将计就计?”
“正是!”庞统肯定地说道。
“那司马懿足智多谋,可会上当?”
“统此计亦乃阳谋,信与不信,实则无关紧要。”
“既是如此,那便依先生之计行事。”
“善。”
得到从孙策那边传来的消息,司马懿有些意外。
因为孙策给出的答复是,他不愿意背刺张绣。
这一点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
如果江东这边的话事人是孙权,对方还有可能答应。
可惜现在是孙策说了算。
那真是绝无可能。
但让司马懿没想的是,孙策虽然不会背刺张绣,但却愿意坐山观虎斗,谁赢就帮谁。
乍一看,这个选择不是很合常理。
但是仔细一想,却也无不道理。
司马懿扪蛋自问,如果换成是自己的话,十有八九也会这么做。
不过是是暂时性的按兵不动罢了,消耗的也不过是蜀汉是魏国的力量,对于东吴并没有半点损失。
司马懿向来自忖智谋不在卧龙、凤雏之下。
如今仔细推敲一番,顿时觉得此事大有搞头。
第663章 西线无战事
司马懿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斟酌,最终还是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从东线出发,在十日内秘密赶到潼关!
孙策不是孙权,他肯定不会背刺张绣。
但是坐山观虎斗的结果也是符合逻辑的。
当然,他也并非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敌人身上。
他在临行之前郑重叮嘱自己的弟弟们,无论孙策如何挑衅,也不要出战。
打,可能打不过。
但如果只是防守,凭借留在东线的十万大军,足够应付孙策了。
尽管冒险,但是司马懿觉得自己必须要这样做。
只因潼关。
潼关之战若败,那便不是攻守之势易也的问题了。
那将是强弱之势易也!
潼关,一切都取决于潼关!
“司马懿走了?”
“走了。”
“消息来源确定?”
“确定!”
“好!”
当得知司马懿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忍受住诱惑,离开东线战场前往潼关的时候,孙策高兴的一拍大腿:
“此真天教孤成功矣!”
一旁的周瑜则是叹了口气,“本以为司马懿乃是能跟诸葛孔明一争高下的奇才,如今看来到底还是略逊一筹。”
黄盖闻言顿时有些不满地说道,“都督,你怎能替敌人说话?”
周瑜虚着眼看了黄盖一眼,本以为黄盖身为东吴老臣,应该是能够坚守立场的。
却不曾想这老将看着浓眉大眼,谁知自打跟着张绣去了一趟西川以后,居然也变得身在吴营心在蜀了。
如果不是孙策执意要投张绣,我周瑜第一个灭了你这个反骨仔!
此刻听黄盖这么说,便淡淡说道:
“谈不上为敌说话,只是就事论事。”
周瑜说着又看向了庞统,“不知凤雏先生怎么看?”
庞统对于周瑜的心思心知肚明,闻言便道:“曹魏无大将,司马做先锋。”
周瑜:“……”
孙策:“说得好!”
说完这句话,他又问道,“司马懿既已离开,我等可否现在就猛攻?”
“不急”,庞统再度微微一笑,“且让他先行几日。”
他这句话一说出口,徐庶、周瑜、满宠等人皆是侧目望去。
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坏得很啊!
不过孙策反应过来以后却觉得庞统这是一个好主意。
对付曹贼,就应该这样做才对!
便在此时,庞统又幽幽说了一句:“其实便是叫司马懿去了潼关也无甚用。”
徐庶立刻点头,“莫说司马懿,便是曹操亲至,亦是于事无补。”
此时本属张绣阵营的一众文臣武将皆是纷纷点头。
就连大多数东吴的人也是一样。
三年的磨合期,已经让东吴众彻底认可了张绣。
都说打不过就加入,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友军。
对于生活在乱世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起跟着一个拥有不败战绩的主公更好的事情吗?
答案是没有。
况且就连他们自己的主公孙策都投了,他们自然是更没有意见,心悦诚服。
然而本以为只是东线无战事的东吴众和正在秘密奔向潼关的司马懿并不知道,此时的西线同样没有战事。
潼关守将夏侯惇只觉得张绣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如果是他了解的那个张绣,怎么可能跟自己对峙这么久?
明明带着大军来到了潼关之下,却仅仅是只列阵,不进攻。
打仗哪有这样的?
当初宛城之下的张绣以少对多尚敢出城迎战,如今却按兵不动?
有好几次他按捺不住,欲要出城一探究竟,却被军师程昱死死拦住。
“将军,面对张绣,便是以不变应万变!”
在经历了两次北伐战争以后,程昱对于张绣及其团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对方目光敏锐,行动果断,可以抓住对手的每一次行动,并加以针对性的打击。
一直以来,程昱都坚持一个观点,张绣在曹魏这边插入了奸细。
但是如今程昱却开始渐渐怀疑起自己来。
张绣,仿佛并不需要奸细。
无论如何,他都认为在面对张绣时,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最好的选择。
就事论事,程昱已经选择了最为正确的应对方法。
可惜的是,张绣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哪怕一动不动,张绣依旧可以打到他们怀疑人生。
特别是当鲜卑南下、辽东反叛、孙策动向不明,曹魏内部经济混乱、通货膨胀的消息陆续传到潼关的时候,夏侯惇、曹洪、程昱诸人皆是慌了。
乱了,乱了,一切都乱了套!
程昱喃喃自语,他的手迅速在地图上快速划过,目光亦是从一处移到另一处。
短短十数日,他的白发就多了三分之一。
明明在潼关的张绣还没有发力,他却感觉到自己已经精力憔悴。
想想对面还有郭嘉、荀攸这样的老朋友,他更是头大如斗。
西线无战事。
这是事实。
然而潼关的每一个士卒都感觉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那种肃杀气氛。
哪怕潼关粮草足备、水源洁净、战力充足,但来自心理上的压力依旧让每一个都不自觉的放低了说话的声音。
就仿佛是担心一旦说话声音大了,就会打破这宁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