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原本以为张绣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完全是靠着他那一杆虎头湛金枪打下来的。
最多就是有几个能时不时帮场子的好兄弟和比他人更好的运气。
如果把贾诩、诸葛亮、赵云、魏延等人给自己的父亲,他未免不能像今天的张绣一样。
可如今看来,事情并不仅仅是这么简单。
难怪父亲武力天下无双,但取得的成就却远不如他。
“那……将军不打算纳了蔡昭姬吗?”
吕玲绮又问道。
在问出这个问题以后,她突然发现自己失言了。
先前那些话问了就问了,权当是增长见识罢了。
如如今再追问张绣对蔡昭姬的想法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毕竟自己如今的立场也不够清晰,虽然这次出行担任着张绣的护卫,但名义上却是以甄宓朋友的身份来办事的。
当初跟随张郃来到荆州,也没有说要认张绣为主啊!
想到这里,吕玲绮不免有些紧张。
不料张绣却仿佛并不在意这个,摆了摆手,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怎么可能放过她?”
“啊?”
前一刻还觉得自己失言的吕玲绮顿时瞪大了眼睛看着张绣。
这话是什么意思?
却见张绣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口吻说道,“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她被我救了两次,身为一个女子,还有什么比以身相许更好的报恩方法吗?”
吕玲绮:Σ(っ°Д°;)っ
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此事不必着急,等回头我自去和她谈便是。”
吕玲绮:((*???)ゞ→→
还自己谈?
算了,你开心就好。
吕玲绮已经什么都不想说了。
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自己也是被张绣给救下了?
如果按照他的说法,岂不是……
就在吕玲绮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遗漏了什么的时候,吴匡派人找到张绣来请他回府。
从江东而来的使者终于到了。
第491章 放弃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
许都,吴匡府中。
此时的气氛显得有些尴尬。
张绣、刘备、孙权三人大眼瞪小眼,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谁都不说话。
至于吴匡这个主人更是稳坐钓鱼台,一言不发。
孙策如今忙着收复交州,实在是抽不开身,所以他安排了江东的二当家来代表他进京面圣。
也就是他的弟弟孙十万,啊呸,是孙权。
孙权,字仲谋,江东之虎孙坚的儿子,小霸王孙策的弟弟。
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须,跟父亲和几个兄弟姊妹完全不一样。
根据后世史学家推断,这应该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跟隔壁老王全无关系。
话说有一位擅长相面的汉廷使者名叫刘琬,他在早期来到吴地见到孙坚及其子女以后,曾经对其他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
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
按照正常的历史轨迹而言,刘琬这话的确是没有说错。
首先是孙坚本人在跟刘表的部将黄祖作战时被射杀,年仅三十七岁,成为魏蜀吴三国初代政权奠基者中死的最早的一个。
其次便是长子孙策在平定江东以后,被许贡的门客所害,年仅二十六岁。
再次是三子孙翊因为一些小矛盾被家将边鸿刺杀,年仅二十岁。
最后则是四子孙匡,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因病去世。
惟有老二孙权,以一己之力活活熬死了刘备和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享年七十岁,比他大哥和两个弟弟加起来活得都要久。
所以孙权堪称三国时代第一苟命王,连乐不思蜀的阿斗都比不上他,唯有司马老贼能与之一战。
就这,司马懿还要比他早死一年。
然而在这个世界,由于张绣这个穿越者干预,孙权并没有能够早早就成为江东话事人。
