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现在是宛城名义上的守将,但终归是刘表的人,张绣麾下众人都跟他多少有些隔阂。
也就是贾诩明白张绣的心思,努力维持着跟文聘的关系。
实际上,就连文聘自己也没有想清楚他的立场,所以才一言不发。
但此刻既然张绣问起,他便想了想说道:
“以某之见,可将三人交于刘使君,由其与曹操交涉。”
文聘这句话一说,众人噤体噤声。
把这三个烫手山芋交给刘表,刘表是杀是放,都跟张绣再无关系。
这一来自然是把困难甩给了刘表,使张绣从这种两难的选择中脱身。
但同时也把主动权拱手让了出去。
要知道这三人可是张绣以一己之力生擒的。
当初蔡瑁、张允提出的条件中有一条就是把他们移交给刘表。
结果张允被斩首示众,蔡瑁拼死逃了回去,直到现在都对张绣心怀怨念。
文聘现在旧事重提,再加上他身份特殊,不免容易让人多想。
众人不再说话,倒是张绣摸着下巴认真思考起了此事的可行性。
这算是在放和杀之间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跟张绣的想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列位可还有要说的?”
一听张绣这么说,众人当即正襟危坐,知道张绣要下决定了。
“我的想法是放人”,张绣环顾四周,把众人的表现一一看在眼里,“但是不能完全放。”
他看向贾诩:“文和,他们三人还关在一起吗?”
“是,按主公的意思关在一起。”
“那好,从今天开始把他们三人分开关押,告诉曹操:典韦死了、乐进跑了,现在只有夏侯惇一个人,就问他要不要?”
张绣跟这三人都交过手。
单以武艺而论自然是典韦最强,乐进最弱。
所以典韦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回去的。
至于乐进,身为五子良将的他,长处不在个人武力而在御兵能力,所以也不能放回去。
至于夏侯惇……
他当然也不弱,但跟另外两人相比就没那么有特点了。
非要说的话,独眼算不算特点?
因为他姓夏侯,所以是三人当中最不可能叛变曹操的那个。
与其一直关着浪费粮食,倒不如用他来换些粮草。
当张绣说出放夏侯,留典韦和乐进的时候,贾诩和刘晔在第一时间就明白他的想法。
贾诩没有说话,刘晔则是疑惑地问道,“如此说,曹操信否?”
“我管他信不信”,张绣淡淡说道,“反正你们告诉他,我这里只有一个夏侯惇,要不要他自己看着办。”
这时刘晔惊讶地发现,先前众人讨论那般激烈,可一旦张绣做出决定,便再无一人置疑。
这比起在刘勋那里不知好上多少倍。
虽然张绣还没有给他安排工作,他已经开始有些喜欢这边的氛围了,有种迫不及待想要上班的感觉了。
解决了这件事情,张绣就开始着手准备去找赵云的事情。
第92章 这路似乎不对
这件事情就不需那么多人讨论了。
等其他人离开以后,张绣先让贾诩把去寻赵云的那人找了过来,详细询问了事情经过。
被贾诩安排去找赵云的那人叫郭平,字风扬,出身太原郭氏,年初通过求贤令来到宛城。
郭平为人机警,尤善察言观色、随机应变。
兼之太原本与常山国相邻,熟悉附近地形,故此被贾诩发掘,认真考察以后就安排他作为寻找赵云的人选。
对于贾诩的安排张绣还是很放心的,但当听郭平说完了事情的经过以后还是忍不住皱起眉头。
“风扬,你说子龙初见你时喜悦非常,但看过我给他写的信后,态度反倒变了?”
“正是如此”,郭平解释道,“窃以为,主公那位师弟似是心有所属,故此迟疑。”
郭平仔细回忆自己见到赵云时的情形,认真表达着自己的见解。
“主公,诩亦以为如此”,一旁的贾诩插口道,“若主公当真想让子龙归心,当亲自去寻。”
找赵云这件事情是贾诩一手安排,他自然知道赵云在张绣心目中的重要性。
所以哪怕庐江郡形势复杂,他在对张绣的信里还是如实说明了这边的情况,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回南阳的路上,张绣早已经想清楚这个问题。
在他想来赵云之所以不愿意来找他,十有八九是有未竟之事。
但从郭风扬的描述来看,似乎事情还有那么一点点复杂。
该不会赵云在这个时候就跟刘备勾搭上了吧?
