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459节

  但转念一想自己最好是能不露面就不露面,也就没有吭声。

  唯有张郃皱起眉头道,“军师不与我等一同离开?”

  诸葛亮摇头:“我若也走,只怕城中军心散乱,便是能守住的都守不住了!”

  张郃闻言表示不解:“守不住便守不住,哪有我等离开,将军师留在城中的道理?”

  原本已经接下命令的甘宁和太史慈一听也不干了。

  张绣的命令说得很清楚,要以保护自己为第一要义。

  既然如此,怎么能把诸葛亮一个人留在城中呢?

  “汝等不必担心,吾自有脱身之策。”

  诸葛亮说的笃定,可是当众人问起时,他却是故做深沉,一番天机不可泄漏的模样。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如今的诸葛亮已经越来越接近那个算无遗策、多智近妖的形象了。

  不过他到底是早早就被张绣挖了出来,所以比起另一个时空的孔明多出了几分自信几分张扬,以及在实战中磨练出来的从容气度。

  一旦诸葛亮下定决心,几人就没有办法了。

  就连赵云都得听他的,他们几个还能怎么办?

  只是答应归答应,心里难免还是在打鼓。

  就在诸葛亮要安排具体事宜的时候,审配忽然派人来请,还说是让沮授、甘宁、张郃等人也一同前去。

  众人闻言不禁一怔。

  自从袁尚离开以后,在审配主持下的冀州军跟张绣军的关系就又回到了当初袁绍还在时那样,说是蜜月期也不为过。

  审配在议事的时候,也会不时请诸葛亮参与。

  但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特意嘱咐让沮授、甘宁等人也一起参与。

  诸葛亮立刻便意识到,冀州邺城之外的其他地方极有可能是出事了,他二话不说立刻起身:

  “走!”

  除了吕玲绮之外的众人自是陆续跟上。

  出于种种考虑,诸葛亮到现在也没有告诉审配吕玲绮在军中这件事情。

  所以这个时候她自然不宜露面。

  很快,众人便跟审配见了面。

  看到以诸葛亮为首的众人以后,审配挥了挥手,原本正在向他汇报事情的军中小校就退了下去。

  他的目光在张绣留在河北的这一众文臣武将之间掠过,特别是在沮授脸上停留了片刻,这才缓缓说道:

  “数十日前,袁谭投降曹操,曹兵运粮入白沟,欲攻冀州,是以吾向主公献计:

  发檄使武安长尹楷屯毛城,通上党运粮道,又令沮鹄守邯郸,遥为声援。”

  当提到沮鹄这个名字的时候,审配顿了一顿,这才继续说道:

  “主公自领兵进平原,急攻袁谭,待先绝袁谭后破曹。”

  袁尚领兵离开已经是几十天前的事情了,但这还是第一次听审配说起其中的细节。

  众人不由纷纷朝着沮授望去。

  沮鹄乃是沮授之子。

  官渡之战以后,逃回河北的袁绍本以为沮授被曹操杀了,所以命其子继承了他的位置。

  后来虽然证明沮授没有死,但他也成了张绣的人,所以沮鹄便继续为袁绍办事。

  好在张绣和袁绍算是盟友,父子两人倒也能时常见面。

  可战事一起便又顾不上了。

  直到今天审配说起,沮授方才知道自己的儿子居然也上了上线。

  他的心中已经隐隐有些不妙的预感了。

  不过面对着投向自己的一道道视线,他依旧面不改色地问道:

  “可是毛城、邯郸出了事?”

  审配的脸上露出一抹惭愧,但他很快就克服了这个负面情绪,点了点头说道:

  “数日前曹操用地道之计不成,遂令曹洪率军退至洹水,自引一军去攻尹楷。”

  沮授一听,顿时就猜到毛城可能已经丢了。

  尹楷只能算是个二三流武将,曹操麾下的一众大将随便挑一个就能秒了他,更何况是曹操本人领兵?

  诸葛亮想的比他更远。

  毛城都是如此,邯郸估计也难幸免。

  守邯郸的人恰恰是沮授之子沮鹄,这也一来审配特意强调让沮授也来议事的原因也就能说通了。

  沮鹄十有八九是无了吧?

