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600节

  孙策当然听不出张绣是在玩梗,闻言便急道,“若当真有东风,此战不知要省去多少功夫!”

  张绣看他真急了,便伸手一指身旁的沮授和田丰,笑道:

  “伯符可识得此二位乎?”

  孙策还没有说话,一旁的周瑜已经开口道:

  “沮公与、田元皓,昔日乃袁本初麾下八大谋士。”

  他顿了一顿,奇道,“只是宣威侯声称可借得东风,莫非二位竟能呼风唤雨?”

  言辞之间满是怀疑。

  张绣就喜欢这种嘴硬的,闻言便哈哈大笑起来。

  肩上的怀英则是恰到好处地开口:“正是!”

  孙策和周瑜顿时瞪大了双眼。

  他们惊讶的当然不是这只会说话的鹦鹉。

  这段时间孙策没少往张绣这边跑,早就习惯了逗鸟。

  两人惊讶的是怀英说出来的话。

  听它的意思,沮授跟田丰还真能掌控天气?

  张绣给了沮授一个眼神,后者微微挺胸,“授虽不才,曾得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

  “奇门遁甲?”

  “呼风唤雨?”

  虽然张绣之前就已经说过借东风的事情,但是两人却没有想到竟会是以这种方式来达成。

  孙策跟周瑜对望一眼,随即开口道,“愿闻其详。”

  沮授也不客气,开门见山地说道:

  “若要借得大风,可于南屏山建一高台,名曰七星坛。

  此坛需高九尺,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

  授与丰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我军用兵,何如?”

  周瑜立刻说道:“休道三日三夜,只消他一夜大风,大事可成矣。

  只是事在目前,不可迟缓,不知先生可行否?”

  “有何不可?”

  田丰笑着接口道,“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风息,如何?”

  “善!”

  孙策一听,二话不说就立刻下令五百壮汉前往南屏山筑坛。

  又专门拨付一百二十人,执旗守坛,听候使令。

  等到兴高采烈的孙策和满腹狐疑的周瑜离开,甘宁有些不解地问道:

  “主公既知数日兵会有东南大风,为何又要公与先生和元皓先生筑台作法?岂非多此一举耶?”

  田丰笑道:“兴霸有所不知,如今士元已为主公定下雄图二分之计。

  彼时若吴侯要率众归顺主公,自须令江东文武百官对主公心服。

  今如此行事,便是提前布局,可教江东众臣可知主公乃天选之人。”

  沮授也点头道,“况若不开坛做法,只恐此风时日太短,难以为继。”

  张绣跟孙策如今还是友军,所以雄图二分之计并不是谁都能告诉的。

  不过甘宁的资格比沮授和田丰二人加起来都要老,当着他的面说自然是没有问题。

  果然,甘宁听到以后立马就反应过来。

  “元皓先生之意是……提前造势?”

  “正是如此!”

  得到了田丰的肯定答复,甘宁顿时反应过来,不过他依旧有一事不解:

  “既是如此,为何我等不早早自行筑坛,还要让江东出人执旗守坛?”

  “若是真那般做,只怕周郎便会起疑了。”

  沮授淡淡说道,“兴霸莫要小看此人,以授观之,此人才学丝毫不在沮某之下,战场指挥甚至尤有过之。”

  田丰也颇为赞同地说道,“公与所言极是,惟有令其自行筑台,方可使其重视此事,方可免受怀疑。”

  甘宁看了看沮授,又看了看田丰。

  想想到底是自己人,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说。

  你们这些玩战术的心都脏。

  张绣则是看着三人笑而不语。

  在原著里开台做法借风的人是诸葛亮,如今却变成了沮授和田丰。

  按照沮授的说法就是他的能力不如诸葛亮,所以还需要田丰助他一臂之力,才能借来三天三夜的东风。

  并且前提还得是已经有自然风的基础上才行。

  这也能从侧面看出,跟诸葛亮相比,沮授和田丰到底还是差了一截,合两人之力都比不上诸葛亮。

  如今张绣就希望在这个世界里,他跟自己都能够实现个人梦想。

  筑台之日,张绣、孙策、周瑜、沮授、田丰等人悉数来到了南屏山。

  沮授和田丰主要是观察地势,指导军士筑坛。

  张绣和孙策则是过来看个热闹。

  沮授和田丰表现的极为专业。

  两人先是命令江东五百壮汉专程取了东南方向的红土用做筑坛材料。

  随后便开始丈量土地,方圆共二十四丈,每层高三尺,共计九尺。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安排。