虽说当年两人在公孙瓒那里有交情,但现在应该没有交集才对。
但转念一想这个世界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太多,搞不好他们在那个时候真的有了PY也说不定。
一想到当年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小师弟有可能会投向刘备,张绣顿时怒火中烧,觉得此事简直无法容忍。
“不必多说,我亲自去一趟!”
他就算是要绑,也要把赵云给绑回来!
至于跟随他去的人选,张绣也是早有安排。
郭风扬肯定要去,这次还要依靠他来带路。
甘宁也要带上,这一路上要经过曹操、张杨、袁绍三个人的地盘,手底下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可不行。
还有在豫章被自己任命为斥侯队长的白仲,西城那一战已经证明了他的价值。
胡车儿虽然提出了申请,但还是被张绣留在宛城。
尽管张绣和贾诩都觉得曹操不会在这个时候打过来,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旦曹操真的打过来,文聘威望不足,只怕难以服众。
贾诩威望够了,但总不能让他亲自上战场杀敌。
也只有胡车儿方能担此重任。
临走之前,张绣还把诸葛玄写给诸葛亮的那封信给了贾诩。
先前没能在隆中找到诸葛亮,是因为当时他跟着诸葛玄刚到荆州没多久,还在刘表那里。
如今这封信和跟诸葛玄的交情就成了敲门砖。
“如果能把他们接到这里最好”,张绣叮嘱贾诩,“就算不行,也要随时做好这样的准备。”
张绣对诸葛亮的重视让贾诩再一次产生了浓浓的好奇。
在他看来张绣对这个还不到十七岁的年轻人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赵云这个师弟。
但他也没有多问,郑重地答应下来。
安排好这一切,张绣就去向邹氏告别。
希望她已经从昨天那种状态中恢复过来吧。
等张绣见到邹氏,她果然没有再提及香囊一事。
只是叮嘱张绣此行务必要小心为上,办完事情以后早日回来,莫要让家里人担惊受怕。
纯粹就是一副长辈对家中子侄的关心模样。
张绣自然是二话不说答应下来。
然后邹氏就送出了一个食盒,里面塞满了各种张绣最爱吃的东西。
其实一开始张绣是想拒绝的。
要知道这次的路程比从庐江到宛城还要长,哪怕这个大大的食盒塞得再满,用不了几天就得吃完。
但被邹氏那如同一盈春水般的眸子望着,张绣犹豫半晌,最终还是没能说出拒绝的话。
特别是看到自己收下食盒以后邹氏那发自内心的喜悦,张绣也觉得自己这么做的确是值了。
好在如今天气冷了,倒也不害怕食物会变质。
在临行之际,邹氏还不忘提醒他:
“外边不比南阳,你行事须得小心谨慎,切不可像以前那般不懂技巧,只会以蛮力一味冲撞。”
张绣:━━∑( ̄□ ̄*|||━━
为什么感觉这句话莫名熟悉?
总之,在跟依依不舍的邹氏告别以后,张绣便踏上了北行之旅。
“主公,这是……”
甘宁看着张绣手里提着那满满一食盒吃的,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
常山国在冀州西部,哪怕选最短的路线,也得途经豫州、司隶、兖州方能到达。
行程长达一千余里,比他们从庐江来宛城时更远。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食盒塞得再满,用不了几天也就吃完了。
实在不理解张绣为什么要这么做。
印象中自己这位主公也不是一个贪图口腹之欲的人啊?
“长辈所赐,不便回绝。”
迎着甘宁疑惑的目光,张绣解释了一句话。
甘宁顿时恍然大悟。
他在来南阳以后也听说了张济的事情。
知道张绣如今的基本盘都是来自于张济这位从父。
所以无论是想全盘继承张济的政治遗产,还是单纯的出于对家人的照顾,张绣都必须跟邹氏这位婶娘站在同一立场才行。
特别是行军过程中看到张绣的饭菜内容,甘宁更是羡慕极了。
只是正如之前所料的那样,还没有离开南阳境内,邹氏带给张绣的好吃的就已经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