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782节

  刘协自嘲地说了一句,这皇位,曹贼想要干脆拿去好了!

  还有张绣、孙策,朕都已经封你们为王了,还不明白朕的意思吗?

  甩开膀子跟曹操干啊!

  朕这个皇帝都不怕,你们怕什么啊!

  “皇帝都不怕,大王就更不怕了!”

  与此同时,荀谌府中。

  荀谌正在对文聘面授机宜。

  自从上次荀彧事件以后,荀谌就有敢许都这边的人手力量不足,跟在荆州的庞统打了个招呼同,希望能派人过来支援。

  最好是像甘宁、太史慈、张辽这种能够独当一面的人物。

  庞统和徐庶一商量,觉得荀谌说的很有道理。

  但是许都乃是大汉都城,天子脚下,安排的人数只宜精不宜多,否则就有可能被曹贼发现。

  这样一来最好是能派个生面孔过去。

  于是多年一直都在荆州,没怎么跟着张绣南征北战的文聘就成了最好的人选。

  “友、友若先生之意是,要、要动手?”

  问话的却不是文聘,而是刚刚十五岁的邓艾。

  徐庶对于自己发掘的这个人才是真的喜欢。

  在荆州教育了一段时间以后,徐庶觉得小结巴的理论水平已经够了,缺少的就是实践。

  玉不琢,不成器,徐庶深深明白这个道理。

  再看看当年张绣对年未弱冠的诸葛亮委以重任的事情,他便狠下心来,让文聘去许都的时候把邓艾也一并带上。

  目的自然是为历练。

  身处敌方阵营,绝对要比在荆州这个安逸的环境下成长更快。

  不过邓艾走了没过多久,徐庶就后悔了。

  因为孙策投了。

  如果邓艾还在他身旁,他就可以带着邓艾去交州历练了。

  相比于许都,这里明显更为适合。

  荀谌看了邓艾一眼,微微一笑道,“大王立志北伐,如今万事俱备,只缺理由。”

  对于跟着文聘一起过来的这个少年郎,荀谌也很喜欢。

  只跟邓艾接触了一段时间,荀谌就明白了庞统为什么会跟徐庶抢人。

  这当真是一个好苗子啊!

  便是比起自己小时候也是不逞多让。

  所以此时便认真解释道,“曹魏虽失陇右、凉州,然河北四州,河南三州人口众多,实力强劲,若要休养,曹贼恢复速度只会更快。”

  荀谌本就是颖川人,这些年又一直待在许都,所以对于南方实力的差距最清楚不过。

  正因如此,他对于张绣急着要打仗的心情才更为理解。

第641章 全家都是曹贼

  在伏后给其父伏完的密信事件泄漏不久之前,荀谌收到了一封来自张绣的秘信。

  意思很简单,让荀谌想办法在许都搞点事情,好让张绣有一个光明正大出兵的理由。

  这也是张绣在众人面前那么有底气的原因。

  就是因为早在他决定要打这一仗之前,就已经早早托人给荀谌带了话。

  他相信以荀谌的智慧,肯定能够给自己制造出一个完美的理由。

  然后曹操就发现了N年之前伏寿写给伏完的那封密信。

  不错,这件事情正是荀谌主动捅出来的。

  当初衣带诏事件后,伏完曾将女儿伏寿写给自己的密信交给过荀彧。

  那时的荀彧倒是一心在为曹操做事。

  因而对于伏后的这种行为感到颇为不满。

  但他终究还是心向大汉,所以对此隐瞒不言。

  伏完倒是还想把这封交给妻弟樊普,却被荀彧劝住。

  理由就是这个人靠不住。

  伏完原本就是一个从心的人,所以那时也听从了荀彧的建议。

  这件事情就这样一直搁置下来。

  等到伏完死后,这件事情本是应该没有下文的。

  直到曹操打算称魏公,荀彧不满,假死脱身。

  离开之前便将这件事情告诉了荀谌。

  正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荀谌敏锐的感觉到这是一个机会,不久之后便派人去了伏完私宅。

  他原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却没想到竟然真的找到了伏后的亲笔信。

  对此荀谌也有些无语,他有些不明白伏完是怎么想的。

  你从接到密信到两腿一蹬离开人世,愣是什么都没有做。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这封信给烧掉?