  最下一层的地布置最为复杂,也最为精细。

  不但插满了周天二十八星宿旗,还按照顺序摆出了不同阵势。

  东方七面是青旗,按角、亢、氏、房、心、尾、箕,布置成青龙的形状。

  北方七面是皂旗,按斗、牛、女、虚、危、室、壁,布置成玄武的形状。

  西方七面是白旗,按奎、娄、胃、昴、毕、觜、参,布置成白虎的形态。

  南方七面是红旗,按井、鬼、柳、星、张、翼、轸,布置成朱雀的形态。

  “二十八宿,四神兽?”

  看到这一幕的周瑜目光闪动,暗暗心惊。

  他本以为张绣麾下只有毒士、卧龙、凤雏、徐庶四大军师可以跟自己相提并论。

  如今看来,纵然是比四大军师略逊一筹的沮授、田丰等人,也是丝毫不可小觑。

  此时此刻,他不由看向孙策,先前那个念头顿时再次冒出了他的脑海:

  幸好主公与张绣是友非敌。

  张绣的人才储备量太可怕了!

  此时沮授和田丰也已经开始指挥第二层的部署。

  相比于用二十八宿分东西南北四方布置成四神兽模样的第一层,第二层就要简单许多。

  就是按照六十四卦的方位,将六十四面黄旗插满。

  最后一层虽然只安排了四个人,却是要求最高的一层。

  因为最上层部署的不再是旗帜,而是四个大活人。

  每人都戴束发冠,穿皂罗袍,凤衣博带,朱履方裾。

  前方左首一人手执长竿,竿尖上用鸡羽为葆,以招风信。

  前方右首一人亦是手执长竿,竿上系七星号带,以表风色。

  后方左首一人手捧宝剑,右首一人手捧香炉。

  至此,法坛的布置已经完成。

  搞定了七星坛本体,接下来就是周边了。

  田丰从东吴士卒中精挑细选出二十四人,让他们各持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钺、白旄(máo)、朱幡、皂纛(dào),四面八方将七星坛环绕在其中。

  在知情者为了借东风忙碌的时候,曹操水军和张孙联军也没闲着。

  双方在这段时间也有过数次交锋。

  曹操一方的将士们并不是吃素的。

  在一次又一次的小型战斗中,他们渐渐开始摸清水战的打法。

  还是那句话,实战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曹操在玄武池练了一年的水军,也不及跟着东吴水师打了这短短十数天。

  甚至于他麾下一些将领已经开始表现出了水战的天赋。

  如果能够保持这样的节奏,曹操最初战略目的未尝不能完成。

  然而无论是张绣还是孙策,都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决战的日子,来临了!

  建安十三年冬月二十日。

  甲子吉辰。

  沮授和田丰二人在沐浴斋戒过后,身披道衣,披头散发,赤脚走到坛前。

  此时张绣和孙策麾下的将士们都在帐中伺候,只等东南风起就要出兵。

  至于张绣和孙策本人则都留在了南屏山七星坛下。

  两人一面看沮授和田丰借风,一边等着接应甘宁和周瑜。

  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最终负责引火的人依旧还是老将黄盖。

  因为没有了苦肉计诈降,所以即便想要放火,也只能强冲。

  为此黄盖专程选了十艘航速最快的小船打头。

  这十艘小船除了跑得快之外,也是内有乾坤。

  船头密布大钉,船上满载浸透了鱼油的芦苇干柴等易燃之物。

首节 上一节 600/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