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466节

  一方面是两人的能力的确有差距,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手下的可用之人实在是不多了。

  不过即便如此,三方合力,依旧给曹军造成了可观的伤害。

  正所谓哀兵必胜,将无贪生之意,士无怕死之心。

  邺城守军原本以为审配已死,不曾想他不但没有死,还带来了强力的援兵,个个将生死置之度外,开始入城的曹军死战。

  “主公,撤吧!”

  眼看着双方在城中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曹操的眉头越皱越紧。

  不值得!

  这就是他此刻最大的感想。

  明明审荣都已经打开了城门,己方能以极小的代价破了邺城,没想到现在却被迫打起了消耗战。

  更让他心疼的是,此刻他损失的都是精锐,对方损失的却是邺城饿着肚子和被水泡过的袁军。

  刚刚加入战场的荆州兵阴险狡诈,跟那黄忠一样总是躲在袁军背后放冷箭。

  这无论是胜是败,自己都高兴不起来。

  像是之前想着把赵云留在这里的念头更是不可能了。

  就在这时,郭嘉开口,竟是直接建议曹操撤出战斗。

  “却是为何?”

  曹操并没有直接给予肯定或是否定,而是问起了理由。

  “邺城必不可守,此刻袁军得张军相助,以死战之心与我相斗,是以我军伤亡颇大。

  若我军主动撤出,待明日再来,袁军本就无粮,再泄了此气,邺城不攻自破也。”

  道理很简单,可曹操就是不甘心啊!

第474章 夏侯惇大显神威 诸葛亮果断撤军

  曹操很郁闷。

  无论怎么说,现在的情况是五万对一万,优势在我。

  可偏偏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要撤退,换成是谁都会觉得郁闷。

  然而曹操到底是一代枭雄,他的心里明白,郭嘉说得一点都没错。

  如今自己不下达撤退的指令,而是让己方人员继续跟袁军和张军死磕,最终获得胜利的肯定还是他们。

  但那样付出的代价未免就有些大了。

  当然,打仗肯定要死人,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可看眼下这种情况,对方付出的只是心存死志的袁军将士。

  张绣麾下的荆州兵不能说是毫发无伤,但对比袁军和曹军的损失,四舍五入以后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眼下的局面十分明了,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如果不想让张绣笑到最后,那自己只能撤。

  曹操权衡利弊以后,最终还是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战略性撤退嘛,不寒碜。

  城中曹军早就不想打了,城里这些家伙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个个不要命的往上冲,就像一群疯子似的。

  更可气的就是躲在他们之后那些新来的荆州兵了。

  一点都没有身为战士的荣耀感。

  就知道暗中伤人,当真是让人生气却又无可奈何。

  如今得到曹操撤军的命令,一众士卒自然是如释重负。

  甚至都不用将领指挥,他们就摆脱了疯狂的袁军和阴险的张军,迅速撤出了邺城这个已经被水淹没的城池。

  反倒是曹仁、曹真、于禁等追着甘宁的那些将领不愿意撤退。

  因为他们马上就要追上甘宁了。

  本打算狠狠教训这个家伙一顿,不曾想却在此刻听到了鸣金收兵的号令。

  军令如山,几人都知道在战场上抗命不遵的后果,所以在挣扎了一番以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但离开之前却把甘宁骂了个狗血淋头。

  甘宁也是不甘示弱,以一对多,在骂战方面丝毫不落下风,直把几人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竟是主动撤军了?”

  对于曹操撤军的行为,陈宫有些意外地看向诸葛亮,“要追吗?”

  “不必”,诸葛亮摇了摇头,略一沉吟便开口道,“此应是郭奉孝之谏也。”

  先前双方在黎阳对峙,曹操难以打开局面的时候,就是郭嘉提议曹操离开河北,等着袁家诸子的内部矛盾激化。

  结果事实也正如郭嘉所料,曹操刚撤退没过多久,袁谭和袁尚这两个败家子就迫不及待打了起来。

  如今这个操作跟当初大同小异,显然还是郭嘉的主意。

  “此人审时度势,进退有据,更兼当机立断,的确厉害。”

  听完诸葛亮对于郭嘉的介绍,陈宫忍不住就赞了一句。

  同时心中暗道幸好他们这边有孔明在,否则只靠自己一个人还真没有信心跟郭嘉斗。

  何况曹操那边除了郭嘉还有荀攸、程昱、许攸等人。

  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

  这五年诸葛亮就是以一己之力在跟曹操麾下的一群谋士斗智斗勇,还能压他们一头,这份战绩简直太可怕了!