  如今这不是上赶着被人收拾吗?

  不过话说回来,正是因为伏完这种谨慎的做法给了荀谌可趁之机。

  他正想着应该怎么利用这件事情,张绣的密信就到了。

  结合荀彧曾经对自己的事情,他便想办法让樊普知道了这件事情。

  果然不出荀彧所料,樊普得知此事以后如获至宝,立刻便把此事告诉了曹操。

  接下来就有了这段时间的清洗。

  无论是曹操还是攀樊普,二者都没有想到这件事情居然会是荀谌一手操作。

  此时的荀谌听到邓艾询问,微微一笑道:

  “曹贼丧心病狂,身为人臣却假为策书,构陷忠良、戕害皇后,这个理由可足够了?”

  邓艾闻言便是眼前一亮,“自是够了!”

  文聘闻言却是面露不忍之色,“可如此一来,伏后……”

  虽说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若是为了一个光明正大出兵的理由就要牺牲皇后,文聘还是觉得有些无法接受。

  不料邓艾却笑道,“仲、仲业将军,友若先生胸有成竹,定是……定是……早就有了应对之策!”

  邓艾的口吃比起刚刚被徐庶发现的时候已经好多了。

  就是因为自从他被徐庶看中,作为弟子培养以后,徐庶便为他寻医问药,解决口吃之症。

  邓艾的口吃原本就是生理性和心理性的双重作用。

  在来到徐庶身旁以后,心理上的缺陷就已经消失了。

  以前他有口吃,还会被旁人耻笑。

  可如今他却成为了徐庶看中的衣钵传人,哪里还有人会取笑?

  羡慕还来不及。

  要知道,徐庶在明面上就是张绣麾下的四大军师之一,位高权重。

  更重要的是,名义上荆州牧和荆州刺史虽然是刘琮和刘琦,但真正掌控着荆州军政大权的人却是徐庶和庞统。

  这就是让两人拥有了比起军师这个明面上的职务更大的权力。

  在荆州这片地面,说是一言可决人生死都不为过。

  这许多年过去,刘家人也已经想通了。

  混吃等死其实也很好啊!

  看看人家刘璋,从益州牧的位置上下来,比他们还要想得开。

  刘琮和刘琦自然也是乐得逍遥。

  挂着荆州牧和荆州刺史的名头,只要不是太过份的要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解决了心理方面的问题,生理方面就更容易了。

  荆州本地名医本就不少,邓艾年纪又小,所以在一番诊治以后,也是越发好了。

  如今的邓艾说起话虽然还没有办法像正常人那样通顺流畅,但是正常交流已经不会再让感觉到捉急了。

  文聘听到邓艾这么说,立刻惊讶地转向荀谌,“先生,当真如此?”

  他是真的没想到还有这一层。

  “孺子可教!”

  荀谌摸了摸自己的胡,笑道,“本当如此!

  “若我等只为大王寻一出兵之由,便要害得皇后身死,那与曹贼又有何分别?”

  文聘闻言恍然大悟,“如此倒是聘多虑了。”

  荀谌看了看恍然大悟的文聘,又看了看胸有成竹的邓艾,对于这两人的组合也是颇为满意。

  倒也不是说文聘多虑。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容易的。

  所以文聘在考虑事情的时候原本就是要比少年想得更多。

  邓艾是明显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聘则是因为见多识广,偏向于现实主义。

  他看到过太多的黑暗,所以对于荀谌本能的抱有一丝怀疑。

  不过没关系。

  荀谌骨子里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这一点在袁绍麾下的时候尚不明显,等投了张绣以后,自然是表现的越来越出众。

  确切地说,正是因为有了像张绣这样的主公,就连这原本纷争的乱世都多了几分英雄主义的味道。

首节 上一节 782/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