孙策在逃过死劫以后,自然也按照常规操作开始培养自己的儿子做为接班人。
这样一来孙权自然是没戏了。
由于孙策儿子年龄还小,所以孙策这次并没有让他来许都。
不过也正因为孙策和孙权都不在江东,所以孙策就安排张纮等人协助他的儿子主持江东事宜,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锻炼了。
除了孙权之外,江东派来许都觐见刘协的人还有周瑜和张昭。
所谓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一次孙权把周瑜和张昭都带上了,理论是遇到什么麻烦都能够解决。
然而孙权却没想到,自己刚刚来到许都就遇到了这种蛋疼的事情。
江东路途遥远,再加上境内的山越干扰,所以他们理所当然成为了最后才到达许都的人。
结果等一行人风尘仆仆到达之后却被吴匡告知,刘协这段时间很忙,所以他们想要觐见皇帝恐怕还得再等一段时间。
吴匡也是十分机智,有意识地引导着孙权等人的思维,让他们以为刘协并没有见过张绣和刘备。
反正按照他的安排,刘协肯定是要跟这三方人马共同会面。
到时候就假装张绣和刘备也是第一次见到刘协就好了。
吴匡觉得以张绣和刘备的智慧肯定能够看出自己的意图,所以他的话也是点到为止,没有多说。
果然,刘备和张绣都没有说多余的话。
张绣甚至主动提出,虽然刘协没有时间,但我们也不能浪费时间,他完全可以先跟孙权谈谈联合抗曹的事情。
刘备听闻此事,立刻举手表示他也要加入。
其实皇叔现在的处境很尴尬。
先前孔融到新野宣旨,他之所以先张绣一步离开,除了急复皇命这个理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愿跟张绣同行。
倒不是说张绣对他不好。
主要还是他抹不开面子。
随着蔡氏、蒯氏等荆州豪族彻底倒向张绣,张绣便成为了荆州实质性的掌控者。
这件事情自然在刘备的预料之中。
事实上,当听说刘表将宣布荆州继承人的任务交托给张绣的时候,他就已经想到了这个结果。
只不过没想到张绣的速度这么快罢了。
可每每想起这件事情,刘备就会眼馋起留在荆州主持政事的庞统。
通过几次短暂的接触以后,刘备就惊讶地发现,这特么的竟然又是一个丝毫不弱于诸葛亮的人才!
能以一己之力将偌大一个荆州的内政处理的井井有条不说,竟然还有余力协助徐庶兼顾张绣这四州十一郡的轮岗事宜。
这让刘备既是羡慕又是嫉妒。
为什么这些天之骄子全都跑到了张绣的麾下?
诸葛亮是这样,徐庶是这样,庞统又是这样!
我刘玄德和张博超相比究竟差在了哪里?
岂有此理,简直是岂有此理!
最让刘备无法理解的是,这些人才们都是在还没有展露或是仅仅只是部分展露部分能力的时候,就已经被张绣给收入了麾下。
难不成张绣当真有一双能够勘破迷雾的慧眼不成?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哪怕事实摆在眼前,刘备依旧是不愿相信。
更让刘备意外的是,在刘表时代就勾心斗角的刘琦和刘琮两兄弟,在经过张绣的一番安排以后,关系竟然是有了缓和的趋势。
在两兄弟刚刚上任的时候,刘琦还不时来找刘备这位叔父诉苦,告诉他自己的日子不好过。
主要是他虽然是荆州刺史兼着南郡太守,但刘琮这个荆州牧却不鸟他,数次在公众场合落他的情面。
每当这个时候,刘备就会劝他以大局为重,然后跟他手谈一局,疏导劝解他郁闷的心情。
刘琦自然是对此十分感激。
与此同时,刘备也能够借着刘琦的描述了解荆州官场的现状。
对于长辈兼导师这个角色,刘备还是颇为满意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渐渐发现,刘琦来找自己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不但如此,虽然来找他还是在诉苦,但内容却发生了改变。
不再是抱怨弟弟刘琮不给他面子,而是自己任一郡太守以后才发现治理天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仅仅一郡之地就让他头大如斗,更何况一州之地。
也就是说,他的心思已经渐渐扑在了南郡上,对于履行南郡太守一职充满了热情。
至于荆州刺史……
反正荆州牧是刘琮,跟我刘琦有什么关系?
我只要履行好州刺史的监督职责就好了。
这让刘备极为意外。
因为刘琦此时的所作所为,才是一州刺史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刘备对于东汉官制再清楚不过,州刺史本就只是一州的行政长官,不掌兵权。
可在刘焉那个家伙建议汉灵帝废史立牧以后,在有州牧的地方,州刺史已经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