  果然,就听审配继续说道:

  “兵临本境,尹楷引军来迎,却被许褚一刀斩于马下,余众奔溃。

  曹操尽招降之,遂勒兵再取邯郸。

  沮鹄进兵来迎,与徐晃交锋,战不数合,沮鹄大败。

  操指挥军马掩杀,众皆奔散。

  如今曹操已破毛城、邯郸,尹楷战死,沮鹄失踪。”

  沉默。

  冗长的沉默。

  众人一时都不知说什么好。

  过了片刻,还是审配机械般的声音继续说道:

  “曹操既破毛城、邯郸,便列兵等候主公支援。

  我等今被断了粮道,邺城失陷只在这数日之间。”

  听审配说儿子只是失踪,并没有死,沮授并不觉得安慰。

  他猜测沮鹄十有八九已经死了,只不过审配想让自己留个念想,这才不忍心告诉自己实情。

  即便沮鹄真像审配说的那样失踪了,过了这么多天还没有消息,十有八九也是无了。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心头烦乱而来的思绪,沉声问道:

  “正南今日叫我等前来,不只是为说此事吧?”

  审配看了沮授一眼,见他目光平静,仿佛一点也没有受到自己刚才那番话的影响,一时竟是有些恍然。

  说到底,派出沮鹄的建议是自己给袁尚的。

  如果沮鹄真有什么不测,自己也是间接责任人。

  所以他才会对自己这位老友心存愧疚。

  不过他很快就调整了过来,在那种情况下,沮鹄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于是他转向诸葛亮说道:“如今我主已出滏水界口,大军东至阳平亭扎驻。”

  打了整整五年仗,众人对于河北的地形早就滚瓜烂熟。

  一听审配说起这几个地名,顿时就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副地图。

  阳平亭离冀州不过十七八里,另一边还靠着滏水。

  袁尚已经到了这里,可见也是一路急行过来的。

  “昨夜主公军中主簿李孚扮作曹军都督进城,告知我主令军士堆积柴薪干草,等侯接。

  等吾城中兵出,便举火为号,我主至夜亦以焚烧为号,双方合力,便可破贼兵矣。”

  张郃闻言恍然大悟,难怪自己在来的路上看到城中不少地方都在堆草,原来是用来放火的。

  此时诸葛亮却已经想到了更往后的事情。

  袁尚回到冀州,审配想要接应他共抗曹操。

  思路上没有问题,但是施行起来可并不简单。

  曹军不可能没有防备。

  一旦两军混战,袁尚一方的胜算可不高。

  不过他料定审配的谋划肯定不会这么简单,是以并没有说话,等着他的下文。

  沮授则是从另一方面指出了问题,“三郎为何不从大路返回,却走了西山小道?”

第471章 团战可以输,甘宁必须死!

  从青州返回冀州的路有两条。

  一条是宽敞大路,一条是羊肠小道。

  按常理来说,袁尚军人马众多,各兵种齐全,走大路才是更好的选择。

  可他却偏偏选择了小道。

  所以当审配听到沮授说起这一点的时候不禁愣了愣。

  对啊,袁尚为什么不走大路呢?

  在曹操还要分兵的情况下,走大路才对嘛!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先前也没想到这一点,如今得沮授提醒这才反应过来。

  当然审配自己也不知道原因,于是立刻招来主簿李孚询问。

  李孚跟张绣麾下几人见过礼,听审配问起这个,也是思索了片刻这才说道:

  “只因部将马延谏曰‘从大路去,曹操必有伏兵,可取小路,从西山出滏水口去劫曹营,必解围也’。

  主公遂从其言,自领大军先行,令马延与另一部将张顗(yǐ)断后。”

  听到李孚的话,诸葛亮、沮授、审配三人顿时面面相觑。

  李孚则是有些不明所以,不太明白这个想法有什么问题。

  但他看到三个聪明人的表情,也隐隐知道事情有些不太妙了。

  最终还是诸葛亮叹了口气,解释道:

  “若是袁三郎从大路而来,曹操自当避之,又哪会有伏兵?

  可若其从西山小路而来,只要被曹操识破汝等接应之计,便可大胆分兵。

  彼时虽不至一战而擒,亦是丧了先机。”

首节 上一节 459/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