  只有亲身经历,方知其中凶险。

  陈宫现在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张绣会这么放心诸葛亮,把他一个人丢在河北整整五年,还让他全权负责北方战场。

  他是真有这个能力!

  当然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张绣的眼光老到。

  如今回想起来,无论是半路跟了他的,还是被他挖过来的这些文臣武将们,哪怕之前皆是默默无闻之辈,但在跟了张绣以后没过多久就会声名鹊起。

  包括自己在内,也是在弃吕投张以后,焕发了事业的第二春。

  就在陈宫暗中庆幸自己当年的英明选择时,一个小校疾驰而来,向诸葛亮行了一礼便道:

  “军师,曹军已撤,赵将军询问我等可要守城?”

  陈宫认出那人便是李奕,最初是洛阳之乱的流民。

  李奕这些年来一直跟着赵云,如今已经升至军中校尉,行为处事已经颇具将领之风。

  诸葛亮并没有着急回答。

  他举目四望,看了看劫后余生,三三两两互相抱在一起庆祝的邺城士卒,忽然转向陈宫问道:

  “公台,你怎么看?”

  陈宫:o( ̄ヘ ̄o#)

  你肩膀上又没有那只叫怀英的鹦鹉,跟主公学什么啊!

  看着诸葛亮一本正经的询问自己,陈宫本想吐槽一句。

  可看着一旁的李奕也看着自己,他最终还是压住了这个念头,老老实实说道:

  “宫以为穷寇莫追也。”

  他顿了一顿,这才解释道:

  “曹操擅用兵,郭嘉、荀攸、程昱皆不是等闲之辈。

  如今既是主动撤兵,曹操必自断后,我等将领虽强,然兵不敌,彼士亦锐,故知难胜也。”

  陈宫的话说得很委婉,但意思却也表达了出来。

  曹操主动撤兵,肯定会准备好断后事宜。

  虽然他们这边的将领强势,可惜士卒的战斗力却不是曹军对手。

  一旦追出去就抵消了如今的地利优势,取胜的概率不大。

  说白了,如果己方全是荆州兵,那有赵云、甘宁、太史慈等当世名将率领,又有诸葛亮、沮授、陈宫这样的谋士运筹帷幄,未尝不能一战。

  可惜的是他们还得考虑邺城守军……

  所以还是算了吧。

  李奕眨了眨眼,看了看这些已经筋疲力尽的邺城守军,想到刚才他们有些无耻的将这些友军当成了肉盾,也觉得有些惭愧。

  此时诸葛亮亦是点了点头,“转告子龙,不必追击,让他收拢士卒,关闭城门,准备议事。”

  “喏!”

  李奕答应下来,随即便一溜烟地离开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诸葛亮看着昔日那个小卒都已经成长到了这个地步,不由感慨道,“当初吾投效主公之际年未弱冠,如今竟是也要到而立之年了。”

  “孔明你莫要再感慨了!”

  李奕一走,陈宫就不再顾忌,直接对着他吐槽:“你已经是我军当中年龄最小的了,还想怎样?”

  诸葛亮想了想,似乎还真是这样。

  他不由笑出声来,“走吧,去城中议事,接下来才是关键。”

  等到曹军悉数撤出邺城以后,四面城门便再度紧闭,新来的荆州兵走上城头,替下了又累又饿的邺城守军。

  赵云等人此行带的军粮并不多,但是他们在来的路上重新打通了被邺城被截断的粮道,又运送了一批军粮进城。

  虽然数量依旧有限,但在大胜之后还带来了粮食,无疑对士气有着不小的提升。

  先前已经说过许多次,士气是一个玄之又玄的东西。

  有的时候靠着他能够实现逆风翻盘,有的时候却是卵用没有。

  对于如今的邺城守军来说,帮助他们逆风翻盘是不可能了——否则郭嘉也不可能建议曹操撤兵——但是再一次延长被破城的时间还是没有问题的。

  如今有荆州来的兄弟们替他们守城,邺城守军安安心心的把城防交接了过去,根本不怕荆州兵趁机夺城。

  或者说想夺就夺吧。

  因为他们实在太累了!

  这烂怂邺城有啥好的,谁爱要谁要去吧!

  对此审配也是无可奈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首节 上一节 466/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