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563节

  其他诗作虽少,但全部都是传世之作。

  如今他主动赠诗,不仅仅是孙策,江东所有文臣和肚子里有点墨水的武将都兴奋起来。

  张绣当即朗声开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反应最快的张昭第一时间就感觉到了不对劲。

  这诗……似乎有些不太应景啊?

  被三秦之地守护的城池……应该是指长安?

  可你人在江东,扯那么远干什么?

  还有这五津,又是指的哪里?

  其他人还没有想到这一层,张绣又继续吟道: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嚯!

  这句诗一出口,所有人顿时眼前一亮。

  唯有张昭依旧还是皱着眉头。

  离别倒是没有问题,可这“宦游”二字若是细究的话……

  虽然张绣和孙策一个是朝廷的骠骑将军,一个是征东将军,并且还都不在京师,倒也能说得过去。

  可依旧还是觉得有些牵强。

  不过已经比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第一句要好上许多了。

  并且张昭还敏锐地注意到,张绣这两句诗虽然内容听起来有些瑕疵,但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竟还是颇为押韵。

  要知道这个时代流行的主要还是古体诗。

  和近体诗不同的是,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自由,也不限篇幅长短。

  自汉代以后,五言诗开始取代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四言诗,渐渐成为主流。

  当然,两汉写四言诗的人依旧不少。

  比如如今正在跟江东为敌的曹操。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就是曹操的文学水平比他们江东只高不低。

  甚至不止是曹操,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亦如乃父一般,有着不俗的文学造诣。

  张绣这首五言诗的前两句对仗工整,韵脚整齐,这是在这个时代极为少见的。

  这也让张昭对张绣的下文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此时的张昭万万没想到,张绣接下来念的两句诗会带给他怎样的震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静。

  宁静。

  当张绣将这首诗的颈联念出来的时候,原本因为张绣要送孙策一首诗就已经安静下来的码头此刻更是一片寂静。

  只余江水拍击岸边的声音。

  此时孙尚香和步练师看向张绣的美眸几乎都要渗出水来。

  自己的丈夫简直是太强了!

  文学造诣最高的张昭更是感觉到了一阵阵的头皮发麻。

  这句诗一出,前两句诗的些许瑕疵统统不重要了!

  奇峰突起!

  什么是奇峰突起?

  这就是真正是奇峰突起!

  难怪主公要力排众议,将孙夫人许配给张绣!

  这份胸襟气魄,合该是能与主公争夺天下的英雄!

  这两句诗一旦出世,便一直萦绕在张昭耳旁,让他感觉到时间仿佛都静止了。

  直到张绣念出了最后的尾联: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依旧是鸦雀无声。

  哪怕是胸无点墨的人在听到张绣念完这首诗以后,都被震的一愣一愣的。

  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毕竟写出这首五言律诗的可是王勃!

  王勃是什么人?

  初唐四杰,开启唐朝这个诗歌盛世的顶尖大神。

  一篇《腾王阁序》与老范的《岳阳楼记》书圣的《兰亭集序》并称序记三不朽。

  至于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是王勃的代表作之一。

  特别是颈联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就是没有完整学过这首诗的人,或多或少也曾听说过。

  所以这首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

  全诗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

  就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

  直到21世纪依旧是经典中的经典。

  一旦提到送别诗,那就是绕不开的存在。

  “张将军!”

  在冗长的沉默以后,还是张昭第一个反应过来。

  此刻他看向张绣的目光中满是狂热,“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定可成为千古流名的佳篇!”

  听着张昭对这首诗的评价,江东众人纷纷点头。

  有文化的人说话就是好听。

  此刻他们也只能在心里默默说上一句“俺也一样”了。

  就听张昭又狠狠吹了一通,紧接着话锋一转,询问道:“……只是不知首句的三秦、五津何解?”

  这也是最让张昭疑惑不解的地方。

  毕竟能写出这样流传千古的佳篇,怎么着也不应该犯这种低级错误啊?

  所以张昭果断认为张绣肯定有深意在,只是自己还没有察觉罢了。

  张昭在学问方面的态度还是很端正的,立刻发扬了不懂就问的精神。

  “你说这个啊……”

  张绣倒也是耐心地给予了回答,“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张昭:━━∑( ̄□ ̄*|||━━

  我问的是这个吗?

  谁不知道三秦就是关中之地啊!

  我是问你人在江东,为什么要写关中和长安啊喂!

  张绣的解释还在继续:“至于五津,则是蜀地一带江水的五个渡口。”

  张昭:……]((o__)'彡☆

  张昭险些一跤跌倒。

  谁不知道津是渡口啊!

  你这不就是等于是把三秦和五津给我重新解释了一遍吗?

  真当我没读过书吗!

  张昭正准备开口,脑中忽然灵光一闪。

  等等!

  稍等一下!

  张绣刚才貌似说了……蜀地?

  城阙、三秦、五津、蜀地……

  张昭的大脑高速运转,瞬间就将这些地名联系在了一起。

  然后他就悟了!

  此时此刻,张昭望向张绣的目光已经不再是狂热,而是震惊。

  太厉害了!

  竟能在临别之际,以这样一种方式向孙策隐晦的表达自己的战略意图。

  高,实在是太高了!

  北地枭雄,乱世不败。

  原本以为是荆州那边的人自吹自擂,不曾想竟是名不虚传!

  放眼望去,但见众人皆是一副迷惘模样,一股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自心底油然而生。

  满朝文武一言不发,显然是都被张绣这一招给迷惑了。

  好在东吴有我!

  此时此刻,张昭只觉得自己犹如智叟附体,格外聪慧。

  “博超,子布先生并非在问你这个……”

  一看孙策还要追问,张昭一下子就急了。

  生怕他直接问出问题,让张绣看轻了东吴众臣,连忙开口道:

  “主公!昭已明白宣威侯之深意,且容昭回头细说。”

  孙策闻言不禁一怔,张昭明白了?

  不过既然张昭已经这么说了,他也就点了点头,“如此甚好。”

  张绣听到张昭的话更是一脸惊讶。

  你明白了?

首节 上一节 563/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